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讲堂

李桑:创业,可见的魑魅魍魎!?

我进入日本東京国际大学后,搬去琦玉县。不过每天打工地点是在东京世田谷区,是家贸易餐厅旅游综合公司,我什么都得做。我的老板就是日籍泰国华侨瓦桑,他曾是一名在日本泰语导游。在日本入境旅游业里,包括泰国料理饮食业中,瓦桑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知名度很高。 

瓦桑是个性情中人,能言善辩,偶尔却会不经意地信口开河。一日仨人巧意安排见面后,他同意资助山尼,合办一家专门办理出境日本的旅行社,并由我与山尼打理。我当然乐意接受,能与两位“巨人”学习,这学费本来就无价呵!当时的我是这么想的:瓦桑老板更晓得我的心愿,有一天若我离开日本回马开办旅行社,那时候这家公司或许就会转让给我咯!……显然,当年是我想多了吧!

夹在中间辛苦

随后,他们谈妥投资金额,并且讲明先由瓦桑垫付。然而,随后瓦桑却支出不到20%的投资金额,接着更断了供应。这实在是苦了夹在他俩之间的我。由于我在东京,山尼因此一直追着我要周转金;但瓦桑却时时含糊其词,敷衍了事。事实上,瓦桑的荷包掌握在其日本老婆手中。你晓得啦,在日本家庭里,男人是没什么私房钱的!但,瓦桑这老板却又时常爱耍大方,当然啦,山尼不会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因为保护老板瓦桑的尊严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解燃眉之急 

我与许育兴(许桑)商量之后,同意私下先给山尼周转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却未曾想到,这就牵扯出后来的根枝盘旋交错。当时,我们还特别向山尼说明,这些资金纯属我们私人提供,不是瓦桑的,但是为顾及瓦桑颜面,我们并未对他报备。 

因此,在山尼要求之下,我们从东京电汇的第一笔3万令吉资金到他的个人户口里。你或许会问,为什么要用我个人存款去做出资这件事?答案是,考虑山尼急需资金,相信他,就不计较为什么了。再说,想着吉隆坡公司会是我们回归时所需要的踏板,而创业的机缘如此难得,无论如何都不能半途而废。

言出而不行 

我之前提过:我一直认为,他俩之前的配合之所以会失败,全然是东京老板不对,言出而不行。然而,眼前的山尼“经验老道,态度诚恳又愿意提拔后辈”。所以,我才会一开始就认定这块踏板的重要性。还有,我创业大蓝图里的旅行社B2C营运,需要大量资金以外,更需要人才,山尼就是这一方面的专才,是我学习的对象。

因此,我们才会私下注资,汇了一个3万又一个3万现金。在25年前,6万相等同于当年蕉赖一栋20年屋龄单层排屋的三分之二价值呢!

不久,瓦桑知道后很不高兴……而当时的山尼心里心里其实也有另一个盘算,想要两边讨好!只是,要到若干年之后我才深刻体会“鹬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一句话。

但,我性格不喜欢公说公有理的争论;我比较倾向于清者自清的信念,更崇尚大事化小的真理。

先勘察再合作 

遗憾的是,老板瓦桑越来越不信任我与许桑。我只好向他建议,既然你无法再融资吉隆坡,要不就交给我们接手吧?他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

最后,我与许桑离开了瓦桑的公司。许桑继续留守在东京,而我在山尼“热心召唤”之下,带着6万令吉的收据,再次回到吉隆坡,先勘察后,再正式与山尼合作。 

然而,在山尼这里我却依然要想办法找钱注资周转,但最后还发现:第一,在公司账本上只有一项汇款写着来自李桑,其余则全注明是山尼入资;第二,公司商业注册上,我不是股东董事。第三,我的名片上的职位是虚构的。 

折腾地绕了一大圈,我原来是还是那么的AHO(日语:笨蛋),哪有资格做生意?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未必。 

说到这,我觉得每一经历都是一堂宝贵的课;有得有失!换位思考下,或许对方也有难言之隐吧!

我开心的是,因祸得福结识了一些真心朋友与贵人;他们不约而同为我点亮了一盏盏明灯,鼓励我继续前进!

