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港币钉美元
濒临崩溃

(香港28日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设定港币兑美元在7.75至7.85间波动,目前港币约7.845,已有空头喊话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即将崩溃。美国对冲基金经理、避险基金大佬凯尔贝斯(Kyle Bass)曾表示,香港坐在历史上最大的金融“计时炸弹”之上,联系汇率制度可能崩溃。



《华尔街日报》报道,凯尔贝斯在今年4月语出惊人称,过去12个月来,香港金管局用掉80%的总结余(aggregate balance)资金,手上火力有限,仅剩港币540亿元(约280亿令吉)能捍卫联系汇率。近日他受访仍坚称,不把港币存款全数换成美元,可说是彻头彻尾的傻子。10年前,贝斯因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衍生证券而声名远播。

他指出,香港银行体系的规模和杠杆率使这座城市很像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冰岛、塞普勒斯和爱尔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遏制资本外流,香港金管局曾将隔夜拆款利率上调至高达20%,导致房价暴跌。

贝斯表示,那时候大约九成的香港抵押贷款是以固定利率发放的,而现在大部分抵押贷款利率与1个月期银行同业拆款利率挂钩,在香港金管局干预市场期间,杠杆率已经大幅攀升,意味着借款人应对利率突然上升的能力大大减弱。

“环球外汇网”报道,瑞穗银行首席亚洲外汇策略师表示,目前不管港币和美元各自的利率水平如何,港币兑美元的转弱正是资本外流的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港股下跌可能反映部分资金转移到海外。

一家在港的新加坡顾问公司表示,包括富人和大型公司在内的一些客户,正把私人财产和投资资金撤离香港。导致资金撤离的原因在于对香港这个金融中心的远忧,而非出于对当前动荡的近虑。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钉住美元,自1983年实施至今约35年,香港金管局设定波动区间为7.75至7.85港币兑1美元;历经1997年香港政权交替与紧接的金融风暴、2003年SARS危机、2008年金融海啸等期间,都遭受过投资基金的狙击。近期美中贸易战、反送中冲击下,外界担心,香港联系汇率制可能会崩溃。

新闻来源:经济日报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外好使国内便宜?/胡逸山博士

美国候任(与前任)总统特朗普近日大放矢言,其中就提到假如一些国度尝试以其他货币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交易货币的话,那么他将捧出关税大棒,对彼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以100%的关税。

我之前曾详细谈到,为何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在美国权力分治体系下,可能未能全盘操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形同其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但起码在整体上会寻求偏低的美元币值,以便促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上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来完成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

那为何特朗普一方面不介意美元币值的走低,但另一方面又那么介意美元是否维持作为国际上主要交易货币的独特地位呢?这主要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经济逻辑上的冲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这得从何说起呢?可能先从本地社会说起吧。大家在本地社会生活里,坦白说通常对马币币值的高低走向,有着在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偏颇。

当马币走高时,我们一片欣喜若狂,尤其是如当下般年底学校放假,大家携老扶幼到外国度假时,马币得以兑换更多的当地货币,花起来当然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譬如得以血拼更多的当地商品等。

即便没有出国旅游或送孩子到外国念书(也就必须兑换马币来缴付彼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高币值的马币也意味着进口到本地的商品会显得更为便宜(相同数额的马币得以进口更多商品)。

经济社会微妙偏颇

有钱人买时装、香水等奢侈品会更便宜,但连中低收入群体者购买一般的日常用品、食物等也会更为便宜,因为在本地许多这些商品也是进口的。

所以大家在社会经济认知上,都有一个微妙的偏颇,认为马币币值高就很好,政府就显得有“做事”,有把马币币值往高处推。

反之,如果马币走低,出国旅游时的花费就更高了,孩子的外国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更高,搞不好还要好像当年家长自身在外国念书时般,到当地唐人街的华人餐厅打工、洗碗碟、抛大镬、捧餐送外卖等,我见犹怜,令从小宝贝爱儿爱女的家长们心疼不已。

家长们心想新一代的海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还不如旧一代,而那都是马币低迷所闯出的祸,那当然义愤填膺,大骂政府无能了。

即便未能负担得起孩子出国念书,甚至也没能出国度假的中低收入群体们,也必须忍受马币低迷所带来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必需品的价格的相应上涨,当然也是怨声载道,迁怒于政府为何不设法把马币币值提高了。

急功近利主流文化

在如此的一片马币币值高企好、低迷坏的认知偏颇狂热里,合理马币币值走低的优势,是很难被本地主流社会所欣赏的。

如更低的马币,理论上是能帮助本地的出口商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能卖出去,如此也就更能带动本地的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经济动力的。

当然,极为讽刺的是,撇开高科技产品不说,本地出口虽多,但进口也很多,甚至更多。而低企的马币,虽然会导致进口商品更为昂贵,但也就变相地鼓励本地必须更为迈向自给自足的经济韧性,自己做来自己用,就无需依赖进口了。

但在本地一片急功近利的主流文化思维下,什么长期竞争力、韧性等通常都抛在脑后,而要马上看到“出国钱好使,本地物价低”的成绩了。以后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