财经

经济转好民怕转苦/杨名万

在私人界内需缓中持稳,公共领域低迷,出口外需显著好转带动,去年最后一季经济果如所料,在出口创新高冲击后,取得4.5% 去年最高增长率,同时也将去年全年经济增长率稳于4.2%,达到政府预期的全年平均4%至5%水平。

去年经济增长达标,政府高官已经可以自我歌功颂德,但是平民老百姓可得计算一番,民生不但不一定好转,一不小心,恐怕会转苦!



正如本栏上周分析去年末季出口创历史新高,国家经济会受到冲击好转,普罗大众老百姓可能盼望不到“转机”,而等到的是“转计”。好处都“转计”到政府账簿,负面通胀一篓篓问题都“转计”到民间开销那边。

制造业增长4.8%,主要是因为出口导向电子电器制造业表现良好所致。

生产大都乏善可陈

国家银行周四公布的去年经济增长率,全方位角度转一圈,抽丝剥茧,逐一检测,感觉上是“乏善可陈”。

从国内生产总值变动趋势来看,自按年增长率从前年(2015)第一季5.7%,放缓至5%以下水平后,就节节放缓,去年第一季低达4.2%,第二季跌落至仅增长4%的谷底。

去年下半年起,开始从谷底回升,第三季增长4.3%,而刚公布的最后一季4.5%,就这样成为全年最高增长率。严格说来,这其实只能说比较不差的一个季度增长率。



制造业矿业好转

从数字上来说,我国经济的确经过连续两个季度好转,而且全年增长数字还是处于政府预期水平,这已经可以满足政府高官的政治吹擂需要。

在经济生产这方面,去年最后一季全部5个领域中,真正保持正数增长而好转的只有制造业和矿业。制造业增长率改善不多,从第3季的 4.2%,加速至增长4.8%,主要是因为出口导向电子电器制造业表现良好所致。

至于矿业,则从第三季增长3%,加速至4.9%,主要是因为天然气生产显著增长,而这同样是因为出口带动。

国内需求主导的服务业虽然是最大领域,去年最后一季只增长5.5%,比之前第三季6.1%孙色。早前急速增长的建筑业,则从第三季7.9%,急速放缓至5.1%,而一直面对萎缩的农业,还没摆脱负数,仍然负2.4%,虽然已经从之前第三季负6.1%,明显好转。

刺激出口唯一亮点

去年最后一季经济能取得显著增长,最大功臣显然是出口外需,虽然国内需求在上半年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良好基础,而下半年,尤其最后一季,内需依然保持稳定,让净出口有立足点,将经济冲至去年全年最高增长率。

从去年第四季出口总额取得历来最高纪录,净出口保持5.8%增长,来往账项出超122亿令吉,比第三季仅60亿增长逾倍,就可反映出口外需对这最后一季经济增长的贡献。

除了出口之外,国内消费仅增长3.6%,比第三季5.6%慢了超过三分之一,国内投资表现也平平,公共领域消费和投资都双双萎缩。私人界投资是唯一比第三季增长好的领域,增长4.9%,也只比第三季4.7%稍微快一点,并不特出。

本栏上周分析去年最后一季出口创下历来最高纪录时,就已经点出这表现主要是因为去年最后一季令吉汇率大跌,尤其12月份,令吉平均汇率仅每美元兑4.4593,是此次令吉于前年8月陷入每美元4令吉以来,最低的汇率水平。

这低汇率水平扭曲了出口总额,让出口创下历史新高,同时促成第四季4.5%经济增长率,更是此次经济今年全年最高增长率唯一亮点。

揭疮疤冲击令吉

国家银行在发表去年最后一季经济增长数字时,也特别提到去年最后一季令吉兑美元汇率大跌7.6%,而兑其他诸如欧元、英镑等也显著下跌,对本区域大部分货币汇率同样下跌,仅对日圆和韩元上升。

国行只是点到为止,这偏低令吉汇率,还有随着国际原油价格调涨的国内汽油价格,都会是潜伏的祸根。

如果政府不对症下药解决,反而基于政治因素选择性挑起逾25年前国行炒汇亏损事件,设立特别工作队调查,这种不分轻重的揭疮疤政策,若未妥善处理,擦枪走火,令吉恐怕会再跌而沦陷。

经济增长达标之外,政府也应该确保汇率稳定、汽油价格受到抑制,避免民生经济不会受到这些星星之火燎起的高通胀火力所害而转苦。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外好使国内便宜?/胡逸山博士

美国候任(与前任)总统特朗普近日大放矢言,其中就提到假如一些国度尝试以其他货币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交易货币的话,那么他将捧出关税大棒,对彼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以100%的关税。

我之前曾详细谈到,为何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在美国权力分治体系下,可能未能全盘操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形同其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但起码在整体上会寻求偏低的美元币值,以便促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上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来完成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

那为何特朗普一方面不介意美元币值的走低,但另一方面又那么介意美元是否维持作为国际上主要交易货币的独特地位呢?这主要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经济逻辑上的冲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这得从何说起呢?可能先从本地社会说起吧。大家在本地社会生活里,坦白说通常对马币币值的高低走向,有着在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偏颇。

当马币走高时,我们一片欣喜若狂,尤其是如当下般年底学校放假,大家携老扶幼到外国度假时,马币得以兑换更多的当地货币,花起来当然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譬如得以血拼更多的当地商品等。

即便没有出国旅游或送孩子到外国念书(也就必须兑换马币来缴付彼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高币值的马币也意味着进口到本地的商品会显得更为便宜(相同数额的马币得以进口更多商品)。

经济社会微妙偏颇

有钱人买时装、香水等奢侈品会更便宜,但连中低收入群体者购买一般的日常用品、食物等也会更为便宜,因为在本地许多这些商品也是进口的。

所以大家在社会经济认知上,都有一个微妙的偏颇,认为马币币值高就很好,政府就显得有“做事”,有把马币币值往高处推。

反之,如果马币走低,出国旅游时的花费就更高了,孩子的外国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更高,搞不好还要好像当年家长自身在外国念书时般,到当地唐人街的华人餐厅打工、洗碗碟、抛大镬、捧餐送外卖等,我见犹怜,令从小宝贝爱儿爱女的家长们心疼不已。

家长们心想新一代的海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还不如旧一代,而那都是马币低迷所闯出的祸,那当然义愤填膺,大骂政府无能了。

即便未能负担得起孩子出国念书,甚至也没能出国度假的中低收入群体们,也必须忍受马币低迷所带来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必需品的价格的相应上涨,当然也是怨声载道,迁怒于政府为何不设法把马币币值提高了。

急功近利主流文化

在如此的一片马币币值高企好、低迷坏的认知偏颇狂热里,合理马币币值走低的优势,是很难被本地主流社会所欣赏的。

如更低的马币,理论上是能帮助本地的出口商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能卖出去,如此也就更能带动本地的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经济动力的。

当然,极为讽刺的是,撇开高科技产品不说,本地出口虽多,但进口也很多,甚至更多。而低企的马币,虽然会导致进口商品更为昂贵,但也就变相地鼓励本地必须更为迈向自给自足的经济韧性,自己做来自己用,就无需依赖进口了。

但在本地一片急功近利的主流文化思维下,什么长期竞争力、韧性等通常都抛在脑后,而要马上看到“出国钱好使,本地物价低”的成绩了。以后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