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应对中俄军事扩张
美拟研发小型核武

(华盛顿17日讯)美国传媒引述美国防部审视核武发展的《核形势评估报告》指出,军方计划开发两款海基核武器,包括让导弹搭载低当量(爆炸威力)的核弹头,应对中国和俄罗斯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

较早前也有官员透露,特朗普政府有意放宽使用核武的门槛。中国军事专家忧虑这些小型核武会被视为常规武器,并可能触发核武竞赛。



据香港《明报》报道,华府8年来再发表的核形势评估报告,预计于本月底在特朗普发表国情咨文后公布。《华尔街日报》15日引述文件指出,报告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军事发展与策略。

报告指中俄未有跟从美国减低核武重要程度的做法,伊朗和朝鲜又成为全球局势不稳的部分因素,所以要反过来需要更多核武应对潜在敌人,特别是发起有限度的打击;在愈来愈多挑战的环境下加强震慑力,并作为军力上的补充。

该报告也评估了总统特朗普去年要求制订的核武策略。

文件指出,低当量(即相当于TNT炸药爆炸威力)核武的分别在于,正常核武体积和威力都过大,但美方也要向其他国家证明的确会动用核武力量,故此就需要有很多低当量的核武。

美国《赫芬顿邮报》11日提到,美国现有逾1000枚低当量的核弹头;特朗普也在去年7月透露,希望核武存量能够增加10倍。



“美牵头核武竞赛将临”

美国防部曾否认早前遭外泄的战略报告是机密内容,表示那是未决定前的版本。有熟悉这份评估的消息人士表示,国防部人士都强烈支持部署新核武的计划,预计将会落实推行。

报告指美方想利用低当量核武加强震慑力,但中国军事专家宋中平在14日的英文版《环球时报》中质疑,美方做法会令这种核武被视为常规武器:“由美国牵头的核武军事竞赛即将来临。”

有裁减军备倡议者警告,美国开发小型实用核武,再加上特朗普变幻不定的性格,而他又准备亮出武器跟对手较量的状况,将提高引发核战的风险。

改造“三叉戟”搭载低当量核弹头

《核形势评估报告》建议的其中一项方案,是让“三叉戟”导弹搭载低当量的核弹头,并可能在两年内部署;目前美军在潜艇搭载的是当量更大的弹道导弹。

另一方案是开发一款新型可搭载核弹头的海基巡航导弹,和重新引入一个已在2010年退役的导弹系统。

低当量核武器的准确定义并没在文件中交代,但新型三叉戟导弹可能会配备1000或2000吨当量核弹头;现有导弹爆炸当量从10万吨到45.5万吨不等,二战结束时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核弹当量约1.5万吨。

《卫报》早前引述上届奥巴马政府的裁减军备专家沃尔夫斯塔尔称,报告显示美方打算修改三叉戟II型(或称D-5)潜射弹道导弹,以遏止俄罗斯在东欧的冲突中使用战术弹头。

属于海军专用的三叉戟II型使用固体燃料,最多可搭载10枚分导式核弹头。

导弹射程视乎搭载核弹数量而受到重量影响,最远可达1.2万公里;一般核潜艇能搭载24枚三叉戟II型导弹。

俄罗斯国防部会议上拍到的“状态-6”潜航器的蓝图。

俄拥“高速核鱼雷”有能力摧毁美港口

在《核武态势评估》草案版本中,美国国防部首次确认俄罗斯已研发一款可携核武的高速无人潜航器,称可能有能力摧毁美国的港口。

草案中提到,俄罗斯除了将前苏联“遗产”现代化,还发展及部署新核弹头及发射器,包括升级海基和陆基导弹、战略轰炸机,研发最少两个新型洲际导弹系统、高超音速滑翔载具和携核的水下无人鱼雷。

