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安邦突退出竞购战
万豪购喜达屋没悬念

(北京1日讯)以安邦保险牵头的财团,出人意料地撤回了140亿美元(546亿令吉)收购喜达屋的报价,持续三周的一场竞购大战戛然而止,进而为万豪完成这笔交易扫清了道路。

根据周四的一份公告,出于对“各种市场因素的考虑”,安邦牵头的财团决定不再继续推进这笔交易。



安邦携手J.C. Flowers & Co.和PrimaveraCapital Group,曾在上个周末发出一份每股82.75美元(322.72令吉)的不具约束力的现金收购报价。那也是本月初喜达屋争夺战爆发以来的最新一个报价。

随着安邦一方的退出,喜达屋重申了接受万豪并购的承诺。

三周之前,也就是万豪与喜达屋签下合并协议四个月后,安邦突然插足其间,让人意想不到,而此番它的退出,也同样叫人始料不及。

这一财团的退出,意味着万豪朝着完成交易并缔造出世界最大的酒店运营商又近了一步,并把知名酒店品牌纳入旗下,包括W酒店、威斯汀(Westin)、喜来登(Sheraton)。

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Siguler Guff & Co.的董事总经理詹姆斯(James Corl)说:“此事令人震惊,我猜这可能归结于一些监管方面的风险。”



喜达屋股东定于4月8日,就万豪的现金加股票收购报价进行表决。

按周四收盘价计算,万豪的报价相当于每股77.94美元(303.97令吉),交易总值132亿美元(514.8亿令吉)。收购报价中,尚未包含喜达屋旗下等待分拆的分时共享业务的价值。

反应

 

在商言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亿敏

作者:李亿敏(PIDM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转型长)

2024年中旬,中国安邦保险集团正式宣布破产清算。作为一家曾经资产规模巨大的保险巨头,这起破产事件不仅震撼中国金融市场,也引发对保险业运作和监管机制的深层思考。

这一事件为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敲响警钟,特别是关于如何在制度层面保障投保人。

毕竟,安邦保险曾是中国保险市场的明星企业。在2017年2月,资产一度超过1兆令吉,全球3万员工,为3500万投保人提供保障,并凭借高速扩张的策略。

在短短13年内,从一家区域性车险公司迅速发展成为资产规模万亿的金融巨头,涉及领域包括寿险、产险、医药保险、金融、资产管理、租贷等,一度受到各界赞叹的天之骄子。

然而,2018年创始人吴小晖因涉嫌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被捕,企业随即被接管。接下来的几年,安邦经历重组丶资产剥离,最终因资不抵债而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管理不善  高风险经营

到底是什么原因搞垮一家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我认为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管理不善及高风险经营模式。

安邦通过高杠杆操作,以短期高成本融资支持激进的全球收购和迅速扩张投资策略,包括大量收购海外资产(如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和中国企业,但许多投资项目的回报并不理想,导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资产负债表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是典型灾难的前兆。由于需要大量资金扩张,安邦依赖向散户销售保证高息的保险产品来凑集资金。

在不确定性的市场风险下,这种高杠杆经营模式使它面对巨大的财务压力。

更糟糕的是,安邦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治理问题,透明度不足,股权结构复杂且不透明,董事长吴小晖更在2017被控制造虚假文件,掩盖风险,并在欺瞒监管机构实情下违规操作,粉刷公司实际财政状况。

安邦的突然倒闭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并对客户和投保人——数量甚至超过马来西亚总人口——造成巨大冲击。

因此,中国监管机构采取双管齐下的介入和处置措施,好让市场和投保人的影响降至最低。

首先,2018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接管安邦保险为期两年,并进行重组。

其二,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向安邦注资619亿人民币(约374亿令吉)。这笔资金帮助安邦填补资产负债表上的资金缺口,确保公司能够维持正常运营,避免进一步的流动性危机。

通过注资纾困、接管重组和维护市场稳定,在各监管机构通力合作下,成功化解安邦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不仅维护投保人的权益,也守住保险行业的整体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

金融监管需保持警惕

这是国际上处置大型金融企业的重要案例。 若是大马发生类似情况,国家银行、财政部和存款保险机构(PIDM)组成的铁三角将会合作化解系统性风险,保护投保人的权益。

存款保险机构也可承担救助和纾困责任,接管问题保险公司的重要业务资产、确定保险业务的连续性和保障投保人利益,让投保人能够继续享受保险服务。

该机构也可以切割高风险业务和资产,协助重组企业,并在稳定营运后,把企业卖给合适的投资者后退场。

安邦的故事,也许是保险业的一个结束,但对於金融监管机构来说是一个警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变化,盛衰无常。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借鉴他人失败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