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长时间应考见习 须有非一般毅力
医生风光背后的牺牲

全A生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全都蜂拥挤进医学系,很多人不知道,从挑灯夜读到悬壸济世,风光背后的全程,需要不少牺牲。



为了比一般课程严谨的应考,更长的见习期,滿师后的献身工作,朋友圈的社交生活、家人的同欢共乐,是医生需要妥协的。

身为麻醉专科的殷富锦的肺腑之言是,要做好理解的准备,牺牲的后果。

他说,要投身医学界,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不过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不可或缺。

“他们应持续学习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准备好时时刻刻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和挑战。医生该具备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也是门活到老学到老的行业。”

李传威也有感而发,指学医路很漫长,需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与毅力,有时得熬夜当班,对待受苦的病人时也要有耐心、同理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学医路要耐得住寂寞

郭芳美则说,医生需要时常谦虚待人,以及保持有一颗善良的心。

读医的必经之路,乍看是步向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实际上这是一条相当寂寞,极考毅力的孤寂之路。

崔伟杰指出,需知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博览群书是医生必经之路。

医学生重视临床磨练

“由于读医科至少5年,当身边的同学考完试或毕业后去游玩,甚至开始工作,自己也只能投以羡慕眼光,继续埋头苦读,如果没有毅力与兴趣,将很难成为医生。”

在梅志豪眼中,医学生是学徒制(apprenticeship),不需要很聪明,只是需要足够的临床磨练,來对照医学書籍,即能融会贯通。

梅志豪的另一半,正是中学同窗的梁翠芬副教授,目前在国立大学培育医学新进。

STPM失手 进国大抢名额
卢国林硬撼400对手

每个同学读医之路大同小异,惟卢国林除外,因为他必须在400名非土著同学当中,挤进区区的25个名额,才有机会跨出从医的第一步。

卢国林直指国立大学一年级时挑战最大,因为他必须面对竞争的现实,得经历拼个你死我活的残酷。

那个年代,除了马大和理大有开办医学系,国大也有,但制度上有点不同,要读医科,第一年非先申请读生物学不可。

“1990年以前,国大有给在STPM失手的优秀生多一个机会。我STPM考到4A,惟普通试卷是R,国大就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不至于像马大、理大这类医学系,完全免谈。

“生物学系第一年的学生高达700人,非土著多达400人,但接下来要念的医学系,非土著学生名额只有25个,所以要脱颖而出,必须有非常好的成绩不可,每科皆A,才能‘晋级’到医学系。

“我庆幸最后进到医学系,完成前后总共6年的课程。不过第一年学生竞争的人生百态,自私自利,记忆犹新,也心有余悸。”

这也是为何12个攻读医学的同学当中,11人全都在1993年便同时毕业,唯独卢国林一人比其他人迟出道一年。他较后是在2001年完成了专科梦(昨天简历写成2011年)。

正视医生过剩问题
可借镜狮城培养策略

近年医药界屡屡面对医生饱和,甚至严重过剩的窘境,吴耀生认为,新加坡培养医生的策略,值得我国取经。

他说,十之八九的全A生希望读医科的情况,在5到10年前是最为顶峰,这两三年有缓和迹象,因为社会已领略到在未来几年医科毕业生的出路会受限制。

“我国现今的医学院数目的确是超额了,以至每年有超过5000个医学毕业生,医学毕业是金饭碗的比喻已不复存在。

“根据这个趋势看来,有些医学院是有必要削减医学学额。比如有些私立医学院一年有两次入学新生,每次有190个学额,太多了。”

