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学术观“华语”、“汉语”之别

笔者耗时两年,阅读了一系列词典、专家,乃至学者对华语、汉语所持观点,并试图拟出箇中较具代表的解释,供大家参考。撇开箇中的“对”与“错”,且来看看他们会怎么解读华、汉语。 

“华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2012:557)被解释为“汉语”。然而,21世纪以后,由于学术界开始重视海外华人语言的研究,因此大家对“华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其中,田惠刚(1994:73)认为,“华语”若要考证起来,完全是马、新等地区在独立运动期间为了取代“国语”这个名词而产生的新名词。周有光(2001:44)则认为,华语是指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但不包括汉方言。 

其后,郭熙(2004:65)则定义华语为“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标准的华人共同语”,并于两年后(2006:23)将此定义中的“标准”改为“核心”且提出了其所涵盖的四种意思:一,华语不等于汉语。二,华语不等于汉语标准语。三,华语不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四,华语是一种共同语,有自己的标准。 

此外,汤志祥(2004:1-2)针对华语区域产生特有词现象表示,它因具备4种特征:一,从词源角度,它是由某一个通行华语区的人们,根据该地区社会特点率先创造出来的、二,从空间角度,它是流行于某一个特定区域的词语,为该地区人们所理解并使用、三,从时间角度,它涵盖了产生那些词语的特定区域的历时和共时范畴、四,从内容角度,它反映该地区科学、政治、文化和生活方面等的特有事物。 

从笔者的观点来看,“华语”,我们认为可采纳郭熙(2006:23)的解释,即“以普通话为核心的华人共同语”;而“马来西亚华语”,我们以前贤研究作为参考,认为“大马华语不等于汉语,也不包括汉语方言、它是大马部分华人的共同语,有自己的标准,且是在大马社会与语言环境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但并非汉语标准语区域的变体。” 

至于“汉语”,毫无争议,即可采用《现汉》(2012:511)的解释,即“汉族的语言,是我国(中国)的主要语言,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



反应

 

时事

柯市长,
降学费才是根本!

台湾的物价飙升,无论是当地的台湾学生还是到台湾求学的各国学生,都为了高生活费、高学费而困苦,多少的补贴、多少的招生优惠都是“假的”,柯市长应该建议蔡英文政府将降学费作为根本政策,并且以免学费作为最终目标。

台北市长柯文哲为了新南向政策到马来西亚访问,从头到尾碰了一鼻子的灰。为了维持《火影忍者》的傲慢,他还说了好多狂言,比如“香港好无聊”、“新加坡是住笼子的金丝雀”等,被人批评又自卑又自大。



但有一点,可能是大多数媒体忽略的,即柯文哲建议给予东南亚赴台侨生住宿与学杂费补贴,希望透过增加侨生赴台深造,进一步解决台湾大学学生不足问题。笔者在专栏上强调了很多次,台湾的少子化问题还未发生,目前学生不足的问题完全是台湾高教商品化,大学作为企业,企图从留学生中赚取暴利的说法。

当然,面对台湾,尤其是柯文哲接手的台北市,其不断高涨的生活费及学费,柯文哲提议补助当然帮助了许多的留学生,但其只提及侨生,恐怕忘了,从马来西亚到台湾的不只是侨生,还有许许多多外籍生。

本外学费脱钩

以学费为例,同样是马来西亚人,以侨生或是外籍生进入台湾求学,是完全不同的待遇。侨生的学费比照台湾学生,但外籍生和中国学生同样是学生,学费却比本地生多一倍。以一位工学院的学生来看,本地生和侨生在国立大学只需要付约3万(约4345令吉)的学费,但是外籍生和中国学生却需要付出约6万(约8691令吉)的学费。

高学费政策、侨生的名额匮乏,而且两种管道不能重复申请,一连串行政程序的复杂都让不少学生对留学台湾却步。柯文哲说:“我们跟别人做朋友,也不要引起别人的麻烦。”,但是留学生渴望到台湾生活及求学,带来的却是自己的麻烦。



这也是台湾新南向中必须去克服的问题。当然,在旅台圈中不乏有学生主张废除侨教政策,指责这是一项不符合时宜的政策。我想,侨教政策作为冷战的产物,之中还有许多必须去重新思索与定位的部分,断然地提出废除也是一种把别人的“客气”给变成“见外”。

更核心的问题是,台湾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中国学生与外籍生开始,采取了一系列趋向高学费的政策,如何让教育回归公共化,迈向降学费,并且以免学费作为最终目标,应该才是真正吸引更多来自其他各地的留学生,丰富台湾社会的动力吧!

当然,柯文哲目前可以掌握的还只有台北市。从实际面出发,台湾有32间大专院校,若柯文哲愿意实践承诺,大可以从这些大专院校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补贴措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