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战胜失败的恐惧/依德利斯贾拉

我常说,我们要在出线机会渺茫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反败为胜。这是耗时耗力的挑战,很多人对此都“望而生畏”,裹足不前。

不过,在追求个人目标、专业发展,或立志解决棘手问题时,最重要的是勇于踏出第一步。唯有按部就班付诸行动,才能克服受挫的恐惧。



每当听到改变市场规则的新想法时,我都会兴奋莫名,尤其是看到积极热忱的大马公司大胆创新、方向明确地追求成功。

这也是我在上一篇专栏文章中提到“闪电侠博尔特”的原因。我希望看到更多大马生意茁壮成长,在国际市场分一杯羹。

文章刊登后,两家来自油气领域的大马公司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ProEight原为工程咨询公司。在了解市场定位和鉴定供求落差后,该公司研发了自家产品。如今,ProEight已能生产首屈一指的机械封口和机械泵,良好的售后服务更是无人能及。

ProEight的掌舵人是阿兹哈再纳阿比丁工程师(Azhar Zainal Abidin),而公司最具创意之处是展开“逆向工程”,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来制造产品和拟定作业方案。



当其它公司着重于科技创新时,ProEight把重点放在研发,包括调整内部工作程序,最后成功研发价格不高,但品质和对手相若的机械封口,占尽标价优势。

ProEight以别具一格的方法帮助员工克服失败的恐惧。

任何举报失误的雇员将获得50令吉回酬。举报时,有关雇员必须详细说明问题并解释出错原因;公司则会加以研究,再把个案列为教材,防止他人重蹈覆辙。

公司此举有助于防止员工掩饰错误,或尝试私自解决问题,因为自作主张通常会弄巧反拙。此外,为了建立精益求精和推陈出新的文化,公司还鼓励雇员大胆创新,不要担心失败。

采用科技辅助设计和生产,可为客户创造最大效益。

研发专利科技  
简化作业方式

乌兹马(UZMA,7250,主板贸服股) 初成立时,是提供钻油项目管理、地质科学和储存库工程软件服务的公司。

几经发展,其业务目前已涵盖勘探、研发、设计生产方案等多方面。

除了核心业务,收购活动也大力推动公司扩大业务,成为油气业数一数二的上游服务公司。联昌国际在2014年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乌兹马是“大马未来的斯伦贝谢公司”(斯伦贝谢是世界最大的油气公司之一)。

乌兹马创办人拿督卡马鲁利祖安(Kamarul Redzuan Muhamed)认为,精明干练不表示搞创新一定成功。

多年来,他都有和大型跨国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和 Roxar打交道,并认为大马必须孕育强大的油气科技公司来竞夺市场,因为外国公司已在此领域中盘根。

他表示,很多大公司的作业方案复杂繁琐,一些功能也不切实际。

于是,卡马鲁利祖安积极研发专利科技,简化作业方式。他不但为乌兹马设计新的生产线,也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因为他成功降低成本,而且只提供客户要的东西,别无花俏。

2008年,卡马鲁带领乌兹马上市。如今,该公司的版图遍布36个国家,为52个大客户服务。

每天钻研产品努力创新

ProEight和乌兹马的经验证明,大马公司能在自由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有关公司在艰难的环境中找到生机,并崛起成成功的国际公司。

阿兹哈和卡马鲁是经营中型企业的马来企业家,即使面对财势雄厚的大企业,也处变不惊。

他们默默工作,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地做好本分,不但没有打着新经济政策的旗帜高喊土著特权,也没依赖政府合约来生存。他们的成功完全不靠金钱奖掖,或政府低息贷款。

他们每天(没错,就是每天)钻研产品,通过创新实现低成本、高品质生产,确保产品价格低于国内外对手。

给勇敢公司创造历史

努力创新,就是要提高竞争力。他们接受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A),因为这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进入外国市场,尽管面对不完美的事物,也不怨天尤人。这,就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教育、科技、人力资本、贸易协议等创建很多机会给勇敢去闯的公司创造历史。

类似ProEight和乌兹马的成功故事必定还有很多,希望优秀的大马公司能鼓起勇气,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在更大的外国市场绽放光芒。

我谨此诚邀取得成功的公司与表现管理和履行单位联络,并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借以鼓励其他马来西亚企业家勇于闯荡,不要害怕失败。

在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时,没有什么东西比听到大马公司再创伟绩更能鼓舞人心。

反应

 

在商言商

失败的经历/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大中华市场前锋队长)

[email protected]

巴菲特的最佳拍档查理芒格先生说过,失败所教会你的事情,远远比成功来得多。因为当你在投资上有所斩获的时候,你永远不会知道,那到底是因为运气,还是因为你足够努力所带来的能力所致。

而事实往往是,即使连股神也不例外——在无数个抉择当中,只有极少数的抉择是“押对了宝”,而那就是绝大多数利益的由来,并覆盖及弥补了其他“不完全正确”的抉择所导致的亏损或错算的效益。

言归正传,在协助本地企业把产品输出中国这事情上,我有过一次特别失败的经历。

当时,中国客户A正在找一款零食,刚好我认识生产相关零食的工厂,而这厂家创立没几年,急需订单,所以配合度也很好,于是一拍即合,原以为事情会顺利进展,没想到却是噩梦的开始。

首先,这家工厂很新,规模不大,当时只做几个邻近州属的市场,所以不需很高的资格,HACCP等认证证书都还没办好,对于出口是完全零经验。

碍于当时该工厂并没有客户所需的每袋20克装的包装规格,经过再三考量之后,工厂老板决定花费6位数去采购相关的包装设备,而客户也非常满意,同时也花费了6位数客制化相关包材,按几个柜子去备货,打算大展拳脚。

结果,由于沟通失误或缺乏经验,或以上皆是,工厂在生产的时候没有充上氮气(就是让零食胀鼓鼓的气体),导致产品受潮(即漏风),不止不脆口,而且还有变质现象,导致第一批货就滞销,还被客户退货,惨不忍睹。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碍于工厂现有的客户并没有相关需求(20克装),于是只能把新购买的设备搁置一旁,而这包括了客户那一堆特别订制的包材。

未“扎根”勿走出海外

当然,这还没包括出口文件上的纰漏、产品标签上的失误、商标注册只有英文等,要把产品做好,你需要把100件事情给妥善处理,而这还没包括市场行销、品牌意识、价格定位等方面的策略。

从此之后,我对“协助企业走出海外”有更深入的认知:如果你的企业还没在本地市场“扎根”,基本上不需要考虑,因为出口的周期很长,市场变动甚大,经营和招商成本也相对来得高,如果不是为了扩充产能,则未必需要先考虑出口。

而且,如果本地市场没有经营得很好的话,其实急着出口会让你焦头烂额,因为出口是相对来得被动的,尤其在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之前,其成本高居不下,产品没有竞争能力,即使为了成交而牺牲自己的毛利率,产品到最后也不会卖得太好。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