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

【独家】转租学生游子 酒店投身共享空间求存

【共享生活空间(下)】
独家报道:黎添华

新式共享生活空间在欧美逐渐成为主流之际,这概念在我国也开始崭露头角。若配合时局进行提升,提供相应的服务与设施,将成为千禧一代购屋者的主要选项外,还能协助目前承受压力的酒店业者转型求存。 

本报就在与业者了解时发现,原来共享生活空间的“可塑性”很强,未来的演变还存有种种可能,其中更能让酒店业者在短时间内进行转型。惟,这类房产概念,同时也将影响着未来的人际关系发展,颠覆了社会对家的认知……

行动管控令期间,许多酒店被迫停业,甚至结业,即使政府过后允许国内旅游,但不少酒店业仍因无法应付高额成本而转手出售。

然而,业者们可能忽略了,将酒店转换成共享生活空间,可以是一项可行性较高的选项。 

尤其这些酒店本身就在建筑设计与格局上,已具备了这些条件,因此要落实这样的居家概念有一定的基础。 

在霹雳,就有三星级以下酒店为了在疫情下继续生存,所以以降价的月租方式,出租予打工游子。 

值得一提的是,大马莱坊最近发布的2020年商用产业投资情绪调查(CREISS 2020) 结果显示,58% 受访者表明,正在探讨或计划开发共享生活空间(Co-Living)/ 学生宿舍。 

此外,受访的基金经理/产业信托(REITs)经理有半数表明,正探讨把共享生活空间/学生宿舍作为一项替代投资。 

尽管有人认为,共享生活空间基于难以保持社交距离,因此在疫情期间前景暂不看好,但若这些单位获得管理层或发展商提供一定的服务,如膳食、打扫、洗衣等服务,那么其实更适合疫情期间的住客。

许祥人:套房可允多人同住

汇华产业集团董事经理拿督许祥人就表示,共享生活空间确实是酒店业者可以考虑转型的方向。尤其酒店建筑设计能允许单人或双人入住,而一些套房更基于拥有超过2间房间,所以允许多人同住。 

他指出,酒店内的设施可以被善用,如餐厅可改为共享用餐空间,而休闲空间也能被善用在共享生活空间概念里头。 

“其实放眼国际,这并不是新的居家概念。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其实一早就有酒店打造成共享生活空间。因为当地的房价实在太高了。” 

立足槟城超过40年的汇华集团是本地著名发展商,曾多次获得海内外屋业发展大奖,其发展项目计有住宅、商场及广场,同时也将进一步涉足打造酒店。 

酒店辟工作室出租

共享生活空间若是具备潜能,而我国也拥有绝对的条件来落实,那么酒店转型比较适合,还是发展商自己打造更为妥当? 

许祥人就表示,这需要胥视有关的发展规模以及市场需求而定。尽管如此,他认为与其打造新的项目,不如将现有的空间转成共享空间,如此一来能为旧有建筑赋予新生,同时还能提升其价值。 

“这不仅对业主来说更有价值,也为社区环境加分不少。”

据了解,中国一些酒店已经开始将酒店的部分楼层出租成“共享生活空间”,一些则打造成“共享工作室”。

再来,一些楼层则直接出租成店面。换言之,原是酒店的一栋大楼,变成了一个小型综合发展项目,方便住客之余,也为有关酒店增值。

空间应宽敞舒适

许祥人分析,想要打造成更好的共享生活空间,就须得了解市场需要,尤其疫情后许多人都习惯了居家作业,因此业者有必要去掌握未来的市场走势,去了解疫后的生活趋势、工作常态,以及对生活与工作空间之间的融合进行思考。 

他指出,管控期间让人民也意识到,良好的空气流通、舒适宽敞的空间都是极为重要的,而不只是一昧地与人断绝来往。因此,这样的共享空间也将是大家趋之若鹜的。

李桂芬:酒店位置决定对象群

从事房屋发展20年的李桂芬指出,共享生活空间确实是可行的房屋概念,但仍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有关单位所能提供的设施及服务必须十分到位,才能解决住客空间不足的问题。 

“有关项目必须得提供厨房、用餐处,若是能提供送餐、打扫、洗衣、熨衣服务更好。” 

也因如此,她认为,这对目前面对住客不足,或有意结束经营的酒店业者来说,是可考虑的房屋转型概念。 

可提供代签服务

她指出,酒店已经具备了套房,同时也有厨房、餐厅、泳池、休闲区等。再来,若是业者能善用清洁服务,将之提升为打扫、洗衣等服务。这不仅能节省空间,同时也方便千禧一代的购屋者,绝对具有吸引力。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吸引千禧一代的购屋者,服务上必须得符合时下的要求。她举例,网购日益普及的今天,柜台若能代理签收就能为住客带来独特的服务。 

第二,她认为,若是以酒店来落实有关概念的话,无论是以收购酒店方式,或酒店业者转型经营,业者都须考虑酒店本身的地理位置。

因为一些酒店当初是建在商业区,一些则打造在旅游区,所以各别地区将决定了是否适合对象群。 

商区适合打工族

“商业区和闹市比较适合打工一族,否则郊外太远就不适合需要往返城市工作的人了。” 

第三,她认为有关单位的经营模式必须得做出妥善精准的安排,如,是发展商全权负责管理及提供服务,还是外包予其他业者?有的也可能是投资者收购酒店,或以联营方式营业等? 