吴耀生直言,新加坡在这方面就处理得很恰当,全岛只有两所政府医学院,主要是其政府不鼓励全部精英都攻读医科,而令其他需要精英发展的领域被忽略。

殷富锦说,虽然普通医生现今有过剩现象,不过专科缺乏医生及专才空缺却不少,有兴趣的学子还是能投身医学界完成梦想。

鼓励负笈外国学技术

他鼓励学子负笈外国,把先进医学知识及技术带回本地,化为一朵能造福人群的奇葩。

李传威认为国内普通医生过剩现象是制度问题,因为我国提供很多医学课程,每年培育的医生特别多,能到医院受训的机会却很少,等待被分派受训的时间很长。

校友打折 恩师免费
“老总”优待三德

这一届的三德同学,有个数十人的WhatsApp群组,已有数年之久,当初穿针引线的是被称为“老总”的曾宪量。

这班同学今年都已半百,但还是称之“老总”,因为曾宪量正是三德1986-1987年的总学长。他不但是三德小学、中学毕业,甚至连幼儿园也是念三德,对三德之深情,同学当中,能望其项背者稀。

这位耳鼻喉头颈专科医生甚至可以做到,听到病人是三德校友,不二话,打折;若是以前的老师,甚至免费。

力劝攻读有兴趣科系

曾宪量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更是世上少有的圣慕骑士(大马只有16人),为人热心,经常扮演同学集会、筹款活动等召集人;他的古道热肠叫人感动,有同学分享经验,即使不认识的病人求助翻译医药报告,他也义不容辞漏夜疾书。

对曾宪量而言,STPM那一关最难闯,“因为当年国内只有马大和理大两所大学可供直接攻读医科,身为华人,必须有很好的成绩才能过关。”

谈到升学路,他道出了那些年奖学金不普及的痛:虽然当年英国及澳洲各有一所名校医学系愿录取,但碍于家庭经济能力,只能舍英澳而取理大。

对于莘莘学子,他的逆耳忠言:攻读你有兴趣的科系,而不是成绩能够读的科系,否则会后悔一世人。

大学机遇决定专科选项

大学时期,是医学路途上的启蒙时期,立志要念专科,决定哪门专科,因人而异,惟都往往取决于大学的讲师、实习时期的机遇。

虽然比其他同学迟一年出道,不过大学时期受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讲师所影响,卢国林老早就打算日后要念內科专科。

“内科范围很广,掌握内科知识,几乎可以应付和修读任和副内科专科。至于风湿免疫科,是在修读内科时对免疫学有特别兴趣才选修。”

至于崔伟杰,过去在象牙塔求学时,受到学长及教授鼓励修读专科,以加强个人专业知识,使他从大学时期就有意在未来攻读专科。

“在学习与受训期间,我渐渐对与物理相关,以及可实际动手操作的骨科产生浓厚兴趣,成为我前进的目标。

郭芳美读大学时就决意未来要念专科,只是当时还不确定选修科系,最终她选择自费专攻内科,只因有关领域充满挑战,她也从中打造良好的工作关系。

死记硬背沉闷无比
医科第一年最难熬

12个精英,个个都是考试状元。不过回首话当年,有人认为专科最难读,也有人觉得STPM最难熬。

中学时期,除了被称为“科学怪人”、年年第一的邱俊杰(选读电子工程),紧跟其后的是梅志豪,每年考试的全级排名几乎非二即三。

这精英中的精英,最具挑战的读书生涯,就是大学阶段的医学课程,因为范围太广,太多东西得死背,资讯负荷超重。去到专科,由于范围精专而狭窄,加上个人兴趣,梅志豪反而能够从容应付。

另一个同样名列前茅的吴耀生,也觉得大学医学头一年比较艰难和苦闷,因为理论多,没有临床实习,很多医学名词和理论要死记;不过随着次年开始有临床实习,学习过程就比较生动了。

STPM最可怕

崔伟杰的“可怕”经验,则留在30年前考STPM的时代。他直指这个政府考试最难考,尤其是那个年代要考A,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当年STPM生承受的学业与心理压力特别沉重,因不成功便成仁,唯有考获佳绩,才能读医科,否则即使上了大学,也只能与医科擦肩而过;然而大学时期的挑战也不遑多让,课业内容更棘手,学生须自主自律。”

兼顾家庭工作考试
念专科压力山大

对林耀中来说,专科阶段却是最考人的,因为在兼顾家庭和工作事业的同时,必须拨出时间自修,吸纳新知识,细心观察和向前辈讨教,并努力磨练技术层面。

“加上专科考试费用高,及格率却偏低,压力难免巨大。”

