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大马导演廖克发纪录片
涉“马共”题材遭禁演

大马导演廖克发纪录片《不即不离》在大马被全面禁演消息。(图:廖克发面子书)

(台北13日讯)马来西亚籍导演廖克发拍摄纪录片《不即不离》,他以自己祖父曾是马来西亚共产党一员(马共),为国家自由而牺牲所延伸出来的故事。

该片入选本届柏林影展第15届新锐营,但他出发坎城前却接到《不即不离》在马来西亚将被全面禁演的消息,“不能在自己的国家本土放映,是很失望和荒谬的。”



台湾媒体报道,廖克发认为《不即不离》虽讲的是马来西亚的故事,但整部电影从台湾出发,也在台湾上映,是代表台湾的电影。

而就在前往柏林的途中,廖导突然接到该片在马来西亚被列为禁片,不得放映,DVD或任何形式的播映都不可以的消息,除了表示深感失望,他也感叹台湾真的是拥有非常自由的电影创作和欣赏的环境。

《不》片纪录的“马共”题材是国家的历史禁忌,马共在大马被视为如同恐怖分子的存在,但其实他们曾是反抗殖民政权的主要力量,廖导不去论述政治对错,从微观看待这些小人物,重访被摄者,和那个年代的见证者,所以他格外希望这部电影能被家乡看见。

“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从个人情感出发,是关于我对于祖父的追寻,他自1948年从这个家消失,加入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与后马来亚共产党,这是历史曾经发生过的其中一个面向。不仅是他,那也是几千人的际遇和人生,如今这些事并不允许被言说,而只能秘密地留存在人民的记忆里。但我相信人民并不害怕述说,也不会害怕想知道的更多。”

《不》片纪录的“马共”题材是国家的历史禁忌。

获新加坡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不即不离”曾入选釜山影展超广角竞赛单元,更获得新加坡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本来抱着“不即不离”在国际有着许多奖项肯定和声音,对于电影能够回到故事所在地和自己的祖国—马来西亚,总怀有一丝希望,虽然廖克发导演也知道,这个题材是国家的历史禁忌,但廖克发导演从未放弃过,也把带“不即不离”回马来西亚公开映演,作为拍这部片的最大心愿和梦想。而且从过年前就已积极准备电影相关送审事项,但最后还是被马来西亚当局禁演。

“不即不离”虽然在马来西亚被禁,但在台湾有许多马来西亚的侨生和学生,在电影上映期间,就看过了“不即不离”,他们也表示将会尽自己的能力,让更多的马来西亚人知道自己的历史,让更多的马来西亚人有机会能看到“不即不离”。

反应

 

在商言商

加强加深马中关系的意义/吴逸平

拿督吴逸平(多美集团董事经理)

50年前,马来西亚成为首个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东盟国家。在庆祝马中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得珍惜前人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础,更需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对加深加固两国友好关系贡献一份力量。

1970年代,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的高峰期,意识形态对峙情况非常严峻,大马又是个反共的国家。大马能在中国最需要朋友的时候,与中国建立友谊,在促进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长期稳定,有助于大家专注改善经济,让国家繁荣,人民相对幸福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是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但是正式建交并不意味着诸事都顺利。建交初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马来亚共产党(马共)问题尚未解决。在大马,马共是非法组织,但与中共有联系,这是其中一个问题。此外,而参与马共的大多是华人,因此两国之间还存在一些疙瘩。例如,我国政府当时还限制人民访问中国,进而阻碍本国进口商与中国的生意往来。

不过,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渐上轨道,让世界看到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意愿。

我国当时的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1985年率领203人代表团访问中国,这是史无前例的而引起瞩目。无疑的,这为10多年进度缓慢的马中关系取得突破。1988年3月,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马中直接贸易协定”,解除了重大的贸易障碍,进入90年代,我国访华的限制也取消了。

社团扮演协调角色

回顾历史,我们其实可以看到我国的社团组织也扮演了协调的积极角色。例如,我现在参与的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当时的中总领导人,即使面对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还积极地向政府转达会员所面对的问题(例如蕉柑入口准证)以及与中国加强互信的重要,并晓之以理及动之以情。

当时的中国人口全球第一,且有个新兴与庞大多元的市场,到处充满商机,与中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利人利己。政府与社团组织有这个共识非常关键。

就我个人而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释放了中国与其人民的潜能,而我国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除了让我有机会与中国人做生意,也让我有机会通过参加展览会、访问团等认识新事物、新朋友(也是潜在的商业伙伴)。

我相信,加强加深两国的关系,除了有利贸易与两国政府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两国友好关系之外,对增进我国民族交融也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两国建立邦交,经贸开通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其中,我们看到不少中国回教徒到来大马的高等学府读书,有的还来这里经商,与本国人有更多接触,这让更多马来友族对中国与华人不再有刻板印象。著名的清真食物兰州拉面,在大马渐流行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此外,也有更多马来友族到中国求学,而学得一口标准流利普通话的不乏其人。这有助于淡化把华文华语与华人相提并论的刻板印象并促进族群间的互相了解,进而提升国民融合。

当然,文化与教育等的交流,依然需要以两国政府的良好关系为基础。我们有所谓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因此要加强加深两国关系,要保护的前人种下,茁壮成长的树。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