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帮20万中国人起洋名
英少女赚26万

博·杰瑟普专门为中国人起英文名字。

(伦敦8日讯)英国一位16岁女孩建立网站,专门为中国人起英文名字,赚了4.8万英镑(约26万令吉)。

来自英格兰西南部格洛斯特郡的大学预科生博·杰瑟普和家人去中国旅游,灵感突发,回国后建立自己的网站。



在中国,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起个英文名字,觉得这对于孩子长大后去英国留学或是工作非常重要。

博·杰瑟普在网上介绍每一个英文名字的含义、典故、历史和同名的名人。

根据要求,她提供3个名字供客户选择,收费60便士(约3.2令吉)。

当她听到一些中国人起的英文名实在令人难堪,决定采取行动开设自己网站。

博·杰瑟普说,她已经为20万中国孩子起过名字,简直不敢相信。



反应

 

言论

建筑“洋名”须废除?/陈文坪

刚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官方下令各地方政府对一些“名不符实”的地名、建筑物名称等命名要求整改。一些已经有了一二十年的地名/命名被改头换面。理由是“崇洋媚外”。

说来也奇怪,一二十年过去了,地名或建筑物名称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中,甚至成了身分识别信息、证照地址、或通讯录。官方现在才说需要整治不规范地名。看来,中国地方政府都是各自为政,没有标准的行政制度。



从这一事件观察,中国官方似乎缺乏一套街道名称、建筑物命名的指南,或没有一个专属机构负责审批新街道、建筑物名称的官方组织。从媒体的报道中得知,这次名称整改包括星级酒店、生活片区、桥梁、还有一些建筑物等。

这些名称既然存在已久,说明已经属于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却加以整治,可见官方机构缺乏效率,行政权力大于法律/法令。因为无论是酒店或建筑物或生活片区,在提交建设蓝图时,已经有了名称注明,而且建筑蓝图还是经过多个部门审查、审核、最终得以审批才能动工兴建。一般工程也需要二至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即使建筑工程完成,还需要经过监管部门作消防检测,方能取得临时住用证。既然各主管部门同意他们所提供的蓝图,包括命名,那就等同说明发展商所提供的名称获得官方允许、批准。

中西文化可兼容并存



这实在叫人纳闷,经当局审批的项目及名称被指是偏离中华文化,文明程度欠佳,崇尚洋名,官方下达公文对不文雅的名称需要整改,很难以令人苟同。

如果说一些名称不文雅,但当时为何可以登“大雅之堂”让官府审批?又为何获得当局批准兴建?为何还能通过官方登记?

中华文化有5000年的历史。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之一。退一步说,即使建筑物名称采用“洋名”,那还有中文字可以对照。不至于连中文名称也没有? 如果硬说需要整改,那中文字是否也必须修正?

其实,中西文化是可以兼容并存的。这正如在海外许多城市的街道都被命名“唐人街”一样。

如果海外的当地政府说,这是大中华文化,不符合西方文化,“唐人街”必须加以改名,当地居民会有什么反弹?海外华裔会有什么反应?中国大陆会怎么看待?我们肯定说这是西方排外、种族歧视、不尊重华族文化等等。

现在,中国官方或地方政府对存在已久的酒店名称、生活片区、建筑物等下文要求整改,这说明行政权凌驾在法律之上。这是当局的行政失误所造成的。这一失误,不该让社会大众来承担,从而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

因为一个开发区的名称从一开始命名到街道指南,交通指示标示方向,抑或个人 、企业证照信息,其实是经过了官方严格的审查、核准。相关政府机构完全知道、了解发展商所提供的名称。如果认为名称不符,相关单位是有权力要求发展商重新命名的。

也就是说,政府部门有权威给予纠正,并加以引导地名或命名文化走向更优雅的途径上。依此,对于当下酒店名称、生活片区、建筑物等地名的种种不规范,管理部门可说脱离不了责任的。

除非那些没有获得官方机构批准而自行命名的,可以要求整改。对于已获得官方批准建设的项目,应以“既往不咎”的原则来维护,以体现“依法行政”的精神,从而避免造成大众生活的不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