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走,一起上学去?/方城

最近,在学校的周会上,进行了一场可谓“别开生面”,也让我“大开眼界”的推介礼——即《走,一起上学去》(PROGRAM JOM KE SEKOLAH)。据悉,这活动是全国性的,由全国警察总长开幕后,要全国中小学在校进行推介礼。

然而,让我讶然不解的是:曾几何时,上学读书已经成了一种口号,需要大力鼓吹,像旅游局在招揽游客一般需要打广告了?



从前,读书,是难得的因缘,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读书或好好的读书;现在,孩子们都太幸福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多的是。然而,许多孩子还是被父母逼着到学校,于是,逃课率增加了,校园“滋事”分子增加了。大家又不免把矛头指向老师或教育制度的缺失。接下来,又进行一堆让人“啼笑皆非”的活动。

学校不是天堂是炼狱

在推介礼上,有个警官代表警察总长前来演讲,希望学校及老师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喜欢到校学习。我不知道,也不愿去估计,到底多少学生因为这样的推介礼,而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我略问了几位学生,他们也觉得很可笑。如果一个这样的推介礼能起作用,那么我们何必花时间去进行教改?

学生不爱到校,或者不爱学习,除了是家长校长,甚至是学校教育部爱看绩效之故以外,最重要的是,学校在他们眼中,不是天堂是炼狱。如果遇上老师缺席,他们反而会很开心。这与以前的学生“负笈从师,不远千里”或“俯身倾耳以请”的学习态度是相差太远了。

今日学生学习态度是问题,老师的教学态度也是问题。老师一致认为多给功课,就是学生进步的基石。于是,学生有做不完的功课,老师有改不完的作业。教与学成了一片红海。试问:谁还想上学去?就算是老师,也有许多觉得到校上课是很累的事儿!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一切以传授道理为先,过后才学知识。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一个人没有道德修为,就不必教他学问。教会了无德之人学识,只会贻害人间。古人又言:“力有余而学文”,有了道德的力量,才认真的学习。这是不变的真理。

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也因为家长怕输,家长怕输又是上一代没有教好他们德行的重要)就重学识多于道德修养。

所以,我才说这是根本的问题啊!如果今天大家仍不改变,大家还只是看绩效,再多的推介活动,也只是一阵清风,转眼就逝啊!

反应

 

言论

罚款的可行性/方城

最近,教育界纷纷扰扰,学生教师问题连连,让人不禁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大部分源自惩罚不得当所致。

近年来,为了匡正学生,甚至是老师的不当行为,校方经常会采取罚款的方式。我不晓得这样做的成效会有多好,单在学生的抱怨声中,就听到他们说:这真的是吃人的学校,什么都要钱!我也不知道捐了多少钱买这款昂贵的发夹和袜子了!

无羞愧心难以纠正

由此可见,学生对犯错罚款这一事,并无羞愧心。没有羞愧心,偏差行为就无法获得改善。这样一味的罚款,只会让家庭富裕的学生“意气风发”,更加忽略法纪;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更加忧心,担心自己成为班级的霸凌对象,郁郁寡欢。

同样的,对已成年的教师实施罚款,其实也无法让教师改善行为,反而会心生怨怼!人心不在,还起嗔恨心,工作就会敷衍塞责,这是管理人的大忌。

犯错罚款适得其反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和新晋教师基本上生活环境都有异于从前,他们没有太多忧患意识,对于花钱更是舍得。这样的世代,基本上不会对罚款有什么执念,所以用罚款来纠正行为,恰恰就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势利,认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大家喜欢把这责任怪罪于家长,然而,我们也别忘了,家长的观念也是学校“培育”出来进而变得根深蒂固。

据悉,在新加坡,现在违规泊车或乱丢垃圾的惩罚也从原本的罚款转换成社会服务了。在各区执行惩罚之际,各传播媒体还得全程跟随,为被罚者全程录影。这样做,其目的不外乎唤醒受罚者的羞愧心,让他们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始于理解与关心。人心肉做,我始终相信爱与关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也许训导处教师认为“棒下出孝子”,毕竟训导处不是讲爱的地方,它不同于辅导处,然而在纠正偏差行为方面,我们应该依个案而个别处理,一律用同样的在惩罚,反而会起反效果,造成有些学生变本加厉、有些则因恐惧而选择轻生。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

毕竟,羞愧之心,才是让人改变的重要条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