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冷静看待中国首季数据

4月15日,中国首季经济数据出炉,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中国首季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5.85兆人民币(约9.51兆令吉),按年增长6.7%。

虽然首季中国经济创下2009年首季以来的最低增速,但由于中国政府已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在6.5%至7%之间,市场预期已经提前降低,因此6.7%的增速要略好于市场预期。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中国首季多个经济数据出现相对回暖,再加上此前国际货币基金(IMF)调高今明两年的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显著改变国内外市场此前对中国经济的悲观看法。

部分舆论明显乐观,认为中国经济的反弹已经来临。

而中国政府显然也乐见市场预期转变,比前一阶段多了不少底气,少了很多担心。官员们表示,中国经济首季是“开门红”,短期是U型或W型。

1:经济出现向好迹象

不过,当前中国经济并未彻底摆脱诸多问题的羁绊,尤其是在国际环境不好之时,我们需要对中国经济形势和未来趋势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首先,应该承认中国经济出现了不少向好迹象。

如GDP增速要好于预期,第一、二、三行业按年增长分别为2.9%、5.8%、7.6%,显示出第三行业在经济中的拉动作用增强,结构在优化。

投资方面,首季中国投资增速略有回升,固定资产投资8.58兆人民币(约5.15兆令吉),按年增长10.7%,比去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比今年1至2月加快0.5个百分点。

首季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年增长5.8%,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0.3个百分点,但比1至2月加快0.4个百分点。

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年实际增长6.8%,比1至2月加快1.4个百分点。

外贸方面,3月份当月出口1.05兆人民币(约6300亿令吉),增长18.7%,以美元计的3月出口按年猛增11.5%,相较之下,2月则为大跌25.4%。

2:7年最低增速

其次,必须客观地看到,中国经济增速仍在下滑,虽然首季在6.5%的底线之上,但仍然是7年来的最低增速。

从趋势看,中国经济中长期仍然不改L型的基本趋势。部分指标依然表现不佳,如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仍处在负增长区间,首季投资中利用外资下降25.6%。

官方判断首季中国经济已经“筑底企稳”,但在安邦咨询研究团队看来,“企稳”是事实,但“筑底”可能还过于乐观,今年内中国经济增速还可能进一步下滑。

而且从宏观经济的发展逻辑来看,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难以出现系统性的反弹。

3:固有问题没缓解

第三,中国经济的固有问题依然没有缓解。

在经济转型之下,中国经济面临艰难的调整,中国总理李克强所说的“困难与希望并存”并不是客气话,而是大实话!

在区域上,既有东南沿海的发达,也有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挣扎;既有少数新兴行业的火热,更多的是传统行业的步履蹒跚,金融资源纷纷脱实就虚。

既有每年超过千万人的新增就业,也有清理过剩行业带来的数百万结构性失业大军。正如富达国际分析师所说,当前存在严重的“双面中国”现象。

4:依赖政府推动

第四,首季经济转暖的根本原因,还是依赖于政府推动的大量投资,而不是来自市场自发的扩张。

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政府推动的大量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都是属于短期扩张性政策的结果。

实质上,这还是在老模式下由政府驱动“买来的增长”,而不是市场真正的周期性复苏。

这种模式的结果也与过去一样,中国的负债将会大幅度扩张,在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上继续逼向高负债的极限。

在资本过剩和投资驱动下,中国还存在从通缩跃升到通胀的可能,正如有些机构所言“买增长,送通胀”。

基本趋势未扭转

有鉴于此,我们对中国首季的经济形势要有客观判断,既要看到回暖的势头,也要看到在大背景下的基本趋势还未扭转。

中国首季的经济回暖是分阶段的,也是相对的。

正如安邦咨询研究团队不相信美国经济在全球低迷时能一枝独秀,难道问题更多的中国经济能出现例外吗?尤其是对中国的决策层,冷静看待首季中国经济形势的意义重大!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财经

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大马安邦智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近十年之后,世界经济似乎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复苏呈现波动和差异化。

作为新兴市场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有了些微稳定向好的趋势,上半年经济增长6.9%的数字,让去年底很多看坏中国经济的人大跌眼镜。



印度经济依然保持稳定并且保持7%左右的持续增长。

在发达经济体,美国经济由于美元受到特朗普政策的冲击,出人意料并且有些莫名其妙地处于弱势;欧元以及欧洲经济有好转,但欧洲的问题显然没有根本性的答案。

中国最大的独立智库安邦智库(Anbound)的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全球正面临一轮新的经济危机,主要有如下一些因素:

首先,资本过剩的问题没有解决。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创造出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央行总共释放了约5.1兆美元(约21.42兆令吉)的流动性。

过剩资本不仅推动了全球资产价格上扬,还加剧了科技投资领域的泡沫化,资金在不确定的科技以及虚拟产品的领域打转转,虽然投资机构有钱,但可确定的好项目极少。



其次,全球因各种理由均处于转型状态。中国正在向经济新常态和消费社会转型;西方则面临消费社会极限的瓶颈,这是一种文化因素刺激的消费转型,造成成本膨胀,还有虚拟金融体系的问题,而现有金融体系不能应付这种乱局。

全球缺乏新市场

第三,全球缺乏市场的新大陆。过去几十年,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之下,先是接受全球产业分工,成为“世界工厂”;后来随着财富和消费增加,而成为“世界市场”。

但中国的发展到了一个转型的新阶段,而作为新兴市场大国的印度无法代替中国,中国除了提供了一个13亿多人口的市场之外,还以低劳动力成本刺激了世界消费空间的扩大,但印度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全球都有无法以合理的价格稀释过剩产能的挑战。

第四,全球货币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而且暴露得越来越充分。现在,美元、欧元、日元、英镑都暴露出体系性的问题,负面影响比正面影响大,互相牵连,而且在根本的解决之道上没有形成共识。

尤其是各国央行面临的挑战非常巨大。其实就是一个被忽略的简单道理,经济已经全球化了,但各国的货币政策还是独立的,基本建立在互损的基础上。

第五,各国经济和金融受到世界政治的影响太大。多个国家政治问题的恶化,都对经济产生了强烈的扰动,推动经济政策出现偏离,有无序而盲目调整的倾向。

比如美国,特朗普上任之后,并没有给美国经济带来预想的刺激,反而是在其国内政治和行政之中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特朗普政府“走马灯”式换人,加剧了美国国内的政治动荡。

在欧洲,英国脱欧导致欧盟分裂,欧债危机加剧欧元区政治动荡。政治动荡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剧了经济不稳定。

酝酿“数字危机”

第六,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正在酝酿“数字危机”。所谓数字危机,既有数字货币造成的各种危机,也有交易系统造成的危机,还有应对数字化的金融管制危机。由数字化而产生的各种风险问题,正在形成金融业数字化带来的“危机”。

安邦智库认为,后危机时代正在酝酿新的危机,危机爆发是肯定的,但不知道何时会爆发。

今后的经济大局非常难以控制,危机丛生。面对这些必然来到的风险,未来央行需要加强研究和合作,以全球性的央行合作,来使全球货币政策的系统性,与全球化的新形势、新背景、新进展相匹配!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