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黄保俊:客观环境约束发展
华社支持减退冲击华教

中正校友会及董家协成员与嘉宾共切蛋糕仪式,左起陈永生、林碧颜、邹德平、黄保俊、朱庆平、陈升顿、陈秀美及黄博谆。

(哥打峇鲁28日讯)吉兰丹中正学校董事长黄保俊说,华教的发展在经济上获得华社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是华教长期以来受到客观环境的约束和局限,导致华裔对支持华文教育思维上的改变,此举对华教往后的发展冲击更大。他说,在外州,很多新一代家长把孩子送进以英文为媒介语的国际学校就读,一些家长也以提高孩子的国文水准为由,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去国民中学就读,从而导致以华文为主的国民型中学不是华小生的首选,而致学生减少。

“在吉兰丹州,华小新生人数减少,造成升上中学后,学生在政府考试中报考华文的人数也相应减少,这是丹州华校目前面对的问题。”



他昨晚在中正学校庆祝68周年校庆联合宴会上,致词时这么说。当晚全场筵开112席,场面热闹。

与会者包括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华文科科长林毓聪、吉兰丹华小督学余秀玲、吉兰丹华文科督学韩诗韵、吉兰丹校友会主席朱庆平、校友会青年团团长蔡福光、筹委会主席林碧颜、中正中学代校长徐维扬、中正小学校长傅信强、吉兰丹州行政议员拿督陈升顿及马华哥打峇鲁区会主席拿督陈永生等人。

主桌嘉宾相见欢,左起黄保俊、陈升顿、邹德平、黄博谆、余秀玲、陈秀美、徐维扬、韩诗韵、林毓聪、林碧颜、陈永生及朱庆平。

黄保俊:校长师资待填补盼丹州华小获发展

黄保俊说,值得欣慰的是,政府宣布批准增建10所全新的华小以及让6所华小搬迁。10所新华小全部以对政经文教有贡献的华人领袖命名,包括郭鹤尧华小、沉慕羽华小和陈嘉庚华小。

“这证明华小依然是我国教育源流里最要的一环,同样的,我们希望政府关注吉兰丹华校的发展,包括本校中学部校长和师资有待填补的问题。”



此外,他说,母校就如同校友的第二个家,所以一年一度的校庆都坚持在校内举办,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各位校友有机会重返母校,看看学校的发展,与老同学叙叙旧,同时问候当年的师长,尊师重道,饮水思源。

他表示,董事会最近也耗资2万多令吉,于体育馆内装置巨型风扇。在硬体发展上,中学部有一半以上的都是精明课室,小学部则有了新的考场。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搞好学术表现。

黄保俊(右四)颁发长期服务奖予董事、小学及中学部教师,由傅信强(左起)、徐维扬、朱庆平(右二起)及林碧颜见证。

黄博谆冀下一代续热爱华教

吉兰丹华校董教联合会主席黄博谆希望下一代继续秉持热爱华教的精神,继续传承中华文化。

他说,办教育是一步一脚印,特别是华校,能够坚持至今,一直推动下去,皆因先辈的坚持,一代一代地传承,以捍卫及推动难能可贵的华教。

他表示,就连卸任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博士也公开称赞,大马的华教是续中国及台湾,拥有最完整体系的。这都要感谢先贤对教育的坚持。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