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不再韬光养晦
中国推新外交政策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前排左五)与夫人彭丽媛(右二)接待与会的多国元首,包括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前排左起)、菲律宾总统杜特蒂、俄罗斯总统普丁。前排右一为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儿子尼古拉。(中新社)

(北京7日讯)自2012年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变幻多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动作”亦更加进取。

中共将于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进一步确立习近平的策略路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共元老邓小平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外交方针“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有学者认为,前半句已名存实亡,只着重后半句,“这是中共高层研判自身国力增强,因而需要有新的外交政策和国际秩序”。

习频提“全球治理”

中国外交部党委上月底在中央理论刊物《求是》上发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拓进取的五年》一文,开篇就提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世界乱象中维护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国际变局中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成功走出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说,过去5年外交工作的最大区别就是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过去的“韬光养晦”变成“有所作为”甚至“奋发有为”,“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研判中国综合国力有很大提升,所以觉得过去的外交方针保守了”。

除了一带一路外,习近平在各种国际场合频繁提到的就是“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重建,要求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参与度,发达国家应该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包容性发展”,虽然他从未点名任何发达国家,但在西方传媒尤其是美国看来,中国是在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者地位。



牛军认为,中国要从国际规则的负责任者变成规则的创造者,一是认为以前的规则不公平,或者是以前“虽然不公平但可以接受”,现在形势变化了,规则不能将之反映,所以要改变,“这在金融领域比较明显,例如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的问题”。

王义桅:非取代美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则有不同见解,认为中国并不打算推翻原有的模式,因为在中国看来,原本“中心-边缘”结构已经不再,新型全球治理应当是多中心、多元的,所以中国不是想取代美国的主导地位,只是在其中扮演桥梁纽带作用。

不仅如此,中国还主动介入以往较少涉足的国际焦点议题,例如南苏丹、阿富汗、伊朗核问题,甚至西亚北非难民问题、缅甸罗兴亚人问题等,均提供相关协助。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指出,这是因为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不得不参与,但从务实的角度看也是必要的,因为中国海外投资需要稳定的环境,“否则钱就打水漂,所以必须介入”,但中国不会说干预内政,只会说“维护地区稳定”。

习近平在2013年召开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工作方针,当时的解读是中国多年着重对大国的外交而忽视周边国家,转而需要“补镬”;但周边外交后来被纳入“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下的次要概念,即中国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建立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当中既有“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美俄欧)、第二是周边外交,第三是对非洲、拉美和阿拉伯国家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首提周边外交仍需顾大国

牛军分析说,中国没有孤立的周边外交,还是“大国的周边”,即美国在中国周边国家的同盟体,这是目前的政治现实,中国不可能把美国排挤出去而搞得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稳定的大国关系是中国发展周边外交的前提,所以大国关系仍然排在首位。

去年10月习近平访问柬埔寨,是他较少有访问周边小国的行程之一,图为他和柬埔寨首相洪森(右)出席金边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

亚投行成员70个“带路”投资2184亿

2013年9至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和印尼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后合称一带一路。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至今年8月累计达515亿美元(约2184亿令吉),2015年筹设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从开初57个创始成员增至今年70个。

借丝路减排斥

曾有不愿公开姓名的中国专家透露,一带一路是习近平自己提出,而非由理论界提出、高层采纳的,所以一开始并无成型的理论,“不能去问他怎么想的,只能学习他的讲话、研究历史的丝绸之路”。而一带一路正是借用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带出贸易为主、互利共赢、“一起发财”的理念,减低外界对中国崛起、扩张的警惕与排斥。

按历史传统,“沿带沿路”国家有60多个,中国为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合作机制,至2015年左右已淡化“沿带沿路”的提法,亦不提一共有多少国家。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达136.6亿美元(约579亿令吉),2015年急升18.2%至148.2亿美元(约628亿令吉),2016年虽微跌2%仍有145.3亿美元(约616亿令吉),今年仅首1至8月就已达到85.5亿美元(约362亿令吉),按年上升4.3%,累计规模已达515亿美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明报》表示,经济基础决定内政外交,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变了,“以前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面向欧美的出口占据半壁江山,但是现在出口拉不动,就需要寻找新的市场”。

他指出,一带一路与过往的区别,是中国主动向世界提供产品,主动引领合作、建设合作机制。

他认为,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就是看到“形势已经变了”。

美日不再冷待

2015年3月,英国突然宣布有意加入亚投行,带动多个欧洲国家加入,至当年6月签定亚投行协议时,有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今年又纳入包括香港在内的13个成员,现时总数达到70个,但美国、日本仍未加入。

今年5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时,美国突然宣布派出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波廷杰(博明)参加,日本虽未派代表参加,但首相安倍晋三在6月“转口风”,称如果条件成熟,可与一带一路合作。

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最近在北京展览馆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新华社)

中国外交10关键词

●亚投行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确义利观

●新型大国关系

●全球治理观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全球伙伴关系网

●亲诚惠容

●不惹事也不怕事

市场经济地位涉倾销标准

根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协议,由于中国并非完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贸易伙伴可以参照“替代国”同类产品的价格,论证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该条款应在15年后即2016年12月到期。

