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隆

【独家】民众管控期求方便 杂货店生鲜超市林立

独家报道:林秀芳、潘丽婷

(巴生、八打灵再也22日讯)2019冠状病毒病引发倒闭潮之际,也悄悄带来新商机,特别是基本需求商品几乎成为经济低迷时期的大赢家,促使杂货、蔬果、生鲜超市、药剂等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林立。

根据观察,近期在雪隆一些较兴旺的商业区,纷纷出现新店开张现象,主要是以生鲜食品为主轴,讲究设计现代化、陈设规划、鲜蔬果、肉粽、冷冻品、干货应有尽有等,借此跟市场原有传统业者一较高下。

推广“农场到餐桌”

据悉,这些生鲜超市业者不乏来自蔬果种植、渔民及畜牧业者,他们把所种植、捕获及生产的新鲜产品直接带到市场销售,间接在我国市场加速推动国外推崇已久的“农场到餐桌”(Farm to Fork)概念。

尤其行动管控令初实施时,许多行业受限,物流不通、露天巴刹、市集不获准营业等,供应链受到干扰,农民的心血无法出售,消费者无法按以往习惯采买,这也是生鲜超市在管控令中期纷纷设立的原因。

加上城市人平常忙于工作、碍于交通拥挤、没时间上巴刹采买,或是超市太远等因素,社区内的生鲜食品店因供应生鲜食品、干湿货,加上环境卫生及营业时间大至到傍晚或晚上,为他们提供随时采买的便利。

此外,管控令限制,促使许多传统食品业者寻求改变,免在新常态下被大环境淘汰,这包括开发线上服务、商对客(B2C)、包送服务等,让消费者用心感受到商家的热情。

严玉梅:无需中介
业者为“第一线生产商”

巴生市议员严玉梅指出,经济低迷促使不少店关门大吉,另一边厢,却有鼓舞人心的新景象,不少必需品店陆续开业,如药剂店、迷你超市、蔬果、鱼肉类销售店等。

“在管控令放宽后,日常用品线上交易缓和下来,一些业者看准市场需求,不惜花钱在闹市开设实体店面,如热闹的永安镇老区有不少新店开张。”

她发现,一些业者是“第一线生产商”,如来自种植业、渔业及畜牧业等,在撇除中介作业模式后,直接将商品带到消费者手中,带动“农场到餐桌”的经营概念。

店面设计显新气象

“相信新常态是促使闹市商业区活络原因,一来人们减少往空间受限商业广场,二来必需品在疫情期间成为唯一具卖点商品,第三则是选择闹市地点经营,能够提供市民所需各种便利等。”

她指这些业者为吸引消费者,不惜在门面下足功夫,如设计现代化、内部摆设规划有条理、商品完善等,不仅在老旧闹市凸显风格,也注入一股新气象。

“当然,我相信老招牌有老招牌卖点,新店面也有其噱头,两者之间在和谐氛围下,无形间给目前低迷经济带来了新士气与活力。”

简吉祥:毗邻住家
一站式小超市受欢迎

KK Fresh Mart创始人简吉祥说,现代城市生活模式有所不同,民众都希望住家附近有时刻提供生活机能的超市。尤其年轻消费者,与传统巴刹作对比,更喜欢在舒适、干净、一站式干湿货俱全的小超市采购厨房所需生鲜食品。

他说,KK Fresh Mart于去年7月率先在旧古仔鸿图园开设了首间生鲜超市,为多元化产品,除鲜蔬果外,也售卖包装好的肉类、海鲜、酱料、干货等,让家庭可在一个空间买到所需用品。

“我们有与本地疏果农寻求合作,以取得新鲜蔬果,小园主也免了中层抽利,双方以合理价格交易。”

他表示,KK 24小时便利店在全马共有478间,主打生活上干用品为主,公司计划未来在策略地点的便利店旁增设生鲜市,但却因为管控令的落实等因素,迟至今年7月在金地花园开设第二间生鲜市。

蔬果不耐放具挑战

“在管控令后期,我发现有许多生鲜超市如雨后春笋设立,显见其潜在市场价值,惟也加剧这领域的竞争。”

他说,生鲜市挑战在于鲜蔬果不耐放,也不可过于剥削农民利润,否则他们一旦停供,即难获得货源;利润微薄,否则消费者嫌贵不买,蔬果最后只能丢垃圾桶。

百货俱全价格廉宜
易连维季企业负责人●黄暐淇

我开设生鲜超市已有6年之久,早年是在梳邦再也、孟沙、蒲种公主城一带开设,蒲种山庄是第5间,在今年2月开设。

我的家族有自己菜园与果园,与邻里农民有合作,货源不是问题,另分租给相关伙伴,如鲜鸡、干货、肉类等,所以小小生鲜超市可说百货俱全,有时价格比大超市或巴刹来得便宜,深受消费者的喜欢,是社区新趋势。

