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岁月的包包

本来背包大可留在车里的,但偏偏大马治安不争气,我随时都有电脑被盗的恐惧。

某日赴宴,同桌宾客无聊,问起我的包包:“怎么吃饭还带着电脑?有用到吗?”我打哈哈:“这个电脑包包,装的不只是电脑。”



“那装什么?”

“比方说,我们现在觉得无聊,你会问我最近在干嘛?”

客人哑然失笑:“噢,你最近干嘛?”

“我最近出了一本书,叫《男人这东西》,然后你会问,这是什么书?”

“哈哈,这是什么书?”



“正巧包包里有两本,我掏出来给你看,然后问你要不要买!”我总不成手里拎着两本书到处走吧?那刻意得不像话啊!带着包包,可以很自然地随时卖书。

包包多了副包

我记得年轻时出门是一身轻松,最重的大概就是当年的手机,后来还多了个PDA(智慧型手机的前身)。不知何时起,多了个装笔记本电脑的背包。电脑之必要,是因为跑动多了,约会和约会之间常有空档,能随时工作。

虽说后来智慧型手机功能强大,但要处理文件还是不比电脑方便。但带着包包的问题是,它会“吸引”更多杂物。反正有包包,那么文件就顺便带着,备用电池、钥匙、U盘、名片、电线等等都顺便带着,别看这些东西个别轻盈,加起来都是沉甸甸的重量啊!背着背着,我开始有了乌龟的感觉,似乎再无法回到当年的健步如飞。

看身边朋友,好像都一样渐渐变成乌龟。本来背包大可留在车里的,但偏偏大马治安不争气,我随时都有电脑被盗的恐惧。我觉得背着重量很辛苦,又舍弃不了背包的方便,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多用一个“副包”。那些无须随身携带,但又可能随时用到的重物,像电池、钥匙等,都收在副包。下车时只带背包,副包留在车里头。

我还是得背着电脑,但至少轻了一些,算是折衷的办法吧。反正多了个不累赘的副包,不如连一些书本、平板、笔记也带着吧!这样又收更多东西了。

乌龟变蜗牛

后来做出版业,车子装的不只是副包,随时都有20本书备卖。我看着车子,突然感觉不像乌龟了,像负着家当的蜗牛。

在人生路上走着走着, 那些生不带来的东西,有时为了自己,有时为了别人,都不知怎地像被磁铁吸引般靠了过来,从此牵绊着步伐。

这,就是岁月的重量吗?

反应

 

商余

奖项的暗箱操作/周若鹏

【若智大愚】周若鹏

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曾收到中国某家公司来信,说我获选为海外杰出华人。二十几岁,杰出个屁,但虚荣心作祟还是去看了一下内容,里头堆砌华丽的赞词,其实对我一无所知,总之只要我愿意付出若干费用,就把我收录于“名人榜”,给我个奖状什么的。

简单讲,这是卖奖,这些年来我收过美国的“邀请函”,收过英国的,本地的也有;有些要给我个人“荣誉”,有些给我公司,我简直就是世界级的杰出青年。如果我花这个钱,买到的是吹牛的权力,反正平常也没几个人会去考究颁发奖项的机构是什么来头,这些奖项和政客的那些野鸡大学假文凭差不多。

提升形象增加业绩

这些操作并不犯法,在商言商它并非全无价值。本地一些你常见的品牌奖项,乍看以为是有公信力的单位,通过公正的审核程序遴选出来的杰出产品,其实都未必。参加者要付费,这付费多寡能影响结果;如果公司实在太烂,甚至能另辟类别让它得奖。主办方赚钱,商家买得“荣誉”提升形象,间接增加业绩,各取所需罢了。

除上述的商业操作以外,娱乐业和艺术方面的奖项也未必全是据个人成就决定的,或有政治和其他考量。比如说主办单位要扩张影响力,特设奖项颁发给外国得奖者,本来是地区性的奖项,突然就变得很国际,奖项的地位提升了,所有得奖者都更威风;又比如国家要通过软实力影响他国人民,拉拢两国关系,便可能特别安排某些次要奖项颁给该国参赛者。以艺术为名太好办了,因为审美十分主观,没有绝对,很难挑战评审的决定。

这些背后的操作外人是不会知道的,总之,不要盲目相信奖项,那只是个参考,应该自己客观地判断产品或作品的品质。当然,这篇文章也可能是一个太久没得奖的作者在酸言酸语;这,也得交你客观判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