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朋友 大洗牌

哎哟谈择友?这不是爸妈教小孩的事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的确是小儿皆知的道理,但长大了,会忘记,会遇到同侪压力,会以为身不由己。有的所谓朋友,对你通往成功之路,不只一点帮助都没有,还会让你沉沦。

有的人是很自然的出现在你的圈子,比如同学、同事、队友,日日相对,十分熟悉,甚至可两肋插刀。但这些人却未必是益友,比方说他不思进取,天天埋怨,以散播负能量为己任。我曾以为这样的“好朋友”不得不见,心底却被他的恶言恶语折腾得很不舒服。喜欢赛车以后,一群车友每周聚会,我也是觉得似乎不到不行,但每次也是废话连篇,老觉得浪费时间。后来读了几本关于成功学的书籍后,知道自己要和什么人为伍,并非没有选择的,于是刻意做过一次“朋友大洗牌”。



我疏远那些负能量发射站,谢绝没有生产性的聚会,也不是公开绝交,但不主动联络,就算对方邀约也找借口推拒。这些人当中还有20年情谊的旧同学,我甚至在脸书隐藏他们的状态,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好话说。这样算无情吗?也许吧,但我着实发现这些人只是在消耗我的生命,而我的生命可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工作、阅读、写作、演讲等等,就算我无所事事的看电视、玩手机,至少也算是休息,总比听他们埋怨来得有趣。

什么都可以重新选择

过滤掉无益的旧友同时,我主动去接近那些我仰慕的人,他们通常学有专精,态度积极。怎么接近呢?好像追星那样,知道有他们出现的场合我就到,然后找机会谈话,久而久之就熟络了。这些高人有的后来成为好友,名字就不说了,免得他们骄傲。和他们聊天,可从中吸取很多营养,小则拾得写作点子,大则发现商机,间中也促成过多次合作。

我又不是完全没有损友,而且我还很喜欢他们,因为通常有共同兴趣,比如一起玩飞镖、变魔术。虽说戏无益,但毕竟是自己喜欢的活动,况且连这些玩伴类的损友我也筛选过,也是“有料”之人,就算是讲废话,也是有趣的废话,那是层次不同的幽默。

我个性内向(尽管没谁相信),主动交朋友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有点挑战的,已经存在朋友圈的人,我以为难得,不敢轻易割舍。因为克服挑战,才会领悟一些事情,原来只要自己决定要活得更好,什么都可以重新选择,包括朋友。



反应

 

灼见

当教育机构参与拍剧/周若鹏

就这天,寰宇电视的连续剧《青春,你好!》启播,这名字不知谁取的,不知和导演陈胜吉有关与否。我总不容易从他的作品名称直接联想内容。 其实《青春》并非阳光明媚,它还挖掘家庭两代鸿沟、不正当交易、自杀、性爱短片等黑暗主题。

在拍摄现场和导演互动的机会不多,倒是在工余有机会闲聊几句,方略知其才学。

我本以为陈胜吉故弄玄虚,现在我认为他是信任观众,信任我们能够思考,能消化有深度的故事,能接受转折所带来的惊喜,叙事不必粗暴直白。

首映礼上总监制李治成说陈导是本地少有能兼顾艺术与商业的电影人,诚然。

幕后故事十分丰富

导演是作品的灵魂人物,但作品不是靠他一人完成的。在开拍以前,总要有人说服寰宇挑战大马的尺度,要让投资方信任剧组能在尺度内拿捏得恰好到处。至于拍摄团队有多敬业乐业,影视业如何推动经济活动,我之前谈过了就不再赘述。

从观众角度来看,一部戏就只是一部戏,娱乐罢了;我有幸一窥幕后,幕后的故事也十分丰富。娱乐媒体如常聚焦演员和拍摄花絮,我倒觉得制作公司韩新影像值得多着墨。

对一般影视公司来说拍剧是日常,而韩新影像背后是大同韩新学院,那是办教育的,怎么去投资拍戏呢?这个问题,也有资深教育界前辈问过韩新陈院长:“怎么去做这不赚钱的事?”这绝对是善意提醒,请万勿把教育当慈善,学院必须赚钱才能营运。

韩新向来以广电科系见称,我觉得韩新成立一家与业界接轨的公司,此举十分可取。通过制作公司接受顾客委托制作各类影视作品,主动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同时也培养本身的艺人,为学生铺路,像主演《青春》的谢烘霖就是韩新学生。

投资拍摄连续剧尽管不赚钱,但从行销层面上来说赚了口碑(《青春,你好!》真的是好戏),提升品牌印象,让家长学生都对学院更具信心。一个项目当下赚不了钱,不代表所做的事没有价值,未来若更多人加入韩新,培养出更多人才,便是本地影视业之福。比如说,原来陈胜吉导演也是韩新的杰出校友。

我希望寰宇、韩新都能多做像《青春,你好!》这样的尝试,既富娱乐性又不乏社会关怀,信任观众能够欣赏高质量、有深度的作品。请你去看《青春,你好!》,有人看,对整个制作团队来说就是莫大鼓励,让大家走得更远。(第一集有我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