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倾向保留自主权
多数对未来悲观杂货商转型欠勇气

传统杂货店提供社区独树一格的服务选择,反有其特色。

(八打灵再也、芙蓉23日综合讯)从传统到新颖,需要的不只是创新勇气,也胥视各种客观因素,目前在微利中求存的传统杂货业者受眼前各项问题困扰,对转型兴致缺缺,倾向于保留自主权,苦撑一天是一天!

虽然杂货总会领导鼓励业者要有顽强奋战的精神,但《南洋商报》针对15名传统杂货商业者进行的抽样民意调查显示,只有40%业者对未来的展望表示乐观,多数(53.3%)都是悲观看待。



仅26.7%业者愿转型

其中,27.3%的传统杂货商表示能接受7-11便利店的转型概念,20%有“要拥有一间7-11便利店”的意愿。

本报是针对随着局势转变,马来西亚杂货商联合会总将与7-11连锁便利店合作推展转型概念,以协助杂货商在市场寻找新出路,对15名杂货商展开上述抽样调查。

受访者93.3%均超过51岁,虽然73.3%的杂货商都拥有自己店铺,甚至大多都经营超过40年,但却苦于后继无人,而没法作出改变;只有26.7%的业者表示会转型,多数选择不会改变。

“独立经营转型”较自由



有好些商家则认为若有需要,超过半数会接受“独立经营转型”的做法,因为他们认为这会比较自由,不会受到转型条件及融资的约束。

纵观业者的意见,他们都很理解现况及所面对的问题;并了解7-11集团有雄厚资金,还有品牌知名度,拥有精细的系统, 受聘担任店长,不必再像以往那样时时要为盈亏绞尽脑汁,还能吸取市场营销经验。不过,基于年纪增长、继承人与租金问题,对零售发展的力不从心等等,他们坦言转型前景不明,与其牵挂在心不如保留自主权,偏向独立经营。

年长业者对转型有心无力

杂货零售行业面对市场格局变化,一些业者数年前已理解“转型”或是持续生存的出路,抛开守旧作业,为传统经营注入新元素,以在市场保有立足与发展的希望。

接受本报访问的杂货业者坦言,传统杂货经营早已在霸市、连锁与超市百货竞争环境下面对沉重打击,过去一年,政府实施消费税,杂货经营也并没好转,反而更加艰辛。

他们说,若真研究,市场上有各式不同的转型契机,因此必须认真考虑,选择真正适合本身的作业模式,才能让生意永续生存。

另外,有者虽然认同传统杂货参与转型概念,或对未来发展会有更好前景,并表示会先行了解各种合作机会的详情,但大部分年长业者则因继承人和租金等问题,对转型有心无力。

一些业者则说,传统杂货因为营运规模小,盈利赚幅主要取决于独特货源物品、预定批发货量的多寡、而且提供社区左邻右舍亲切送货服务也独树一格择,造就传统杂货业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为此,他们担心参与连锁便利店合作转型概念,就会丧失上述特色,多选择作好心理准备,以便在结束多年的杂货业时转换跑道。

传统杂货商优势

■拥有店铺

■策略地点

■聚拢一定人气

■历史久远

■拥有固定客户群

■赊账便利

■送货服务及人情味

传统杂货商劣势

■铺面陈旧

■缺乏资金

■后继无人

■面对激烈竞争

■利润微薄

传统杂货商对转型部分顾虑

■是否需达到一定预定货源数量

■会否影响现金流周转

■杂货店原有的独特性是否获得提升

邀总会讲解详情
森杂货商公会会长 锺志海

独立经营会比较自由;加入像7-11的连锁店,销售货物的价格都被绑死。无论发何,7-11便利店的转型概念,总会只是在柔佛作为试点,目前很多森州区的会员商家还不是很清楚,只是通过报章略知一二,未能确实是好是坏。

其实,7-11的便利店,在台湾及泰国都很普遍,好些上班族或游客都爱光顾,因为有好些很好吃的特色美食,特别能招徕年轻顾客。

我今日接到一些商家的电话查询,公会将择订一天及邀请总会领导与7-11集团决策者到芙蓉讲解7-11转型模式的详情,及与TUKAR的概念比较。

总会推行的TUKAR,有提供贷款及不须借贷两种方式,有意参与者都可联络公会;目前,在森境内的金马士、瓜拉庇劳、波德申、弄边均各有一间杂货店参与此转型计划,生意都得到改善。

较适合年轻业者
巴生滨海杂货零售商公会主席 陈朝正

传统杂货面对青黄不接问题,总会早前也有给杂货商转型机会,但在巴生参与者非常少,许多人考虑到若本身不做传统杂货,可以自行转型寻找特别的货源。

但是,参与转型可能比较适合年轻一代,而现有传统杂货业者大多年纪老迈,接棒人和聘请员工营业也是个问题,不过,总会尚未向巴生区业者谈转型概念。

杂货店有人情味
勤成号负责人 孙賐鍗

随着时代变迁,华人传统杂货店的确需要改变与改变,否则在众多激烈竞争下难以生存。 传统杂货店转型为7-11便利店其实也是很好的措施,因为既不用为后继无人而烦恼,也无须为生意及货源烦恼。 

不过,传统杂货店较有人情味,甚至提供额外的服务如协助顾客进通话费及泡浸海参的等,这是现在的新颖便利店没有的。

以前新加坡街一排都是杂货店,可是如今仅剩2至3间杂货店,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杂货店少更好做,却基于选择少顾客却步,杂货生意后来更为难做。 

