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用心聆听
无声世界

万俊(红衣者)在学校,与同学一起庆祝生日。

1957年,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将1958年9月28日定为第一个国际聋人节,并规定以后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周日为国际聋人节。聋人其实与常人无异,背后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故事,你我曾有留心听呢?

6月9日早上,谢万俊的妈妈开车来地铁站接我。我一上后座,习惯性地打个招呼。”哈喽!”,妈妈慈祥地对我笑,随后介绍坐在副驾驶车位的万俊。他没回头望,我轻拍他的右肩,伸出了右手跟他握手。



这一次的采访对象有别以往。

我们在牧师的办公室开始了采访。面前的万俊身穿黑白横条纹的Polo 衫,偏暗色的牛仔裤,右手腕的运动表,显出了他23岁的青春活力;一旁的妈妈王美玲牧师充当我们的中间人。万俊先是观察,不太搭理我,他的举止间似乎透露——我这陌生人的用意是什么?会不会说他的语言?

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谢万俊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就被诊断患有天生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甚至有位医生在万俊7、8个月大时断言:“这个孩子没多大作用”、“软趴趴的”、“不可能会走路”——直接判刑的说法。他原先也被诊断出瞎了左眼,但最后竟不治而愈。“这都是神的恩典……”妈妈说。

万俊小时候曾学手语(我国手语以巫、英为主)、识字,直至3至4岁间,因被诊断为自闭症孩童时,便从正规手语,改为简单易学的基本手语。



常人若生气,说话的语气大多是比较重;心情开朗时,语气可能是高昂的,但万俊不能感受“语气”的轻重。所以,与他沟通时,我们需要通过肢体的互动(动作、力度要比一般来得大),以示“语气”的轻重。

做事专心

妈妈让万俊充作“小老师”教我手语,但他侧着身子,不太愿意。于是,妈妈一边安抚他,一边教我手语。我大学期间曾学了一些简单的手语,可是久了没用,早已忘得七七八八。我只好依葫芦画瓢,学了一个“Pandai”—— 右手手掌张开,中指近贴额前,紧接着手掌往上扬。看似简单的动作,若要拼成一段话,我想必是“手忙脚乱”。

万俊虽然有缺陷,但他做事专心,记数字也蛮行的,妈妈有时在商场找不到原先的停车位置,就得靠他寻回了。

他开心的时候,会有他的动作;他看见感兴趣的事物,会叫身边人一同观赏。只不过,旁人有时不能理解他的行为,就投射异样的眼光,或是有时外人自我保护意识强,流露出担心受到伤害的表情;另一方面,他有时也会因家人不了解他的表达方式,而闹脾气,甚或有肢体推撞等举止。

学习融入团体生活

可是,比起同龄的自闭儿,他的情绪控制还算稳定(他现在正面对着我这陌生人)。他11岁时,父母把他送往霹雳的伯大尼寄宿学校(Bethany Home),他学习了如何与他人共处,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打理卫生、管理时间。此外,他还参加学校运动会、教师节等校园活动。这一来,他不仅享受每一天的生活,也提升了他对生活环境的容忍度,例如:学习“等”、学习融入团体生活。另一方面,家人对万俊不离不弃,注意、观察他的兴趣,把握他学习的黄金时间,并给予他许多尝试机会,让他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他是上帝创造的美术品,相信这一切都有祂的美意。”妈妈虽然看不懂其中缘由,也曾有生气埋怨的时候,但一路走来,她看见上帝的眷顾与保守,并体会到了“日子如何,力量就如何”,而她也从中学习以上帝的视角来接纳、欣赏孩子。

万俊参加慈善义跑。

用面子书学习沟通

两、三年前,万俊有了个人的面子书帐号(Victor Cheah)记录着他的生活点滴,多数是由他在面子书贴文。这是一个他与外界交流的平台。于是,我当下就用手机搜寻了他的面子书:6月6日,一张“拖把照”和“正在拖地”的短视频。我们望向万俊,他也在一旁看着,然后有些腼腆地笑。看来,他虽然不能直接沟通,但总是有出其不意的想法。

