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遗憾?总有一些……

南禅寺山门,一身和服的游人。

虽未走到人生边上,即将过完大半生,已是回顾的年纪,不时沉静思索这一生有些怎么样的遗憾。

4月初,莫名冲动地决定独往京都看樱花。飞去那天,关西区大风大雨,火车不开,卡在机场有点心焦,不知风雨已刮落了樱花几许。抵京都后无特定行程,匆忙中旅游书也遗漏,听人说应先去哲学之道,于是翌日早晨乘公交前往。到时,樱花正徐徐地飘落,树上地上,依然醉美。水道上满载细致粉红花瓣,眼前缓缓流过,令我好生感慨悄然落泪,但游人渐多花前水边竞相留影,我为免泪眼被摄入镜头成为游客面子书上的笑话,惟有暗暗拭泪悄然离去。



哲学之道赏樱,我庆幸来得不算迟,仍不免慨叹已错过了最丰盛的美景。心有不甘,隔几天乘火车朝南往吉野山去,追寻樱踪。

没预先规划的旅行

因临时出发兼刻意的洒脱,京都之旅要去看什么景点都没预先规划。回来后在面子书上看到很多别人的照片,那些必看景点,如金阁寺、清水寺、伏见稻荷大社、八坂神社等,我竟都没有去,甚至不知道是“应该”去的;而他们参与的像日本茶道、流水面等活动,我都没做到。

一个人旅行,只用手机自拍,偶尔请别人帮我拍照留影,也不好意思要求拍太多,因理解到游客大都没闲余替独行者拍照。奇怪的是,对以上两点,我并不感觉十分遗憾。

这跟我们以往去旅游的风格大相迳庭。住在伦敦的前几年,每年有一两次,乘廉价飞机或欧洲之星到欧洲旅行,通常约8天内会去几个国家多个城市,除了必看景点,如名街大道大教堂大宫殿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百货公司手作精品店,也要逛二手书店或图书馆、看大师建筑作品,可能还要加一些另类景区、绿化社区、僻静小巷、无名小镇。当然,还要拍照、坐咖啡馆、赶火车,等等等等。



这些旅游,一般都丰富充实,少有错过重大景点。只是,旅程中的景色虽少有遗漏,旅行中的心情却不无遗憾。

记得在挪威,当公交车开经高原荒漠,我好想放弃赶下班车的计划而下车踏足在空旷高原上。在巴黎的罗丹美术馆,我向往着馆外的绿树与阳光。当朋友开车跋涉整日终于来到英格兰最西端的Lands’ End ,我真想可以整天坐在草坡上,感受大西洋狂烈慑人的强风巨浪,感受身处“天之涯、地之角”的磅礴气势。

而几乎辛苦去到一个美丽地方,没拍到很唯美很艺术很独特的照片以示人或回忆,也会让人非常遗憾!

于是,我在回顾中沉思自己会遗憾和不会遗憾的事,尝试去辨识,比如一个人的旅行抑或有旅伴,各有何利弊?比如执着于旅行要拍照,是为了向他人炫耀抑或供自己回忆?

话说日本吉野山追樱之旅,自觉带有点追寻此生最后一个花季(花祭)的寓意。近日我虽学习把无常时刻放在心边,却也按捺不了偶尔仍想到阳光草地上奔跑翻滚、吹风淋雨、在天地间大笑的、稚气未脱的心。

我知道,当生命走到最后,遗憾,总会有一些。只祈望在走过大半生之际,能摸索出何为最适合自己身心的活着的姿势,并以自在自然的速度稳定前进。

反应

 

商余

很治愈的事/高玉梅

公寓同楼层住了个三十来岁的女子,白晳圆润,独居,养了一只贵妇狗,似乎没工作。

她声音娇嗲,会跟陌生邻居热情搭讪,与本地人的拘谨冷淡不一样。一次在电梯里偶遇她要下楼蹓狗,她主动说,养宠物狗很好,每次小狗围着她转,跳上她的腿,就很开心,“感觉很治愈”。

我没养过宠物,并不真正明白她说的养宠物“很治愈”是什么。

近日浏览的网站给我推送了流浪狗被拯救的视频,看到那些可能受惊吓甚至曾被虐待的小狗,有些皮毛脏臭且染病,被好心人收养了,然后也得到悉心医治,被喂食有营养的食物,数月后,原来脏兮兮也很胆怯怕生的流浪狗竟然华丽转身,恢复了健康活泼,也再次相信人类,幸福洋溢。

痛楚藏内心深处

一连看了几个类似的视频,饶有兴趣之余,感觉的确也很治愈。

想起幼年时,雖然妈妈姐姐并非不爱护我,但是每次惹妈妈生气会被体罚,记忆都还鲜明。跟姐姐们玩,我的言行不时也会被嘲笑和打压。

跟那些欢乐在一起的记忆相比,这些受伤、受委屈的小事似乎印象更为深记得。雖然现在我并不会真的对家人怀恨,但相信当年那幼小的身心已经把那些模糊的创伤痛楚藏到了心的深处。

感觉遭同事欺凌

有趣的是,工作几十年了,也到了退休年龄,却发现,有些隐蔽许久的创伤,有时仍会通过工作上与一些女性主管的接触而突然被激活,似乎这副身心对这现在职场里与我没血缘关系的“妈妈”、“姐姐”们,会格外的敏感多疑,比如会觉得她们随时会找我麻烦,找机会对我实施或明或暗的欺凌打压。

实际上,我与她们可能真有矛盾,也可能大部分是我自己的想象。可确定的是,那些已结痂的伤口,那些平日感受不到的痛,此时非常的热辣滚烫,甚至快要开裂,沁出血丝。

一天早上梦醒,强烈的焦虑和压迫感又来袭,我感觉到心脏在收缩,胸腔有点颤抖;这时,脑海中却浮现起视频里看过的流浪狗。

多年前在伦敦工作时,曾经历更严重的焦虑,因而去做了多次心理咨询。

职业反映内心渴望

记得第一次与六十多岁的英国咨询医师见面,她先问了我的职业。当时我的工作是援助移民到英国后遭受家暴的华裔女性。

她对我说,我们所选择的职业,往往反映了我们内心渴望能获得的对待。我当年选择了助人的工作,可能表示自己潜意识里其实渴望被帮助。

后来,接触到了心理咨询里的“负伤疗愈者”(wounded healer)一词,有种恍然明白的感觉。投入去治愈别人的人,自己往往也在通过治愈这个行为,疗愈着自己的创伤。

我又想,有时我们看不惯一些人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若以此类推,这可能也意味着那人是在委婉表达了其实自己也渴望有人来对其人生给予一些温馨的提醒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