反应

 

名人专栏

需求有限,渴望无尽/李桑

曾经,我也处在“需要的不多,但总是什么都想要”的状态。那阵子的我,老是觉得“欲望”是我与生俱来的权益,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欲望。

在不断的膨胀与想要增长的驱使之下,我承认,内心更是装满了想去追求更多的权力、地位、金钱与物质的“动力”。“幸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先后都能得心应手;然而过不多久,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又出现了。

看来,对物质的追求与虚荣之心是没有尽头的,这种循环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什么不缺仍不快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写过:为何什么都不缺,但还是不快乐,而且充满焦虑、不满和失落感?难道是无尽的欲望,已经导致了哪一方面的失衡?

为了摆脱欲望的陷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免得落入反被它控制的陷阱。我们需要真切意识到欲望和需求之间的区别,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哪些只是虚荣的追求。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满足于简单生活的心态与能力,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因为不断追求更多而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贪婪贪污。

我到底是谁?

某天凌晨,我站在富士山背上,高处不胜寒,只好到处找寻温度取暖。在阴暗转角处,突然遇见了3人正围绕着一个木炭炉,我急忙靠了过去;一人明显是挑夫,另一是旅人,还有一位是附近店家吧?但大家都默默无言,各取所需。霎那之间,我竟然在猜想着这些人会有着怎么样的欲望?每一个人一定会有他想要的,只不过所求不同,一些人的基本要求一旦被满足之后,他们就能开心一世人了,反之,我却似乎是误踩入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感里,得到越多,也越像是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漩涡?偶尔想啊想的,不免会自问:我到底是谁?

想起了《道德经》这么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我,真的认识我自己?对,纵然我能排除万难攀登上3776公尺的顶峰,难道我就此能满足于现状吗?还是,准备越过另一座山峰;是毅力,也是“怕输”的心理?!

又有句话说: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他对世界认知的高度。人一旦把自己彻底搞懂了,就把世界彻底看懂了。换句话说,当我们找到了“真我”,一切埋藏在欲望背后的真相才能一一解开!

寻找真我的归宿感

什么是“真我”?每个人都由3个身份组成:本我,自我,真我。 “真我”是人的精神属性,遵循道德原则,受理想驱使,追求精神、认同感,爱情、灵魂。

那我的“真我”究竟在哪儿呢?!

西藏的拉萨大昭寺八角街上有家叫达娃桌玛的民歌餐厅,这是相传第六任喇嘛仓央嘉措夜晚溜达的秘密场所,也是与他亲爱的达娃桌玛吟诗作乐的幸福巢所。仓央嘉措留有不少名言,其中一句值得咱们慎思:“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看来,在位时期的仓央嘉措不要江山只爱美人?非也,仓央嘉措不渴望王权势力,只在乎内心的需求丰盛饱足。正是因为仓央嘉措找到的是真我的归宿感,所以他活得自在。

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在大昭寺,藏教信徒千里迢迢从四方八面跪拜而来,他们都是虔诚有信仰的人,奉献今生、祈求来世!由我来解读的话,他们全身都是“无”,无钱无房、无忧无虑,可能也无病无痛;但是,因为这些“无”,他们“有”了幸福的身心灵!反观,我的幸福却被解读为“能被人看见的欲望的‘有’”,有很多房、有很多车、有很多钱、有权有势……有人甚至还有兵马佣。然而,深思细想,我的内心世界却也许是个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你看,让藏教信徒们真正满足的是那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包括信仰、食物、饮水、住所、人际关系、安全感等等?与欲望不同,需求是有限的,基本需求一旦被满足了,人们就可以体验到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就像在大山里猩猩,海洋里鲸鱼等等,他们的需求依赖于周遭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他们才会不得不去寻找另一个居所,寻求安心处。总而言之,他们没啥奢望!

不得不同意,只要我们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欲望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推动力。

实践感恩和慷慨

我有很多朋友是慈济人,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优秀的成功专业人士。他们也曾经身陷无限欲望,却在人生措不及防之处遇到一个大转弯,于是有了实践感恩和慷慨的动力,他们不仅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感恩和慷慨的心态能够带来满足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我再说一次,虽然我们渴望拥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一点点;那,才是知足快乐人生观!

(注:文章参考网络与ChatGPT文献,再综合了我个人经验与观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