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改朝换代后华教更好?/言书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海明威的这句话,套用在林连玉莫泰熙等华教斗士身上,再适合不过了,即使面对过去政府的百般打压污蔑,他们仍然用坚毅的态度和热诚,在这片硬土上种下华教的种子,并默默浇灌。华教先贤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崇高精神,为后代的中华子弟树立了榜样。

争取华族权益不恰当



我想,作为年轻一代的马来西亚华人,如果把华教斗争看作是华族的斗争,把华教运动看作是争取华族权益的运动,是不恰当的。原因有二:

第一,当我们高呼华教是“华族的斗争”,争取“华人的权益”时,这样的言论和立场,其实对于其他的民族而言显得尖锐。马来西亚虽然刚刚经历改朝换代,但要清除前朝种族矛盾的遗毒,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我们不应只停留在为单一民族的权益斗争,而是扩大视野,为自身民族权益斗争的同时,也考量并帮助其他的民族获得平等自由的权益。

第二,若是将华教运动当成“华人争取华人权益的运动”,其实是贬低了林连玉先生一生的斗争理想。华教先贤们的斗争,绝对不局限于华人,他们争取的不只是华人有机会接受母语教育,同时也是在为其他的民族奋斗,让大家在这片国土上都能受到平等自由的民族教育,以确保能延续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同时又能忠于共同的国家理念,这种求同存异的精神,便是他们的目标。

1960年6月12日,林连玉先生以教总主席身分在麻坡华校教师会开幕仪式上,林连玉先生如此说:“……我们拥护巫文(马来文)为国语,是诚心诚意促成共同语文的产生,这并不等于承认放弃自己的母语母文。争取各民族的语文列于平等地位,共同致力谋求共同语的发展,这是我们的愿望。”——华教斗争,所秉持的不单是民族的精神,也是为全民各族自由平等权利谋福的人文主义精神。

与其缅怀过去种种,我更愿意将眼光放到华教未来的发展,我相信这也是华教先贤们所希望看到年轻子弟应有的态度。马来西亚刚刚经历改朝换代,基于希盟对承认统考的承诺,以及对华文教育的态度,我相信自由平等风气会逐渐形成。因此未来的环境会对华教比较友善,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无为而治,等着华教蓬勃发展呢?



我想不然,华教的前景可没有想象中那么平坦光明。华教将来面对最大的挑战,不是更加严峻的外在环境。而是内部。

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日渐松懈腐朽的内部问题;最大的难题,是我们的安逸。

现在年轻一代并没有经历像从前那样严峻的考验,我们口里说着华语,读着华文课本,这一切看似如此地理所当然,我们不需要冒着被打压坐牢的危险,因此我们少了一份珍惜,也少了一份重视。许多人不再认为接受华文教育是重要的,或需秉持延续华族文化的使命。独中仿佛就是我们获得素质教育和广开出路之途,不再是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发扬人文精神的道路。

但若无法理解华教的根源,就更别说为华教拓展新的道路了。再者,华教工作者、董教总的工作者,是否有抱持着发扬母语教育、推动种族平等自由的精神,继续兢兢业业地工作,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近年来董教总的各个风波,令人十分担忧。

而华教面对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又应该如何改变姿态,甚至改变固有的“华教至上思维”以及发展方向,顺应时代的演变?因此,华教在10年以后,20年以后究竟是时代的领航者,抑或是背着沉重传统包袱的守旧教育系统,这十分值得我们深思。

单元统一转变多元分裂

世界的进步与全球化的速度之快,是十分令人震惊的,科技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概念快速崛起;经济上变化起伏更为加速难以琢磨;意识形态上单元统一转瞬变成多元分裂——面对这样剧变的环境,如果一味保守,策略不变,华教必然会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我们该如何勇敢踏出,面对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确保华族的文化传统,在全球化中适应融合变迁,并保有一席之地?我们该如何改变姿态,甚至需要痛苦地剥下一些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去面对这个多元的社会?

这些问题,依我的浅薄学问,既无答案,更无方案。

一个年轻学子,只能提出问题,希望一众华教人士,甚至所有马来西亚华人,都能够认真思考一个看来颇大的终极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文明该如何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继续生存且发展?”这就是我的微末见解和感叹。

言书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