李传威也和林耀中一样,觉得最挑战的莫过于专科,因为他所修读的家庭专科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须精通任何科,但就是各科都要略懂,如内科、外科、儿科及妇科等,加上需同时兼顾工作、家庭与课业,时间分配方面相当困难。

基本上,专科仅需读4年就可完成,李传威耗了5年,原因是期间健康出了状况,影响学业进度,但为了不前功尽弃,他仍然坚持完成学业。

在郭芳美的记忆中,读专科最令她头疼,不但需同时扛起工作及学习的重担,还得应付考试。

牺牲陪伴家人时间

李锦波也认同专科课程很考人,因为需要继续工作,还要上课,脑袋也开始慢下来了,同时被逼牺牲不少陪伴家人的时间。

不过若论最有挑战性的,他还是首推大学医学最后一年大考,“因为要复习的范围太广,什么都可以被考验。”

许伯池:许多学生回校挑灯夜读,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

师生营造浓厚求学风气
退休教师重温当年情

30年前,三德多数学生出自清寒家庭,有者家中更缺乏灯光或合适的环境温习,因此众多学生会趁晚上回到学校温习功课,孜孜不倦的精神令人动容。

当年学校设备与资源匮乏,学校图书馆规模很小,无法容纳太多学生,几乎每晚都爆满,因此时任校长穆文常修士决定连课室也一起开放,让更多学生能回校温习。

30年前在三德中学担任化学及数学老师的许伯池(现年62岁),如今已从杏坛退休,但提起该校旧时的珍贵情景,仍历历在目。

学校当作第二个家

“当年正副校长、教师及学生不懈努力、加上家长的配合以及该校浓厚的求学风气,的确造就三德培养出许多优秀校友。

“老师对学生的督导也很严厉,每逢周末、假期或空节,也会主动性地要给学生额外授课;学生耳濡目染下,不但激发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且乐在其中,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

得悉同一届共有12名学生如今都已成为专科医生,许氏感到非常欣慰与欢喜,并以他们为荣。

勤奋好学及尊师重道的态度,是他对该届学生最深刻的印象,尽管他在4年前已退休,但毕业生还很敬重他及其他老师,继续尊称他为“老师”,他们也不时参加回校日或校友聚会重温当年情。

相关新闻:

【独家】杏林佳话堪称前无古人 三德同届12专科医生

特别报道:杨淑仪

特别报道:杨淑仪

反应

 

要闻

马中建交50年契机 肿瘤医学专家交流

马中建交50周年成为两国深化各层面往来交流的最佳契机,海华公司就此良机促成马中肿瘤医学深度交流。来自中国各省的逾30名资深肿瘤医学专家来马与肿瘤专科医院寶康(Beacon Hospital)进行肿瘤专家学术交流会,以促进两国医疗专家和机构的经验分享、技术和实践。

这项深具未来意义的国际医疗学术交流,旨在了解不同的治疗方法和体系。

聚焦亚洲国际合作

肿瘤医学创新驱动力

近年来,全球肿瘤研究与治疗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新的治疗概念、技术和药物不断涌现。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肿瘤医学领域持续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作为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肿瘤研究领域稳步提升。为加强肿瘤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癌症防治挑战,中国肿瘤专家发起海外学术交流计划,旨在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实验室访问、临床观察及合作洽谈等多种形式,搭建一个专家与学者交流的平台,分享双方最新的研究成果,讨论前沿治疗技术,共同推动癌症预防与治疗的发展。

“肿瘤专家学术交流会”的中方主办方中康联公益基金会(简称中康联),马方由海华公司主办,寶康医院和E-Doctor Health Communications上海翼多翼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支持。

大马医疗质量高

探讨技术与营运模式

在多个单位的安排下,逾30名中国肿瘤医学专家来马与寶康医院进行一场收获颇丰的学术交流,多位资深学者及肿瘤专家在会上积极提问,针对大马的医疗体系、医疗保障、肿瘤诊治疗程和医疗费用等各方面问题,展开深度探讨与交流。