他也爱用面子书即时通讯(Facebook Messenger)的表情符号,发送到家人共组的留言箱,有时候是说声早安,有时候是纯粹喜欢某个卡通人物的表情符号。当然,妈妈仍会从旁监督他。有次,妈妈发现他使用面子书即时通讯“信息轰炸”不认识的面子书用户,她不仅要逐个留言道歉,同时需将他们从即时通讯的列表里删除,以免重蹈覆辙。

对每个人而言,新的学习环境,都有一定的挑战、难度,万俊虽然身在无声世界,却跨出了一步,融入有声世界的群体生活。

观影看字幕学习

他放假回家时,家人会抽空出外聚餐、看电影。听障没有限制他对电影的热爱,常从路边大型的广告牌、报纸,获知最新的电影资讯。在戏院里,他与常人无异,一边观影,一边看字幕。还有,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他每次读了“心头好”——Upin和Ipin的系列漫画,便在YouTube搜寻其影片,然后边指着视频的字幕,边看图书内容。这股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总是开心地学习,然而,这也是我早已缺失的生活态度。

若说一个人因失去听觉而无法聆听,是否就代表他们没用“心”聆听呢?若以一个看不见的人作对比,是否又代表健全的人所看见的一切就为之准确呢?我们若见他人不完全,为何又不花时间留意、观察他们的真正需要呢?

或许,旁人有时候会可怜、同情万俊的遭遇(也许他不这么认为),但不能仅限于此,理应思考你我能做些什么?譬如帮助更多特殊孩子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或为他们打造一个生活的“安全屏障”,譬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不便、聘请他们成为公司员工、让他们进入校园分享生命。别忘了,这群孩子依然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教我们懂得怜恤,并让我们学习如何配合别人的不足。

反应

 

牧羊人

刻意留下一些

文:刘爱佩

弟弟住在沙巴时,一家5口生活只靠弟弟微博收入支撑,家人不时供应一些,减轻他生活上的压力。自从弟弟回天家后,留下妻子和3个尚在求学的孩子。每逢哥哥去沙巴都会带母亲过去探望他们,带些吃的喝的等需用品。大儿子中五毕业后,大家协助他离开乡区,在西马城里修读烘焙课程。希望他学有所成,日后能担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圣经》<路得记>谈到两个妇女相依为命——拿俄米和路得。拿俄米是个丧子的老妇人,路得是她的媳妇。儿子去世后,这位媳妇坚持要伴随家婆,一心要照顾她,但是,路得只是一个穷寡妇,如何支撑贫困?接下来的日子,何去何从?

路得决定到麦田里捡麦穗过活。根据当时的律法规定,田地的主人不可收割所有庄稼,田里掉下的麦穗,要留下任由穷人捡拾,包括孤儿寡妇,这也是当时社会照顾贫困者的制度之一。因此,路得依循律法往田间去。她来到一个富有地主——波阿斯的田地里,希望能拾取工人收割打捆剩下的麦穗。

不可欺负或羞辱她

波阿斯听闻路得对婆婆的善,他了解路得的背景与寡妇的需要,不但答应让路得在自己的田地里自由拾取麦穗,甚至还吩咐仆人善待路得,不可欺负或羞辱她。同时还愿意供应她水和食物,也不忘叫仆人特地从捆绑的麦穗里抽出一些,任由她拾取。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路得记〉2章
15-16节)

波阿斯虽然是个有地位的大财主,但是没有夸耀自己的富裕,反而以恩慈善待穷人寡妇,他刻意留下一些的行动,是顾念穷人的需要,让穷人可以捡拾留下来的农作物度日。不仅如此,他还照顾路得的尊严,好叫路得能光明正大,丝毫不觉屈辱,轻松愉快捡拾田里麦穗。

波阿斯除了慷慨、慈爱,还展现大度。路得才能自由在麦田里走动,拾取足够的大麦,维持她与家婆的生活之需,更解决了生活困境。

智慧的行动

刻意留下一些,不仅是善意,也是智慧的行动。波阿斯遵行了当时的律法,尽的是本分,然而,他刻意留下一些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怜爱,他叫路得不必往别人田里,安心在他的田里拾取麦穗。贫困寡妇因此得了安慰,她不必奔波往别的麦田拾取麦穗,生活就安稳多了。

你是否也曾为了帮助他人而刻意留下一些?我相信不讲奢华,不求档次的善行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祝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