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实体书店仍有梦

人们都说,网络时代谋杀了实体书店,濒临垂死边缘,无助无望,终将淘汰成历史。

位于苏丹街的商务印书馆,现为商务上海联合书店,是本地少数具有历史价值的实体老书店,创馆迄今60年,整整一甲子的岁月。在回顾与展望之际,《读书人》通过店员黎振雄的访谈,听商务的风雨岁月,看实体书店在网路时代的存亡与未来。



书壁上书写着商务上海联合书店的过去历史与今天面貌。

书店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究竟还有什么“前途”或“一线生机”?——这是许多人一直重复的老调,也是许多实体书店反复的呻吟,舆论一再提出的思考面向。

黎振雄引用伊藤轻彦的一句话,既是打动他心弦和贴近想法的表达,也作为“回答”上述的一贯论调和疑问——“对于趋势的走向提出疑问,站在少数的立场思考事情了,这是“书”世界最基本的姿态。”

透过黎振雄这一代店员,读者所看到并且感受到的,实体书店的角色和定位,不再是纯粹的买卖交易关系——书店是人与书邂逅的场所,是有温度有对话的阅读空间,是亲手将书交付到客人手上的温暖行业,无论环境怎么艰难险峻,社会上的某个角落,仍然需要文化事业,也有人愿意坚守及传承文化薪火。

他坦言本身和同事对于“利用网络科技搭上改革列车”有着很矛盾的感情——科技确实方便和影响广泛,但也抹杀了书店和读书的意义,在某些时候甚至是敌对的关系。商务至今仍未成立网络书店,部分原因就是在此。

和读者建立亲密关系



“对我们来说,书店的价值和网络书店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网络书店会把读书、读者和书店的关系,变成纯粹的消费关系,只能以折扣和价钱作为吸引的卖点,但书店并非这样,除了消费,很多时候在店里会和读者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

“所以很多时候来到店里的读者,都是我们相当熟悉的,即便不一定有很深入的交谈,但那个关系却是超越买卖的关系。”

商务印书馆店员黎振雄

书店兼具社区活动功能

这些年逐渐冒出头的独立书店和小书店,搭着咖啡馆的便车,除了独立经营之外,还有个人坚持的创业理念,背负社会责任,有强烈的使命感,对于社会议题、环境议题、女权运动、社会运动、弱势团体和儿童教育等方面,都一应关注和参与,使得书店不再只是贩售的交易功能,也兼具社区活动中心、情报的交换及发信站、社会议题的行动串联、读书会和艺文活动空间。

60岁的商务没有迟暮的苍老,而是展现关心社会的责任感,牵系读书人与世界接轨,在网络虚拟世界之外,没有门庭若市,没有哗众取宠,有折扣但不参与削价战,没有兼设网络书店“与时并进”,也不以畅销书为主打“随波逐流”——这是现在的商务,也是新一代实体书店的共同特色。

5年前,黎振雄与同事开始推出“衣渔三人读”读书讨论会,成功召集20岁左右的年轻读书人,每个月聚集在书店一隅,分享一本书的读后感和延伸思考,近期进一步推出以儿童为对象的绘本导读会。

为趣味而读书

“衣渔三人读”的参与者,都是爱读书,并且读得很博杂的年轻人,在同一个国家的体制之下,却对体制不满和疑惑的群体,讨论主题多元化,黎振雄认为“这样的读书比较有意思,不是为了工作和研究而读,只是为了趣味而读书”。

心怀想法和理想的年轻店员不曾想过,这一“谈”就是5年,至2016年12月杪,共探讨了83个主题之多,而坚持的动力和目的,就是为了拓展读书的意义,书店的价值,也是他所说的“读者和书店超越买卖的关系”。

主流非主流间寻找独立定位

近年相继冒出的书店咖啡馆展现实体书店在困境中生存的顽强,以各自的主题和特色,默默耕耘者小众的阅读群体,在街头巷尾掌起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商务处于独立书店和主流书店的中间位子,处境尴尬,却吸纳了两者的优势与特点,走出一条形象鲜明的路,也是也是在许多老书店相继退堂或结业之后,少数屹立在街头的老字号文化空间。

原本想要回顾,岂料过去没有口述历史的概念,商务的60年空白一片;想要展望未来,身为店员的黎振雄不敢妄谈,只是继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尽力而为,在所谓的主流和非主流书店之间,找一个独立个性的定位。

弱势可成优势

“商务是一家香港书店,外来的连锁书店,但又没有本地大型连锁书店那么大,但弱势也可以优势,比如没有连锁书店繁杂和高昂的管理和成本问题。对我和同事而言,书还是一本一本地卖,读者还是单独的个人,所以,我们还是把商务当作一家独立书店来管理、经营。”

从商务到独立书店,实体书店并没有如煽情和消极舆论所说的那样“奄奄一息”、“死路一条”,而是截然相反的生命力——即使没有参与与割喉式的书价折扣战,即使网络书店和电子书业夹杀冲击,仍秉持理念和意志撑下去,吸引不同世代的爱书人推门而入,延续书店精神,赋予实体书店更深层的意义和功能。

“或者说当大家都在一窝蜂往一个方向时,我们就找一个比较舒适的位置,或是能够接受的位置。”

实体书店,确实没有“退路”,因为只有“前路”。

一路摸索,一路向前,总有路走。

实体书店,为什么要悲情?

