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他像书痴那般阅读她

在阅读作家李欣伦的散文集《以我为器》时,你可以读见她如何冷静、细致,以及温柔却又不失犀利地书写自己为人妻、人母的过程;在林姓主妇的第二本书《林姓主妇的家务事2:盘腿坐浮云的快活主妇之道》,即使是一本烹饪书,你也可以读到一位现代女性如何试图在家庭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这一次,就从这两本书,重新读见现代女性内心世界。

《以我为器》是作家李欣伦从女性出嫁当天盛装的身体写起,书写怀孕后所有感官一触即发的复杂感受。

好莱坞电影大亨哈维韦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丑闻在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上持续占据了多周。丑闻揭发之后,陆续有多位美国名人被控曾对他人做出性骚扰或侵犯行为。在一系列的争议之后,此时此刻似乎更应该要回到最根本的地方:我们当要如何对待“女身”和“男身”?



想象在一个保守家庭中成长的男生。请想象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长辈很少会和孩子谈及性的种种。尤其是男孩,在他小的时候长辈关心的可能仅止于身体发育的情形,健康教育多半也得靠自己从各种读物中摸索取得(那是个电脑及网际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到了性意识萌发的时期,他多半是从同侪间流传的色情媒介,汲取关于情爱或欲望的知识;家人不会和男孩谈这些,因为年长一辈的想法可能也仅止于交配与生育,情欲之事则始终任其处于暧昧模糊、忧虑焦躁,一代接着一代地持续压抑下去,各种因性而起的苦闷也就此而生。

知识是好的,文明的启蒙也是好的。当他知道得更多,接收到更多正确讯息,他才开始慢慢认识自己身体的变化,接受自己种种欲念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个过程,学会怎么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欲望,他也学会怎样保护和尊重自己的身体;同样的观念,也适用于当他面对别人的时候,不论性别,他该怎样辨别对方无害有害,他应该如何尊重对方、使彼此在相处和接触间觉得舒服。

希望被当成拥有个人意识的主体

一些字眼就这样进入了他的生命里。青少年时期,偶尔会听到人们有意无意地提起“婚前守贞”;他记得,在张国荣自杀身亡的那些天,家人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而小心翼翼地提醒早熟的他说:“以后千万不能像他这样”……像什么?成为“同志”吗?还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自杀?他们没有接续讨论这个课题,而他只能带着巨大的问号过日子,慢慢自己找寻答案。一直要到大学毕业之后,他才能自在地和女生相处;虽然在感情经历方面乏善可陈,也要到很后来,才意识到女生会希望自己被当成“拥有个人意识的主体”来看待,她们不希望也不应该白白任由他人宰制与摆布。

当进入了知识分子圈,他接触到的性别字眼更多了,“父权”、“母系社会”、“异性恋”、“LGBTQ”、“女权”、“情欲流动”……这些字眼涉及了观念演变或因不同思想体系对抗而衍生的结果;但由于各人的知识积累的经验不同,或在社会当中所处的阶级不同,这些新颖观念对人们而言,有时能够很顺利地完全吸收,有时则会出现排斥现象;基于此而产生的碰撞或冲突更是难以避免的了。但他期望这样的思想争辩是能在理性的状态下前进,毕竟愤怨或贬抑并不会带来正面效果,更枉论什么思想解放了。他真的期许,当一个群体懂的东西更多,跟着也就可以拥抱自由,并且勇于包容差异。



在以上略嫌冗长的背景前提之下看李欣伦的身体书写和林姓主妇的主妇烹饪书,意义就大大不同了。

女作家透过书写 找到生存意义

李欣伦是早慧的散文写作者,从她大学时代出版的《药罐子》起始,就一路书写与关注身体、疾病、苦难,“身体”是她在书写当中最常关注的议题。

从文学研究者的视角,一般会粗略地将李欣伦归入“女性书写”的范畴里头。普通读者或会对这样的标签感到莫名其妙,然而当女性书写自身,反映自身的感觉感受感触,我以为对男性读者而言,其意义在于我们借由阅读了解到另一个性别的思想和感知,你会觉得生存于世不再那么孤独了啊!比如,她可能和你面对一样的生命困境,但她的应对方式或途径却和你有所不同,这些差异是美好的。

