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隆

【管控令第78天/独家】部分食肆档口恢复营业 太子园为食街不再寂静

独家报道:容钰婷 /摄影:许鸣祥

(安邦3日讯)太子园“为食街”部分商店式食肆档口恢复营业,相较早前该区内已有较多商店开门做生意,少数食肆已恢复堂食。 

虽然太子园区仍有许多商店大门深锁,但据《南洋商报》记者巡视发现,对比上个月刚进入有条件行动管控指令初期,已有更多商店及档口包括路边摊重新营业,“为食街”不再一片寂静。

除了担心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许多商店业者选择不营业,是因一些政府的指示不够清晰,业者未能了解和掌握开业的标准作业程序,也担心做得不对遭执法人员为难,而且也担心没生意。 

据了解,该区商贩与业者听从公会指示及建议,之后再考虑是否营业。 

当地商贩及民众受访时说,有小贩开车到当地买卖食物或日常用品等,或因不符合规则,遭巡视执法人员逮捕或开出罚单。 

雪州政府虽允许餐馆恢复堂食,并允许非店面流动餐车及路边食摊恢复营业,惟至今太子园区只有少数餐馆或茶室允许民众堂食。大部分业者仍然选择只做打包生意;附近区域亦如此。 

部分商贩无法维持结业

近3个月,业者不开业但仍需缴租金及水电费等,一些商贩无法维持只能选择结束生意。 

此外,现在有更多商家进行线上买卖,网购更廉宜的物价也让实体店更难经营生意。 

太子园开门营业的商贩与业者皆表示生意不好,相较执行管控令前,人流极少,开业也难以经营。

者希望露天巴刹早市获准重开后能带动人潮,带来更多生意。但居民也担心巴刹重开后带来人潮也带来冠病隐忧或传出病例,导致再次不能营业。 

勉强维持生意--●椰浆小贩李先生

5月8日开始恢复营业,虽然是管控令期间获准营业的行业,但开始时指示不清晰不敢营业,为食街很多小贩至今也没开业。 

这里有个工会WhatsApp群组,商贩从中获知最新资讯及建议后才决定是否开业。 

相比管控令前生意跌了50%,现在勉强维持生意,目前多数都是订货及送货生意。两个月没做生意期间也被逼向家人借钱维持生活。

希望能够复业--●裁缝店业者罗先生 

先回来打扫及清理,预计本月9日后才开门做生意,裁缝店仍未允许营业,希望有条件管控令不会延长,能够复业。 

没开业仍得付租金,所幸店主提供折扣,能勉强维持就维持。若无法维持就只能关店,这几个月许多商店也已倒闭。

希望露天巴刹市场获准重开后能带来更多人潮,也带动生意;却也担心会因此带来冠病。

开店也没什么生意--●茶水老板林顺光 

管控令初期不知道开业会面对什么情况,所以选择不营业;现在开店了也没什么生意,生意较之前跌了约50%至60%。 

一周前开始开放堂食,但只限制数桌顾客,每桌也限制2至3人。目前使用雪州的SELangkah联系追踪系统记录出入顾客,遇上不会使用的长者则手写记录。

茶室的一些摊位仍没营业,一些则不做了。昨天有外地人来做买卖,执法人员逮捕了7辆在路边售卖东西的车子。 

现在已没聘请员工,除了做茶水生意也售卖茶果及其他物品赚取生活费。

生意比未开放堂食更差--●猪肉丸面食业者刘莉莉 

相比之前雪州未开放堂食时,现在的生意更差,跌了70%;之前约跌了50%。 

太子园的车流有增加,但人流却变少。可能其他地方开放堂食后,导致打包者变得更少。 

茶室老板还不允许堂食,太子园及附近许多茶室都只做打包生意,也不晓得开放堂食是否是件好事。希望巴刹早市获准开放后,人潮能带动生意。茶室老板曾说,巴刹早市营业后可能考虑开放堂食。 

路边摆摊者遭取缔--●猪肉店员工林小姐 

几天前有人到来路边摆摊,遭安邦市议会执法人员取缔及封锁。 

管控令期间,商店每天都营业。管控令初期时生意较比平时好,但现在的生意比管控令初期差。

反应

 

雪隆

大水灾1周年仍心有余悸 太子园居民随时拎包逃

(巴生18日讯)太子园大水灾迈入一周年,当地大部分灾民坦言是一生中最大浩劫,甚至迄今仍无法走出阴影,以致随时都为逃命做好准备。

这一年里,当地居民都备受“阴天、打雷、下雨”所困扰,无时无刻都每人备好一个“逃生包”,以随时弃屋“拎包逃命”,也有居民把二楼充当自家“救灾中心”,楼梯变迷你干粮储物间,以在逃离不及,仍可暂时充饥避难。