书店店员成传递信使

一家书店的格调和书种,反映书商的品味与素质,服务员对书与人的态度,则决定来客的去留。所以,懂书、惜书、爱书的老板,是决定书店风格和走向的总舵手;懂书、惜书、爱书,“知书达礼”的店员,则是左右书店发展和形象的关键。

书店店员,并不仅仅是柜台前卖书的收银员,而是人与书之间的“传递信使”,不只知道店里的书,也通过观察掌握某些读者的口味,并且敢敢主打不在“畅销书”之列的好书,甚至主动趋前向读者推荐特定著作或作者。

商务及友谊这样的老牌书店,以及城邦和大将这些独立书店,比起大型连锁书店,规模虽小,却可看出业者是真正喜爱书、热爱阅读的人,除了各自主打中、港、台等进口书籍,书店品牌形象鲜明,特设的推荐书区也凸显选书品味,不选择“随波逐流”,一味推荐畅销书。 

绝非个人主观或刻意褒贬,小型独立书店的柜台服务员,水准高低和专业态度,却是南辕北辙。面对来客询问,不但尽量解答,而且对店内书籍如数家珍,还会主动推荐新书给来客,不时让来客带着额外收获和愉快心情离开,留给读者的感觉和印象完全是两个极端。 

所以,大型书店有其强势,小型书店也有优势,阅读习惯的改变和网络时代的冲击,并不意味实体书店必然绝路。

品牌形象主打香港书籍

这些年,商务所建立的“品牌形象”是主打香港书籍,让本地读者对香港书从陌生到认识,也因为有爱书的店员,而形成一种微妙的软性力量,并将这股力量慢慢扩散到周遭。 有时,员工知道读者喜欢哪些作者的书,当有新书来到时,还会特别通知,甚至可以分享或推荐个人阅读过的书籍和想法。

为读者找好书,找好书给读者,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品味是个人主观,如何将主观分享成客观,是对书店的基本考验。只要亲身体验过,就会明白老牌书店之所以让人感觉亲切,一再流连,正是因为它有灵魂,以及鲜明的个性,让人“宾至如归”,能够“寄托精神”。 

黎振雄坦言,书本的汰换率很快,所以大部分书店业者所关注的是近一两年出版的书,思考的是“这书能不能卖”,而商务这批有点“叛逆”的年轻店员,却选择“卖我觉得应该卖,或是大家应该读的书”——是一个理想,也尽力在畅销与冷门两者之间平衡。

“所以在一些读者的印象里,商务是很慢的,跟不上潮流的。”

虽说书店的未来走向掌控在决策人的手里,身为爱书人的店员,能做的是尽力而为,但若没有店员的用心与专业,书店终究停留在贩售交易的阶段,欠缺让人心动和眷念的灵魂。一家书店的未来,就是以业者建立的品牌和形象为基础,在店员与客户所建立的关系上,逐步成长。 

反应

 

副刊

《亲亲》亲子生活手札

朋友问:《亲亲》这本书,谈的是“亲子教养”吗?呃……说得贴切一些,它更像是一册“生活手札”。原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静默的观察,都逐一被我化成颗颗文字,悄悄记下了。

大家可曾留意,身边的孩子最常被这么训了:“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当了妈妈后,我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竟然也是这样:“哎唷,怎么你那么不听话?” 所幸觉悟得早:“奇怪,为什么小孩一定要 ‘听话’ 呢?难道,不 ‘听话’ 的小孩一定是坏小孩吗?”而,如果大人愿意稍微放下身段,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进一步改变自己的态度与思维,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会不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直接把上一辈所套牢在他们身上的教育系统,重新回装到孩子身上。他们或许忘了,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不是吗?亲子教育 —— 被教育的往往不是孩子,是大人本身吧?都说了:“要把孩子教好,先把自己教好”。 

如果,孩子们被释放的好奇心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与距离,那身为父母的我们何不携手和他们在现实与幻想中一起翱翔呢?在教养这条路上,我乐于继续当个孜孜不倦的学生,继续和孩子寻幽探秘。从他们的观景窗看人看事,一切变得更迷人了呢!你,你也试试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