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增建10华小迁6校
9华裔先贤命名 雪柔各5所

171027B01F2FF1123_noresize

(布城26日讯)政府今天宣布增建10所新华小,同时批准6所华小搬迁。



教育部长拿督斯里马哈基尔说,雪兰莪和柔佛各增建5所新华小,其中9所是以大马华裔先贤命名。

这9位皆已作古的先贤是陈嘉庚、丹斯里郭鹤尧、拿督沈慕羽、敦李孝式爵士、敦林苍佑医生、敦翁毓麟、拿督谢华、丹斯里李莱生,以及朱运兴。

他们都是我国独立前后,在政治、商业和教育领域德高望重的领袖,有些也曾担任过政府高职。

5所坐落在柔佛的新华小,分别是位于地不佬的郭鹤尧华小和敦李孝式华小、避兰东的沈慕羽华小、古来的陈嘉庚华小,以及埔来的谢华华小。

征阳华小以发展商命名



至于另5所坐落在雪兰莪的新建华小,是位于依约的李莱生华小、龙溪的征阳华小和朱运兴华小、瓜拉冷岳的敦翁毓麟华小,以及本查阿南的敦林苍佑华小。

唯一没有采用先贤为名的新增华小,是征阳华小。征阳集团是挂牌公司,国內极负盛名的发展商。

马哈基尔今天是在华基政党高层领袖陪同下,在记者会上为华社捎来好消息。

教长:多次开会批准马华申请

基于必要按财力批建

马哈基尔说,政府是基于兴建新华小的必要性,以及国家的经济及财务能力而批准10所新华小。

“教育部是根据柔佛、森美兰、雪兰莪、霹雳及马六甲州教育局的统计,批准增建及搬迁华小。”

他透露,马华通过内阁申请增建及搬迁华小,教育部经过多次会议后,决定批准有关申请。

否认没助华淡小

在场的包括教育总监阿敏瑟宁、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署理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马青总团长拿督张盛闻、民政党主席拿督斯里马袖强,以及总秘书拿督梁德明。学校的教育制度,唯一改变的是教育课程纲要、教学过程及科目。

他也驳斥反对党的指责,指政府没有协助华小及淡小。

不能随意关闭微型华小

马哈基尔说,目前全国有1298所华小,其中一部分属于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微型华小,政府不能够随意关闭有关学校。

“教育部要耗上相当长的时间合并微型华小,就算要关闭微型华小,也必须获得家长同意。”

他指出,一些地区如巴生谷、柔佛、霹雳、吉打南部、北海等因为经济发展蓬勃,加上许多人迁至新发展地区,一些国中的学生人数高至3000至4000人,导致学校面对学生过于拥挤的问题。

他说,基于上述情况,人们要求增建学校,教育部经过考量后,决定批准增建及搬迁华小。

2华小迁州内4跨州

在搬迁的6所华小当中,只有彭亨关丹班珍华小和柔佛武吉甘蜜新廊华小是同州搬迁,其他4所都是跨州。

其中搬得最远的,是从吉打搬至柔佛的成杰培才华小。

马哈基尔说,获准搬迁的6所华小符合教育部的程序及条件,包括获得家长同意及其他与迁校有关的事项。

值得一提的是,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日前要求政府搬迁的吉打成杰培才华小,也名列迁校名单,不过是搬迁到柔佛,而非他要求的槟城。

9位华裔先贤背景 

1. 陈嘉庚

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南洋商报》创办人。

他是于1961年8月12日,逝于北京,享年87岁。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2. 丹斯里郭鹤尧

大马首富丹斯里郭鹤年的堂兄,生前曾担任宽柔中学董事长,是国人敬重的华社领袖。

郭老是于2012年10月13日与世长辞,他对宽柔学校特别厚爱,为宽柔中学的建设做出了无私的贡献。

他那热爱教育、淡泊功名的情操更是各界人士的的楷模。

3. 拿督沈慕羽

沈慕羽祖籍中国福建晋江,1913年7月20日诞生于马六甲吉林街,曾担任 教总主席及马青总团长。

他在教育事业上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倡办教总,并领导教总28年。“服务一生,战斗一世”,沈老精神永远是华社的楷模。