面对租金问题
20年杂货业者李小姐

杂货商转型是好事,现许多年轻一代已很少到传统杂货店来消费。目前我们经营面对租金的现实问题,希望能撑得过9月。

我这类小货商以现金交易为主,以利周转,参与转型概念可能就要考虑更多配合上的细节,或者转行成为打工族更好吧。

传统杂货商以“小强”的精神继续奋战。

多元更胜便利店
洽记贸易公司董事经理 谢兆衡

我认为传统杂货店转型为7-11便利店只是换汤不换药,也等同于将华人文化卖给他人,最终只能替他人打工。 

传统杂货店所售卖的东西多元化,如端午节、中秋节、新年等传统节日所需的食材传统杂货店才能找到,同时也能为顾客提供额外如煲汤用料方面的资料,这是便利店无法能及的,并且也少了人情味。 

其实,只要改革迎合社会的需求,传统杂货店依然能够生存,而我对这行业还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并认为无需走向转型走向便利店。如果Tukar和一马杂货店策略能够行得通,至今就不会只有区区几间。 

租金再涨拟结业
有兴隆(日常用品及文具批发)东主 黄志良

我以前是洋货店职员,近几年才自己创业至今已有5年,主要是打发时间,孩子也暂时协助打理生意。若孩子愿意接受就将生意传承,否则就会在两三年后结业过退休生活。 

行情不好,如果明年租金再度调涨,我也打算结业,不然只会加重成本开销。 

由于连锁便利店及百货市场不断崛起,并时常展开促销活动吸引顾客,以致大部分消费者已减少到街上采购,传统杂货店迟早也会“消失”。 

最坏打算或转行
10年杂货业者 李先生

我本身不会接受参与转型概念。据我所知,参与合作转型概念后货源供应将不再是业者自行联系,而是向合作的连锁取得货源,但问题是我们原有的批发商,还有零售下游的其他客源已合作多年。

杂货业转型是好事,但业者成为受薪店长,日后的经营程序就需遵循合作规则去进行,这能否保留传统杂货原有的独特与灵活性?

杂货业目前的经营模式利润薄弱,而且行情不稳定,最坏的打算是转行或放弃营业。

后继无人不想变
广隆发杂货店东主 沈楷

我今年79岁,经营杂货店生意有40多年了,年轻时,还能踩踏车去送货;现在驾车都会碰擦到别人,因为后继无人,我不会再去变了。

在新村做的是熟客生意,近几年人口流失,周围有很多新新的花园区如金山花园、芙蓉园、建记花园、丽阳园、大地花园,还有新增设的迷你市场、连锁便利店,都抢走了村内杂货的生意。早几年前,村内原有一间7-11便利店,因租期届满,屋主要调涨租金才没续约而关掉了。

地点也很重要
AST杂货店东主 许正荣

我选择独立经营是因为感觉比较自由,7-11便利店的转型计划,那还不是替别人打工,我不会参与。

多年前有人承顶过一间便利店,可是后来却被迫歇业,其实转型为便利店不一定就能成功的,还要看地点。

我自购一间铺面及租赁隔邻另一间铺面经营杂货店20多年,去年实施消费税,我就耗资几万块钱重新装修,两个星期才休息一天,每天从上午9时工作到晚上10时,经营时间长,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做的。

困境也应该坚持
超市店主拿督沈水兴

现有传统杂货的零售市场是胥视货量,由批发市批货供应,若达不到一定的货源数量,单品成本价格会稍微昂贵,影响小商利润。

杂货业原本利润微薄,而且本地工人难聘请,若24小时经营,尤其杂货更难请人。现在新村传统杂货产品独特,而且有包送货,这并非其他地区能相比,传统经营面对问题,但也不妨坚持。

反应

 

要闻

方志民:应果断取消补贴 走私猖獗却怪杂货商

(巴生18日讯)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总会长方志民表示,统制品政策令杂货零售商陷入困境,若政府决定取消1公斤装食油的补贴,便应果断实行。  

他说,目前国内食油走私猖獗,导致民众无法购买到政府提供的补贴食油。

售一箱食油获利70仙

方志民昨晚在班达马兰商业公会成立49周年联欢晚宴上致词时提到,过去十多年,杂货商同业销售统制品仅获微薄利润,然而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却全推到杂货商身上。  

他解释,目前我国的食油配额为6万吨(约6000万包),按全国约3400万人口计算,每人应能购买两包补贴食油。然而,市面上却难以见到这些产品,而杂货零售商却被指责为问题的根源。  

他强调,走私问题应由海关负责,而不是归咎于杂货零售商。

他指出,每箱补贴食油的成本为41令吉80仙,售价为42令吉50仙,业者利润仅为70仙。  

他说,除了补贴食油,其他统制品如面粉、白糖等也面临类似问题。他认为,若政府决定取消补贴,应制定明确机制,因为这种变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民怨。

晚宴出席者包括班达马兰州议员梁德志、巴生国会议员甘纳巴迪劳的代表巴生皇城市议员黄智荣、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署理总会长锺志海、副会长赖瑞林、班达马兰商业公会会长刘守仁、署理会长廖文智、副会长洪进志、刘英亮、总务郑振万等。

方志民提到,马来西亚杂货商总会的大数据计划已完成70至80%,旨在凝聚同业力量,提升与厂家和政府谈判的筹码。

他指出,全国共有约1万400多家华人经营的杂货店,以及超过4万家友族经营的杂货店,这是庞大的资源,同业应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他表示,泰国和台湾分别拥有9000多间和6000多间7-Eleven便利店,而我国仅有2700多间,这表明本地杂货零售领域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他呼吁同业把握机遇,利用大平台提升竞争力。  

针对外籍人士在我国经营迷你市场的问题,方志民指出,雪兰莪州的情况尤为严重。

方志民说,尽管这些商店是否持有营业执照尚无定论,但其销售的货品来源成疑,部分产品甚至缺乏进口标签或食品安全认证。  

他指出,这些商品大多来自网络平台,需引起贸消部的重视。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