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美媒:中国成长褪色
人均GDP难追台湾

(纽约18日综合电)《华尔街日报》分析,中国经济受贸易战冲击之际,国家导向发展模式燃料逐渐耗尽,使中国人均GDP难以追上台湾等东亚国家。中国经济如不改变方向,恐永远无法跻身富裕国家之列。

中国虽是全球第2大经济体,但改革开放40年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成长却比台湾、韩国与日本发展同阶段逊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4月公布的数据,依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台湾人均GDP为5万5244美元,远高于中国的1万9519美元。



《华尔街日报》首席经济评论员叶伟平撰文指出,所谓“中国模式”存有缺陷,国营事业扭曲投资并压抑生产力,长远而言,中国人均GDP恐无法复制台湾、韩国与日本昔日成长曲线。

根据中国官方数据,今年第2季,中国GDP年增率降至27年来最低的6.2%。文章指出,就中等收入国家来说,如此经济成长率还不错,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但换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表现并不亮眼。

首先,官方数据可能美化经济现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胡颖尧共同主持的研究指出,中国人均所得可能比官方数据低四分一;芝加哥大学教授谢长泰等学者认为,从税收等数据推算,中国2010年至2016年经济成长率比官方数据低1.8个百分点。

其次,台湾、韩国与日本对外开放,经济腾飞数十年,直到日本于1970年代初、台湾与韩国于1980年代与1990年代初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地位,经济成长才慢下来。与前述三国相比,中国力有未逮。

理论上,美国等富裕国家持续推动科技发展,应有助中国维持高速经济成长,追上其他国家发展成就。实际上,中国经济成长趋缓比其他国家来得更早。



回顾过去,台湾人均所得达到与中国现今类似水准后,接下来10年成长7.5%,韩国与日本分别成长6.3%、4.7%。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白若文(Loren Brandt)预期,在当前政治环境下,中国很难维持4%以上成长率。

文章指出,中国适龄工作人口已停止成长,从农村到城镇的劳动人口转移也大致完成。由于经济规模庞大,中国无法再像小型国家那样仰赖出口,经济虽逐渐对民营、贸易、外资和市场力量开放,但政府始终不愿放弃社会主义,反而加强控制电信等具战略性质的产业。

因此,中国今日发展轨迹与台湾、韩国与日本当年差异甚大,除了国家主导的投资太偏重基础建设与住宅,中国债务占GDP比例也是前述东亚国家发展同阶段的2倍至4倍。

如果民营企业成长够快,应可降低效率不彰的国营事业重要性,但中国民营企业近年遭遇重重阻碍,国有银行偏好贷款给国营企业,导致民营企业转向欠缺监管的影子银行借款。中美贸易摩擦使民营企业深受其害之余,中国民族主义分子反而更拥护以国家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等改革派仍主张扩大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但北京研究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专家白安儒(Andrew Batson)表示,美中贸易对抗可能使郭树清这类人士更难将中国体制推往不同方向。

反应

 

国际财经

华尔街日报:加州第二大污染源 特斯拉一点都不环保

(奥斯汀7日讯)华尔街日报调查指出,特斯拉将工厂搬到德州后,不但成为奥斯汀的最大污染源之一,还排放大量污水至科罗拉多河。

同时,号称远离加州的特斯拉,仍然持续污染加州,湾区佛利蒙(Fremont)的工厂,过去五年因空污被开罚112次,污染量仅次于雪佛龙(Chevron)的一间炼油厂。

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佛利蒙的特斯拉工厂,尽管持续被罚,但仍不愿改善设备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散布数千磅超出排放标准的废弃至周边社区。过去五年的遭罚次数仅次于湾区列治文(Richmond)的雪佛龙炼油厂。

汽车网站Jalopnik批评,马斯克(Elon Musk)的铁粉长年来坚持他才能以电动车拯救地球,就算马先生错了,也是为了以干净车辆保护环境。

Jalopnik说,他们早就知道这是鬼扯,但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更增几分证据,因为不只是加州,马斯克在德州一如过往。

华尔街日报指出,奥斯汀特斯拉厂的熔炉持续为Model Y的零件提供原料,不但释出大量有毒废气,还使工作区域高达100度,而混合涂料、工业油与化合物的废水更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市区下水道,而号称世界前几大汽车造车厂的奥斯汀厂,更是直接排放有毒气体到附近地区。

华尔街日报的调查发现,特斯拉的主管不但知情,而且还让员工害怕,一旦说实话就会被开除。而且高阶主管据称公然表示,他们根本不在乎污染问题。

Jalopnik批评,所谓的环保车厂(green car company)只比炼油厂干净一点,而且Jalopnik今年4月就发现,特斯拉让自己排除在奥斯汀的管辖外,以规避污染问题。而华尔街日报取得的影片与照片显示,每逢大雨,工厂还会顺便排放大量废水,使附近的四分之叁哩长的科罗拉多河河面都呈现褐色。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