线上采购又热络

在政府首次实施管控令时,生鲜市虽如常开,但为了多元化服务,特在面薄设线上采购系统,惟被人盗用图片和查探信息,以致需要聘专人设版权,防设计遭到盗用。

线上生鲜品在管控令期非常欢迎,惟放宽后,鲜少有人再通过线上采购,但最近疫情反扑回强,线上又再开始多人问津。

同时,社区在管控令后,开设了许多生鲜超市,惟对我而言,各有各做,只要服务好,价格合理,自有本身的客户支持。

素料制造前景看俏
南杨贸易公司业者●邱廉佑

我原本从事素料贸易,客户以餐馆业者、商家为主,惟许多客户复业后生意不佳而结业,我的收入也受到影响。

在管控期,我开始把贸易对象通过购物平台转向零售,吸引因疫情不想出门的人订购,生意还不错!遗憾的是,本地物流无法提供冷冻食品运送,须自己送货。

老实说,因一些客户地点太远或一区订单不多,属于半亏卖,也耗时处理。但我不会放弃这个新管道,因为没人懂何时落实管控令,抑或疫情何时结束。

业者若要在大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改变。

把冷冻素料贸易搬上网是这些年来的首次尝试,而网购平台一般以干货素食品为主。

素食领域对象虽有限,但大马素料制造前景看俏,本地素料厂大都有规模,作业在百人以上,业者有一半生产都是出口到纽西兰、奥地利、印度、台湾、中国等地,自有其市场。

反应

 

要闻

管控期没戴口罩被控 2人判无罪释放

(实兆远23日讯)两名于行动管控令期间没戴口罩而被控的居民陈明佑(22岁)和何义财(40岁),昨日获曼绒推事庭宣判无罪释放。

他们由木威国会议员拿督倪可汉与阿斯达卡州议员黄天荣作为代表律师。

陈明佑被控告于2021年7月6日,在爱大华圣淘沙花园没戴口罩,触犯国家复苏计划(第二阶段)卫生部总监指令。当时,他正走出其居住的店屋,在门口遭警察开出罚单。除了陈明佑,其母亲和姐姐也在不同日期接获相同的罚单。

何义财则表示从未收过警察或任何官员开出罚单,却接获来自法庭的通知,到法庭面对于2021年7月12日早上10时30分在爱大华司南马花园没有戴口罩,触犯国家复苏计划(第二阶段)卫生部总监指令的控状。

这两个案件若罪成,被告将被判处最高5万令吉罚款或6个月监禁,或两者兼施。

三理由提出初步抗议

倪可汉接获投诉后,决定与黄天荣代表两人上庭抗辩。在5月18日的过堂时,倪可汉以三个理由提出初步抗议。

第一、 控状存在缺陷。卫生总监指令指只有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拥挤的地方或其他情况下个人不戴口罩,才构成犯罪或不遵循指令。 然而,这两项指控并未说明两名被告不戴口罩的事实或细节。不戴口罩并不构成犯罪或违反卫生总监指令,只有在特定情况下不戴口罩才构成违反指令。

第二、 卫生总监指令非法律,所以“不知悉法律非借口“的法律原则并不适用。行管令期间,卫生总监三不五时发出不同的指令,因此若民众被发现没遵循指令,执法单位理应先劝阻或警告而非直接开罚单。若该人不遵行行警告,则才应该被开以罚单或被控告阻碍公务员执行职务。

第三、 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法令(第342号法令)下,只有卫生局官员有权开罚单,警察没权力。

基于上述三项法律论点,当天主控官向法庭申请展延案件,以向州卫生局获取新指示。

在昨日,主控官向黄天荣表示已获州卫生局发出的信函,列出存有技术性问题的342法令相关案件,皆可被列为“无进一步行动“案件,因此主控官向推事庭申请将这两个控状撤回,并宣判两名被告释放不等于无罪。

惟黄天荣以同样信函为由,向推事申请宣判两名被告无罪释放,主控官最终也表示不反对,因此推事宣判两名被告无罪释放。

黄天荣对推事庭和州卫生局的决定表示欢迎,并重申与倪可汉持有的立场——即所有人在行管令期间都必须遵守卫生部规定的所有SOP,但我国是法治国家,各方都须遵守并尊重法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