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鸿海挑战多
郭台铭接班人任务艰巨

(台北2日讯)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日前宣布计划退出日常营运时,试图缓和各界对鸿海未来发展的疑虑。

英国《金融时报》引述业界人士说法报道,鸿海未来面临诸多挑战,无论谁接班,都将面临艰辛的工作。



该报道援引鸿海两名高阶主管说,他们不清楚郭台铭确认谁是接班人,但他们确定郭台铭已有让公司顺利营运的计划。

然而,业界人士认为未来道路艰辛。这篇报道说,鸿海目前面临的挑战,比郭台铭1974年创立公司以来的任何时候还严峻。

鸿海股东富邦人寿一名主管说“他们能快速压低成本,这点他们真的很在行”,“但未来成长从何而来,他们还没想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自苹果iPhone2007年问世以来,鸿海的成长大多来自iPhone组装,营收从2006年的9070亿元(约5668亿令吉)增至去年的5.3兆元(约3.3兆令吉)。组装苹果产品占总销售额的55%。

鸿海拥有庞大的市占率,能以比对手还低的价格制造产品,郭台铭在生产电视机、游戏机、桌上型电脑和笔记型电脑时,已经以这种手法立足商场。



生产基地过度集中中国

不过,随着全球智能手机需求停滞,iPhone本身也遭遇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项资产变成了负担。

中信里昂(CLSA)亚洲科技研究主管巴瑞特表示:“不幸的是,对台湾企业整体而言,尤其是鸿海,他们从未将资讯科技以外的产品多角化。或是说做得太少,太慢。”

他说:“郭台铭一直在谈这件事,但还是只占营收1%。”

如今,这个问题变得更为急迫,因为从汽车到家电用品,人工智能让许多物品可以电子方式控制,业界人士预期全球电子产品市场将分割成许多更小部门,因为消费者将大为降低对於智慧型手机等单一设备的依赖。

然而,这不是鸿海面临的唯一问题。鸿海陷入生产基地过度集中中国的情况,中国劳力成本则日渐上扬,中国地方政府对技术层次低的组装工厂提供的优惠不如以往;美中贸易战也迫使许多电子产品制造商往中国以外地区发展,或甚至将生产线移出中国。

郭台铭预见了许多这些困难。10年多前,他开始在中国内陆省分拓展鸿海的制造能力,当地的劳力成本比深圳和东南亚低。

早在2011年8月,郭台铭就跟员工说,他打算以机器人取代许多人力,3年内将使用100万个机器人。

他也试图进军新的产品部门,建立制造零件的上游企业并进入设计与销售领域,这些产业的毛利率比组装高。

不过,郭台铭尝试改变路线的行动未有突破。巴瑞特说,鸿海落后主要竞争对手,主因是iPhone比其他智慧型手机品牌需要更多组装人力。

巴瑞特指出:“与别的电子组装公司相比,鸿海每1美元营收所需的人力,还是其他厂商的两倍。”

来源:《金融时报》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5关键技术领先 彭博:遏华政策反致美孤立

(北京1日讯)彭博社指出,中国在5项关键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政策可能导致美国逐渐孤立。

近年,美国加强对高科技流向中国的限制,但彭博旗下研究部门追踪了“中国制造2025”中13项关键技术后,发现中国在无人机、太阳能电池板、石墨烯、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及锂电池等5个领域已达全球领先水平。

同时,中国在另外7项技术上迅速赶超,这显示出“中国制造2025”取得了显著成效,反映了美国的遏制政策未能如愿阻止中国高科技发展,反而将美国推向孤立。

据“彭博经济”和“彭博情报”指出,上述结果代表美国及其盟友的技术围堵策略已经失败,并未能阻止中国发展高科技。

“中国在制造业主导地位和技术进步的阶梯持续向上攀登。美国如果想在竞争中获胜,华盛顿要么跑得再快些,要么得更努力地给中国使绊子。”

报道称,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使用中国电动车、中国智能手机和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等,这果同时意味着,美国遏华政策正使其自身在国际上趋于孤立,还将重创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此外,彭博以华为为例,指出其在面临美国制裁的情况下,通过加大研发力度使智能手机业务复苏,逐步挑战苹果。

同时,华为最新开发的半导体技术被认为可能优于英伟达的“中国特供”芯片,这预示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望在2025年及未来继续稳步发展。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