凝视成为妻子与母亲的意义

在新作《以我为器》中,李欣伦终于凝视自己成为妻子与母亲这件事。开篇写自己出嫁的那一天,各种妆扮与饰物装载上身,还有负责氤氲梦幻效果的婚纱,那一刻,这副“女身”仿佛不是自己的,而是包扎细密的一份包裹将要邮递出去;她写怀孕,譬喻自己的身体成为容器,新生命借着她成长发育……老实说,这样的阅读经验萌生的感受是很奇特的,那并非猎奇,而是你忽然了解身边的同学、同事、姐妹、家中女嗣,甚或你的母亲与祖母,她们经历过了什么的私密途径才成为尔后的她们。

林姓主妇的《盘腿坐浮云的快活主妇之道》,表面上看来不过就是一本归入休闲生活类的主妇烹饪书,实质上其意义更远大于此。在一道道的料理食谱和厨房小贴士之间,你会看到的是一位选择全职顾家的主妇,如何发挥专业精神去经营她的生活和履行她的家庭责任。家庭就是她的新职场,小孩和家人就是她的新客户,在自我和家庭之间她尽力保持平衡。

虽然林姓主妇并没有留下长篇论述,但她的食谱创作其实表明了,当一位女性转换到另一个领域或角色,在得到足够的资源与周边人群的支持与尊重之下,她就可以成就自己与理想的生活。

想说,何不温柔缓慢地去阅读和梳理“性别差异”?语调高亢未必就能争得权益,强硬否定未必就能达到真理。

反应

 

商余

甜美的生活/李宣春

美国选举结果出炉之后,我马上停止关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账号,《时代》杂志、《美联社》、《报导者》、《基辅邮报》、《基辅独立报》等等,预计未来几年充斥情绪的政治资讯将铺天盖地席卷世界各个角落。

为了防止过度的精神耗弱,我进行了一轮筛汰,让社交媒体上留下真正关心的友人、生活、运动、音乐、文学、电影和艺术,把时间和精力留给值得的事情,其余的就不必逗留太久。

时值11月末、12月初,我回乡一小段时间,陪伴家人顺道小休。当时距离文学奖颁奖礼过后没多久,从新山回到吉隆坡一周之内,得赶紧完成手上堆积的工作,才能心无旁骛地度假去。

直到假期正式开始,下机后花了两天在家躺睡,一边休养身心一边彻底放空。彼时,也还在消化着文学奖余留的冲击力。你不自觉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作家身分、接下来的写作计划和未来的生活。我不确定这个奖对其他得奖人起到怎样的作用;予我,重点无关奖金和荣耀,而是更加确定必须继续写下去。为了好好写东西,也要好好整理目前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日常起居——我还是那个以“白天的办公室副业豢养夜晚的写作正职”的写作者。

在家的时光,多半陪着家母在客厅跟进闽南剧的剧情发展。就如从前幼年的我被“托育”在家族布庄,日日看着大人们花大半天的时间将一份日报从版首读至版末,一个字也不放过。闽南剧情节无尽地延长不见终止,母亲准时扭开电视目不转睛地看下去。一日一两集,不多不少刚刚好。

母亲关了电视后,简单煮一顿饭,清理了房子,偶尔在客厅小睡片刻。趁我在家,恰好充当家母的司机,载她到医疗中心补给血压药,然后到相熟的成衣店试试新衣。傍晚,如果不想下厨就到外头找一家餐馆解决晚餐。这,便是孤儿寡母平静(偶有小风波)的日子。

没有什么过不去

随着身边在意之人相继离去,情绪过后,挂累降减,心情相对轻松许多。人生至此,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回到小镇之后,只要有车便可自由来去。见了老同学,谈近况、聊工作事业、喝茶吃饭,这算是对同辈的关心和扶持了。还见了文艺社的前辈W,这次特地带来文学奖座去“孝敬”老人家;忘年相交十余年,念兹在兹写出一番作为,与文艺社共享这份荣光。每每见W都在聊当时的阅读,探问小镇90年代创作风气至盛时期的故事。偶尔W会请酒(近年顾及健康少喝了),我啤酒下肚便浮思翩翩,发愿要写这个那个婆罗洲故事。

拨开杂念,筛去杂讯,目前我想重新养成专注的习惯,即使日子过得再小,也要用情至深。如果可以,留下一点点甜,足矣。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