4. 敦李孝式爵士

马华和大马联盟(国阵前身)创始人之一及我国独立后首任财政部长,同时也是《中国报》及兴业银行的创办人 。

他曾经随团前赴英国伦敦参与独立谈判,也是与英方签署马来亚独立协议的唯一的华人代表。

由於李孝式开国有功,吉隆坡的谐街在1988年11月19日易名为敦李孝式街以表扬他的贡献。

5. 敦林苍佑医生

槟州前首席部长、马华前总会长及民政党创党人之一 。

林氏于1969年5月至1990年10月出任槟城州首席部长,长达21年,在他领导的时代,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槟城经济迅速发展,不但吸引了许多外资到槟城设厂,也吸引了许多外州人民到槟城就业,被喻为“槟城发展之父”。

6. 敦翁毓麟

马华创党人之一及争取大马独立的功臣,曾担任劳工及社会福利部长、邮电部长,卫生部长、交通部长、不管部长及上议院主席。

在1957年他随同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前往伦敦参与拟定马来亚独立宪法。

他一生中的最大贡献,是努力不懈促成马华与巫统的联盟关系,奠定了两党领袖之间的互信基础及我国未来的政治格局,也是我国成功争取独立的关键人物之一。

7. 丹斯里李莱生

前上议员、怡保前市议会主席及吉隆甲洞总执行长丹斯里李爱贤的父亲,曾被喻为大马种植业大王。

他一生十分热心于捐助中文教育发展,曾多次捐助怡保市内的不少华文中小学,不少受惠的学校都以李莱生的名讳为一些主要建筑物命名。

1985年,他当选由亚洲管理学院校友会和马来西亚银行公会联合举办的“马来西亚1985年十大企业家”。政府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万里望的一条街道命名为李莱生路。

8. 朱运兴

我国最早期50年代的著名政治家,也是首位华裔副教长,他是一位热爱国家民族文化及母语教育的维护者,他不畏强权和对是非真理有所执着和批判的作风,为华教争取权益不惜辞官 ,是从政者的典范。

他对华教作出贡献,虽没成功,却留下动人的身影和值得记载的历史评价。

而他所付出的一切,获得“林连玉精神奖”的表扬,和赢得华社民众发自内心的尊重。

9. 拿督谢华

双威集团主席丹斯里谢富年的父亲,他友善以及对地方建设的持续贡献,获得乡人的普遍尊重与赞赏。

他虽未能接受教育,但他卻深刻了解教育及重视教育。

他的儿子谢富年也对教育的捐助与发展作出极大贡献。

反应

 

言论

谈非华裔生的教育公平/梁庆业

近40年,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选择就读华文小学。1985年,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不到8000人,可在8年后增加接近三倍,达到2万1508人。

之后,非华裔华小生人数持续增长,1995年约为3万5000人,2006年达到6万零96人。截至2021年,非华裔学生占华文小学学生总数的19.75%,约有10万人。

针对此现象,笔者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人欢迎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认为是友族同胞认可了华文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华小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非华裔学生的增多可能会影响华小的教育质量,逐渐使其“变质”。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笔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成长,因此在探讨这一议题时,应关注学生本身,并以教育研究为依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华小非华裔学生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在学习表现上的具体差异,更是鲜有探讨。

3维度有显著差异

大众普遍认为华裔与非华裔在学习表现上存在差异,但具体差异的细节却少有详述。笔者在硕士论文中对华小里不同群体的学生差异展开研究(389个样本数,研究地点:雪州八打灵)。(在论文中,笔者不以种族区分学生,而是依据其母语,因为从学术角度看,这种划分更能反映教学现状。因为有些华裔学生主要使用的语言并非华文。)

结果证明,华文母语学生与非华文母语学生在投入程度中的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行为、校内人际关系和学校参与?

这表明,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非华文母语学生难以适应华小的教学环境。

只需克服语言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者在上述3个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热忱、认知和对学校认同维度上,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意味着,非华文母语学生只要克服了语言障碍,他们也可以融入以华文为教学媒体的环境中。

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政策、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上应更多地考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例如,政府是否有相关政策以确保华小具备足够且有能力的师资?课程发展司在制定课程时是否展开多方面研究?课本或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是否有考虑后进生(或非华文母语)学生需要的学习鹰架?这些问题都亟待更多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去思考。

林连玉先生已经离开我们40年,但其追求教育平等、文化传承和母语教育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约占总人口的两成,我们为保障母语教育的权利一直在不懈努力。

然而,如今在华小中同样占比近两成的非华裔学生,是否也有相应的资源与支持来满足其教育需求?

(作者为教育心理学硕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