尽管重新走入这个重灾区,商民们似乎已恢复如常生活,惟,细细观察之下,却处处发现灾后遗留痕迹,细谈之下,灾民亦难掩挥之不去的恐惧感。

鉴于没有多余粉刷“余粮”,一些商店和住家仍可见高过人头的水迹,仿佛一道难以抹灭的深深烙印,灾民更坦言,担心重新粉刷,洪水可能又再来袭,倒不如简单打扫,避免浪费人力与资源。

受访居民直言,住家甚至未收舍至恢复灾前状态,一来是没心情搬动、二来担心洪水再来袭,为此,干脆一动不如一静。

一些灾民的家具、家电浸坏后,也没再购买新的,或是简单买一些便宜货,以减轻生活负担,一些住家甚至“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餐桌和几张椅子,而且都是灾后赞助,包括家电也是非府组织所赞助。

灾民希望,各阶层政府不要政治化防洪工作,务必全力“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无法再承担一次大淹水的冲击了。

月初已全面应灾——雪州行政议员兼哥打肯文宁州议员●甘纳巴迪劳

各造从本月初便已全面准备就绪,做好太子园应灾工作。

消防与拯救员已在当地设立临时救灾中心和救灾器材,确保不会再有人因大水灾而丧命的事故。

气象局预测巴生谷,包括瓜拉雪兰莪至雪邦沿海地区,即日起都有豪雨,因此当局已经在太子园安置了3艘救生艇,做好救灾准备。

我也促请雪州水利灌溉局密切留意当地水泵和河堤,确保发挥功效。

受困2天才获救——灾民●张美容(63岁)

回忆当时洪灾被困2天的噩梦,至今仍心有余悸,洪水来得很快,什么都没搬动,只随手拿起面包、准备过年的肉干等,与丈夫和2个女儿往二楼“逃生”。

“我们受困2天后才获救,在亲友家住了3天,后来又在酒店住了7天,住家情况太糟糕,短期内根本无法入住。”

这场水灾教会我把家当装入塑料袋内,再装入塑料盒里,一旦遇水来袭,至少塑料盒可浮起,借此降低家里的损失;而且。现在只要一天黑,就会担心和进行收拾,包括家人一人一个背包,以便随时拎包走人。

雨天停车场高处爆满

太子园属于低洼地势,如今一下雨,居民都马上开车涌往高处停放,包括现代化新巴刹的多层楼停车场,但却让人担心是否可承重。

停车场成首选避难区

柯素春说,该停车场已成居民首选避难区之一,下雨就“爆满”。

“该巴刹以前不曾有这么多车,如今所有楼层都会因下雨而停满,让人担心不知道是否能够承重。”

屋价暴跌也难卖——马华哥打拉惹区会妇女组主席●柯素春

自大水灾后,当地屋价暴跌,很多居民纷纷迁离,腾空屋子却难以卖出!

太子园已经“太出名”,即使有人来看屋,往往都不敢下手。

大水灾前,当地屋价超过50万令吉,如果装修得好,则可卖高达70万令吉,现在下调到40万令吉,而且还有谈判空间,但是都很难卖出。

家电坏了没钱买——灾民●彭碧莲(63岁)

这场洪灾是人生中最大的灾难,至今都无法把阴影挥去,当晚10时许,一楼就已全部淹没,我、姐姐及2名侄女只能逃到二楼,被困了一整天。

我看到直升机一直在上空徘徊,因此在窗外举起白旗求助,可能家里有小孩,被困1天就被救出。

现在还未完全走出来阴影,内心很郁闷,一下雨就担心、不开心,家里很多东西到今天都还没复原,包括冷气机和热水壶坏了,也没有维修或没钱买新的。

部分灾民未获援金

大水灾发生一年后,还有灾民呐喊“援助金去了哪里?”,他们完全拿不到或拿不足援助金!

不断上诉却分文不获——灾民●陈秀珍(72岁)

我帮邻居连同自己的申请提交到土地局,结果其他邻居都拿足4500令吉,但我却分文不获,还前后上诉3、4次,最后一次大概是去年6、7月。

“但一直面对被推搪,最后还被告知已关闭申请档案。”

我们一起提交申请,为何邻居都拿到了,我却被忽略?我的援助金是否给别人拿走了?我完全没有得到答案。

促政府“归还”援金——灾民●梁月莲(54岁)

我只拿到2000令吉,剩余2500令吉一样没有拿到,希望政府关注,“归还”属于我们的援助金。

水灾当天非常危险,2名20岁上下的女儿在外工作,水灾后,她们还冒险回家,当时水位已到达她们的胸膛了,现在已吩咐她们,日后再遇到同样情况,必须马上撤离、到亲戚家留宿,千万不可以再冒险回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