替代国通常是邻近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替代国”多数是韩国、日本或新加坡,这些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价格远高于中国,故中国产品就很易被认定为“倾销”。

中国自去年起游说其他国家承认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出口价格只需与中国国内价对比。目前俄罗斯、纽西兰等国已经承认,但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仍未承认。

为特朗普访华营造气氛美延迟铝箔反倾销裁决

美国商务部前日发表声明说,针对中国铝箔的反倾销调查,初步裁决将推迟,原因是需要“全面分析有关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相关信息”。

专家吁警惕人币贬值

商务部并说,称将在11月30日前、即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后,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和铝箔的反倾销调查作出初步裁决。

专家指出,随着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升温,中国需警惕贸易战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

彭博新闻社报道,美国商务部的这项声明在特朗普访问中国之前发出,既是为总统行程营造缓和气氛,又可作为谈判筹码。

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声明中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商务部都会全面公平地评估事实,延后裁定将确保我们在该案中遵循最高标准,同时保证美国雇员和企业获得公平待遇。”

美国2016年从中国进口的铝箔价值达3.89亿美元(约16.3亿令吉),美国铝箔生产商此前向政府申诉,指中国制造商在美倾销。

美国商务部3月末开始调查时表示,将同时评估是否应把中国看作市场经济国家。

至8月时初步裁定中国进口铝箔存在补贴,将征收约17%至81%的反补贴税。而是否把中国看作市场经济国家,将直接影响对中国商品应有价格以及反倾销关税的计算。

美国商务部5日的声明称,推迟裁决可令其得以“全面分析有关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相关信息”,在11月30日前会对铝箔案以及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作出初步裁决,最终的关税裁决预料是在75天后。

郭声琨(右)早前与塞申斯见面时握手。

中美加强合作追逃犯

(华盛顿7日讯)首轮中美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4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和美国司法部部长塞申斯共同主持。中国官媒及后公布对话成果,内容包括双方同意在非法移民遣返、禁毒、网络犯罪和网络安全及追缉逃犯上加强合作。

据报道,双方认同有必要在非法移民遣返上继续取得进展,双方承诺3个月内建立一个可重复的程序,确保及时核实非法移民的身分,并在身分核实后30天内颁发旅行证件。

报道称,双方亦愿继续加强在毒品管控和执法领域的合作,互相交换情报和行动讯息,并通过多渠道就国际禁毒问题交换意见,分享两国之间包裹的追踪讯息,以识别从事贩运毒品的个人或犯罪集团。

此外,双方将加强合作追逃犯,避免各自国家成为逃犯的避罪天堂,并将确定可行的逃犯案件展开合作。双方计划继续定期会晤和建立工作组,确定重点案件。

双方承诺在相互尊重彼此主权和法律的基础上,展开追逃行动。双方将依法处理违反上述原则的行动。

反应

 

灼见

解读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魏开星

即将过去的2024年,世界局势纷乱,大国竞争加剧,东欧及中东战争未见停火的迹象;国际经贸层面,自由贸易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逆全球化势力有增无减,人为破坏产业链的行为被冠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名头。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未卷入任何一场战争,却被西方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美欧等资本主义国家恨不得以“脱钩断链”对中国加以围堵与扼杀,置中国死地而后快。尤其是,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前夜,美国担心在人工智能等引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域被中国赶超,对半导体、高制程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进行百般限制;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无人机等出口新产品,加征高额关税。

加上,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房地产作为过去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优胜劣汰;同时,内需不振与私人投资乏力并存。2024年中国经济正是在此种状况下,艰难前行。将近年底,全年经济的大局已定,今年的经济增长离年初制定的5%增长目标,意料存在不小的差距。

提前因应 超前部署

正是在除旧迎新的前夕,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会议强调,明年要维持经济稳定成长,维持就业、物价整体稳定,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成长及经济成长同步。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整合、协同配合。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项目债券发行使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中共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所以广受外界瞩目,是因为它是中国最高的经济决策。

面对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及孤立主义,动不动挥舞“关税大棒”,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因应?如何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形下,通过提振内需与消费及激发私人投资热情,达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目标?为此,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将如何配合?凡是种种,都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获得解答。

直面问题 正视困难

首先,会议直面问题,正视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包括: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那么,解决问题及克服困难的有利因素在哪?在于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在正视不利与有利条件后,关键要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其次,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根据内需不足及接近通缩的状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别于近年来的财政及货币政策,代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又一次政策转向。财政政策宽松意味着中央财政将更多地投入资源,以刺激经济;其中一方面是提高财政赤字率,明年全年有望安排赤字率在4%至4.5%,这意味着赤字规模将达到约5.5万亿元。

由于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因此这一提升幅度并不会带来过大的风险。而货币政策宽松有其可能性与必要性。可能性是通缩状况不担心通货膨胀,必要性除了注入更多流动性外,让人民币适当贬值,正是应对特朗普加征关税的需要。

“楼股”齐鸣 繁荣稳定

最后,稳楼市、稳股市。中国房地产供应过剩,楼市飙升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是,楼市也不能长期低迷,“稳定”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股市的兴旺更是盘活资金、企业融资、风险投资及财富效应的要件,一潭死水的股市不可能与繁荣经济相匹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