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华人家庭的暗流

【散文】

时代的巨轮流转不息,时流的演变,改变了世局,捣乱了社会秩序,也把人性变得更复杂。



与此同时,时代巨轮碾碎了海外华人传统家庭的结构,使它面临着挑战性的变迁,回避不了一股股汹涌澎湃的暗流。在这汹涌时代浪潮冲击下,首当其冲的莫非是暮年鬓发苍苍的高龄族,他们沉浮于仓皇、失落、寂寞、凄凉与无奈,沦为一簇失掉尊严,竟遭弃养蹂躏的孤苦伶仃的幽灵。此论并非夸夸其谈。

静观四围海外华人家庭的演变,不易觉察出海外华人家庭的结构的沧海桑田,主要缘由系因在异国出生的儿女与中华文化脱了节,他们对中华文化兴味薄似纱,宁可选择吃热狗和汉堡包而不愿问津烧猪肉与叉烧包,对祖国缺乏认同感,同时因为受西洋文化的熏淘,他们排斥了父辈的祖传思维,否定了与中华文化的关联。他们所认同的是当地的现实客观环境,说实在,他们的思想倾向,是无可厚非的,如此的趋势浪潮是必然的现象,从现实政治立场而言。

此外,儿女外流侵蚀了家庭环境的面貌。当他们完成中学后,就如断线风筝,往往抱着好奇的心态,或对当地事物涵蓄着“本地姜不辣”的心理,而离乡背井,远走高飞,飞向异地城市就读大学,或向他们所向往的国度招手,这是当下青年人时尚潮流。离家外流冲淡了他们与家人的亲情,与此同时,对一般家庭而言,这亦增重了家庭经济的负荷。

据知,当青年人完成高等教育后,亦往往落户于远离原地,到大城市谋生,或去其他国度成家立业,缺乏回乡的心愿。父母对养儿防老的奢望,仅仅能昂首兴叹,守着空巢族的孤单日子,如欲享受天伦之乐和含怡弄孙的乐趣,恐怕只得望梅止渴了。

儿女在外谋生的忙碌与压力,或因家事缠身,鲜有抽身的空间返家探亲,甚至在农历新年亦无法团圆,使空巢更显得幽暗凄凉,在国外没有农历新年的公假。家境较为宽裕的父母,往往执行探亲的任务,为了满足思念儿女的情怀,心甘情愿地怀着复杂的心情,翻山越海,不惜千万里舟车劳顿,探访儿女填补些心房的空白,或仅仅为了执行做女儿或儿媳坐月子的助手任务。我有不少老友们不胜舟车之烦,索性卖房迁居落户于儿女住的城市,可见父母思念儿女情怀长似长江水,而儿女牵挂父母心丝像竹竿长。



哎,坦言之,本人亦不例外,逃遁不了现实环境的鞭笞呀!

反应

 

霹雳

纸浆专家刘桂南 赠自作散文集予母校华联独中华中

(太平14日讯)年届85岁及享誉国际的纸浆专家刘桂南教授所出版”风雪中观人生”散文集,特通过华联独中董事梁锦荣赠送各5本著作书籍予母校华联独中及华联华中。

据了解,刘教授于1939年出生于霹雳江沙瑶伦,曾在瑶伦新村华小和硝山侨民华小接受教育,他在江沙崇华中学初中毕业后,转到太平华联中学读高中,1961年毕业后获台湾侨委会奖学金进入国立台湾大学选修森林木材工艺学系,毕业后到加拿大深造,并于1972年考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刘教授对于纸浆的研发精专,共发表多达150余篇论文,他也曾受聘于多所大学工艺科客座教授,包括槟城理科大学,并于1993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出任中国国家森林产品化学研究院磨浆技术顾问。

刘教授目前已退休,并定居在加拿大,他于不久前出版了““风雪中观人生””散文集,表达了他去国一甲子,仍心系故土的情感,并以最深情的文字书写与回望故乡。

他写道:“以十余万字不仅是对生命轨迹的沉思,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与回归,历经风霜,唯有乡愁与智慧始终如一”,显示他虽身中异乡,但仍心系故土。

刘教授今次是通过华联独中董事梁锦荣将各5本散文集赠送予华联独中及华联华中。

此外,梁锦荣也说,由于刘教授是华联校友,因此对华联独中及华联华中的发展仍非常的关注及关心,在出版散文集时也不忘送书予母校。

他说,社交媒体在联系华联校友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远在各国的校友都会关注母校的活动及发展,并呼吁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校友,回校参与学校活动,并通过各种方式回馈母校,协助学校的发展。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