本次是美国防部首次公开确认该“鱼雷”、即可携核武无人潜航器(AUV)的存在。

2015年11月,俄官方传媒在俄罗斯国防部会议上拍到上述潜航器的蓝图。

从截取的画面看到,该武器被命名为“Status-6海洋多用途系统”,航程可达1万公里、潜航深度1公里、最高航速达56节,可携100个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

它主要用作摧毁敌方沿海重要经济设施,并制造大范围辐射污染,使其长时间无法作军事、经济及其他活动。美国国防部称这个水下武器为Kanyon。

美国防当局曾在11月侦察到Status-6由一艘“萨罗夫”级核潜艇试射。

俄罗斯无人潜艇构想图。

黄东:战术核弹剑指朝鲜核设施

澳门国际军事学会会长黄东向香港《明报》表示,爆炸当量于1万吨以下的可视为战术核弹。

战略核武器用于毁灭大城市、洲际导弹地下发射井等影响战略态势的目标,战术核武器只用于对付前线部队及小范围内某些武器装备。

据美媒引用的报告所指,这发展显示美国打算将“三叉戟II型”导弹由战略用途改变成战术用途,相信是针对朝鲜的地下核设施,避免威力过大波及平民与非军事设施,甚至邻近的中国,以减少“道德压力”。

三叉戟II型在1990年代制造,“寿命期”正逐渐走向极限,再加上维护导弹与核弹的成本高,因此美军改良现有型号,让它发挥更多选择,黄东认为可谓“物尽其用”之举,而且只要更换弹头就可从战略与战术目标之间切换,应用上也会更灵活。

反应

 

灼见

解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魏开星

即将过去的2024年,世界局势纷乱,大国竞争加剧,东欧及中东战争未见停火的迹象;国际经贸层面,自由贸易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逆全球化势力有增无减,人为破坏产业链的行为被冠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名头。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未卷入任何一场战争,却被西方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美欧等资本主义国家恨不得以“脱钩断链”对中国加以围堵与扼杀,置中国死地而后快。尤其是,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前夜,美国担心在人工智能等引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域被中国赶超,对半导体、高制程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进行百般限制;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无人机等出口新产品,加征高额关税。

加上,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房地产作为过去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优胜劣汰;同时,内需不振与私人投资乏力并存。2024年中国经济正是在此种状况下,艰难前行。将近年底,全年经济的大局已定,今年的经济增长离年初制定的5%增长目标,意料存在不小的差距。

提前因应 超前部署

正是在除旧迎新的前夕,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会议强调,明年要维持经济稳定成长,维持就业、物价整体稳定,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成长及经济成长同步。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整合、协同配合。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项目债券发行使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中共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广受外界瞩目,是因为它是中国最高的经济决策。

面对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及孤立主义,动不动挥舞“关税大棒”,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因应?如何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形下,通过提振内需与消费及激发私人投资热情,达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目标?为此,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将如何配合?凡是种种,都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获得解答。

直面问题 正视困难

首先,会议直面问题,正视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包括: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那么,解决问题及克服困难的有利因素在哪?在于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在正视不利与有利条件后,关键要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其次,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根据内需不足及接近通缩的状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别于近年来的财政及货币政策,代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又一次政策转向。财政政策宽松意味着中央财政将更多地投入资源,以刺激经济;其中一方面是提高财政赤字率,明年全年有望安排赤字率在4%至4.5%,这意味着赤字规模将达到约5.5万亿元。

由于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因此这一提升幅度并不会带来过大的风险。而货币政策宽松有其可能性与必要性。可能性是通缩状况不担心通货膨胀,必要性除了注入更多流动性外,让人民币适当贬值,正是应对特朗普加征关税的需要。

“楼股”齐鸣 繁荣稳定

最后,稳楼市、稳股市。中国房地产供应过剩,楼市飙升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是,楼市也不能长期低迷,“稳定”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股市的兴旺更是盘活资金、企业融资、风险投资及财富效应的要件,一潭死水的股市不可能与繁荣经济相匹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