“须先厘清经营模式,这样能确保项目的盈亏及成败。” 

共用空间减沙疏离

共享生活空间不仅影响了屋业发展的趋势,更令“家庭”概念重新被定义,一步步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工业社会发展下,人与人的关系的改变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类似单位的产生,其实进一步让人们关系疏离。

一如公寓单位如何让邻里关系生变,邻居变得生疏那样,对共享生活空间持反对意见者,正是担心这个概念将会影响家庭伦理关系与秩序。

欧城市抑郁风险高 

在欧洲,瑞典家具巨头宜家发起 “Better Living(更好生活)”的项目负责人伊娃玛利亚曾表示,根据其对新生代的观察发现,传统的家庭结构已不再是每个人的必选项,家庭类型也更多样化。这意味着诸如城市规划、社区建立以及产品设计等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 

“有鉴于此,宜家需要特别为单身家庭建造更多小型公寓,提供专门的家居设计方案、产品及服务。” 

根据该国的城市设计与心理健康中心的数据,城市居民患抑郁症的风险要比农村居民高40%,22%的美国成年人和18%的欧洲成年人都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这些人每月只与朋友或家人见一次面。 

正因如此,如何避免人际疏离,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成为了业者需要考量的要点。

据了解,欧美一些国家正是因为意识到这点,所以特地在共享生活空间的共用空间,如花园、鱼池,让住客能共同照料这些动植物;也有业者不时举办活动,如电影放映会、烧烤会等, 让住客有交流的机会。 

陈与陈发展(Tan & Tan Developments Berhad)发展的Co-Living @ Damai Residence就经常举办工作坊、交流联系等活动。不仅如此,该公司更成了一个社区小组,旨在给予住客服务的同时,也举办活动来增进住客之间的感情。

无论如何,这只解决了人与人互动的问题,而家庭关系与概念的转变则避免不了。 

Co-Living @ Damai Residence
一次过收费·三个月短租

针对运作模式,陈与陈发展的Co-Living @ Damai Residence无疑给了一个最佳的参考。

以专业管理模式运作的Co-Living @ Damai Residence采用了统一管理的方式,即,支付一次费用即包含所有的收费,如租金、水电等。这无疑减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不仅如此,该项目也采取了伸缩性的租约模式运作,如,最短3个月。这让不喜欢长期住在一个地方的千禧一代能随时转换居住地点。

该公司行销总监黄祖龙就坦言,由于该公司是第一家推出这类居家概念的本地发展商,因此一开始确实面对不少挑战,如依据市场所需,拟出一套住客能接受的可行方案。惟 , 如今公司已拟出一套适合的落实方案, 包括租金、服务、营运模式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不出售单位,反之以租约方式来运作。

他指出,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因为该项目是以年轻专业人士、千禧一代为主要对象群。在考虑到这些新生代不可能长期入住的关系,因此短租会比出售来得更实际。

“这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我们还在学习与改进中,以确保我们的项目能符合国内外住客的标准。”

租金低廉年轻人受落

不少人质疑,共享生活空间的前景是否乐观?

业界人士也开始预测,这类居家概念会发展成怎样的一个格局与水平。 关于这点,陈与陈总执行长陈怡诚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他认为,基于迟婚等理由,“居者有其屋”已不再是年轻人的最主要追求,反之,租赁的便捷与可负担能力,才是他们选择居住场所的关键。

“一个可以省却麻烦的居住单位,可以对准这些年轻人胃口,所以我预计我们的市场需求会继续增加。”

他也发现,随着疫情爆发后,居家作业已成了职场新常态,而共享生活空间这类具备舒适的居家作业环境,无疑更适合新生代,尤其是备有共享工作空间的单位,更符合住客的要求。

无独有偶,早前莱坊特别撰写一份聚焦共享生活空间的研究报告就显示了,在这个年轻人较为接受合作与社区共存共荣想法的年代,与共享工作空间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共享生活空间概念开始兴起。 

报告指出,这两种概念都以新颖方式,来处理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共享工作空间的概念正不断演变,并开始把共享生活空间概括在内,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他有信心,随着共享经济日益普及,甚至成为主流,那么共享生活空间也势必能获得青睐。

结语:疫情迫使共享盛行

当许多人都认为亚洲人,尤其是华裔对置产观念根深蒂固之际,殊不知新型共享生活空间概念正在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已开始盛行。

这似乎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尤其当千禧一代的价值观、生活哲学、屋价高企、土地局限、购买能力不足,以及疫情后所带来的新常态生活模式,无一不让这样的居家概念变得更符合大众的需求。

我们或许阻挡不了这样的势头,甚至也没有扭转的必要,但我们仍可从方方面面上令它相对完善。举例,发展商的设计概念可否更具温度?管理者的服务是否可以更全面?立法当局会否拟出一套法令来保障住客与业者的利益?而我们又是否能在家庭概念稀释瓦解的当儿, 让共享生活空间不进一步腐蚀人与人的关系……这些都值得各界关注与探讨。

疫情前,我们住在一起;疫情后,我们仍要住在‘疫’起,也住在一起。

反应

 

优生活

【南视界】共享生活与微住宅 成未来新趋势?

关于购买房子,拥房的目标当然是理想的,但很多人可能会先租房,储蓄够钱了才买屋。

人们可以做些什么使房价更低?就是建小一点的房屋。

现在问题来了,要怎样缩小房子的规模,以便购屋者买得起,却还要让人住得舒适,且吸引人?

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共享生活空间,就是由几个人共同居住在一个住宅单位,共享设备和便利。

共享生活空间(Co-Living)并不是新概念,一般的学生宿舍和租屋就是这种模式。

从学生宿舍和租屋演变,今时今日的共享生活被视为从传统的框架中升级,拥有完善的设备,且由专业的服务供应商来管理。

传统的租房,仅是租一间房和共用区域,例如客厅、厨房和浴室。

共享生活空间的条件超前许多,鼓励并营造共享住宅内的社区感,譬如提供共用的休息室、娱乐室,以及数字游民工作空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