出席交流会的主要代表包括寶康医院总执行长何家豪、总营运长刘玳蒂、临床肿瘤专科林允威医生及柯文凤医生、江苏省肿瘤科医院内科病区主任夏国豪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肿瘤中心主任医师杨佳欣教授、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肿瘤综合治疗科主任季有信教授、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袁胜利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医师常东民教授等等。

季有信赞扬马来西亚医疗服务专业且具水准,即使是规模不大的私立医院,却具备高标准的医疗服务和先进设施,值得参考学习。

他说,全球肿瘤发病率增加,国际医学交流可了解各国的肿瘤发病率和趋势之间的差异,共同探讨如何降低发病率和提高治疗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

袁胜利则对寶康医院的营运模式表示赞赏和感慨。

作为私立医院能够在减免医疗诊治费用的同时,提供高标准肿瘤治疗和绩效,对社会经济效益有很大贡献,对于吸引患者就医的数量也能起到提升作用,是良好且实际惠及患者的策略,也给予他们很好的思路和启发。

医疗发展经济,癌症诊治也不断精进,作为肿瘤专科医院,寶康努力走在前沿,引进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积极拓展医疗服务,为病患与社区提供优质服务。

“寶康”中文译名寓意“宝贵健康”,一语道出其核心信念与初衷。

寶康提供全科医疗服务,以患者为核心信念与原则,最大特点就是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关怀与温度,改变医院冷冰冰的印象。

何家豪强调,寶康除了是诊治疾病的医院,更志在成为造福社区和病患的医院。

“在努力引进医疗设备的同时,也确保提供可负担的医疗服务。除了引领癌症治疗,也致力于引领社会关怀,让有需要的人享有优质医疗服务。”

3关键预防胜于治疗

癌症防治、健康意识、先进设备和技术都至关重要。

何家豪进一步指出,寶康重视医疗质量和病患护理,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教育、病患反馈机制等措施确保高标准。

自我健康意识是关键

莫哈末依布拉欣也是本地著名临床肿瘤专科医生,他坦言,癌症治疗取决于癌症分期,早期发现和诊治能取得乐观绩效,但多数癌症发展至晚期才确诊。

何家豪坦言,多数癌症可预防,关键在于自我健康意识、及早检测、诊断和治疗意愿等综合要素。

“我们(医院)通过免费筛检、资助或补贴计划、义诊、健康讲座、社交平台教育视频等方式提高健康意识,鼓励大众定期检查。”

他强调,人们应该改变“生病才去医院”及“没病不去医院”的思维观念。

“医院其实是让健康的人了解和维护健康为目的,不是只为生病者而设。”

设立援助福利基金

一些新型药物和治疗仪器具有良好绩效,但费用也相对偏高,负担沉重的政府医院往往无法承担,患者只能冀望私人医疗机构。对于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来说,癌症治疗无疑是难以负荷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以致缺乏治疗意愿。

为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癌症负担,提高诊治医院,寶康医院自2011年起设立了4项福利基金——乳癌化疗基金、乳癌标靶疗法福利基金、大肠癌化疗福利基金、放射治疗福利基金,用于帮助低收入、面对经济困难、财务耗尽或医疗保险保障不足的病患。

此外,寶康医院也积极参与教育和宣导活动,提供最新的疾病和治疗信息,帮助病患了解诊疗过程和预期结果,增强他们的信心。

“我们也有一个专门接待及陪伴病患的部门,让他们在抗癌过程能及时得到所需的帮助,解惑治疗时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和不确定性,增加治疗信息,提高治疗意愿。”

寶康医院

●集合马中医疗专家的跨国合作与交流,分享肿瘤治疗领域的经验和最新技术发展和成功案例,探讨不同病患的文化背景在癌症治疗与护理中扮演的角色,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医护和医院皆受益。

中国肿瘤专家

●通过跨国交流看到不同癌症的发病率和发展,还有国家政府和医疗机构所做的努力,对于马来西亚私立医院在提供高标准诊治服务及降低或减免医疗费用,惠及更多患者的营运模式值得参考与学习。(资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