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矫枉过正适得其反/方城

2020年8月1日,政府将严格执行要求民众戴口罩及遵循标准作业程序(SOP)的条例,一有违反者,将依法罚款1000令吉。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传媒上就陆续刊登许多冥顽不灵者被罚的贴文。

严格执行条例固然是好事,但绝不能过了火,给民众增添负担。日前,看见美里有一个年轻人因为在入店用餐时用了洋名,后因身分证里头并无洋名而被检举,罚款1000令吉;另外,还有一些人因为防疫心切,用转发短信的方式发布一些带有一点恐吓作用、强迫民众必须无时无刻戴口罩的信息。这两件事被放上社交媒体,引起民众的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政府为了控制疫情,要求民众不可对防疫松懈,绝对是民智之举,然而,若只因为名字与身分证不同而开罚单,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写资料的目的是用以该场合有人感染时,可以追踪曾与确诊者处于同一空间的民众,只要电话号码属实,可以联系到主人即可;用洋名也许是习惯,并不是大错,毕竟这不是填什么官方资料,个人觉得执法人员大可不必如此“严厉”,让人感觉矫枉过正。

再说,姓名电话本来就是个人隐私,民众这样到处留下“足迹”,也担心不法分子乘机进行不法勾当,也许就会利用电话号码,打电话假扮官员之类的,威逼利诱以套取个人资料,届时造成的损失会更大。如果顾客只写个惯用名,大吉利是真的被联系时,也只是要求你到附近医院去作检测,减少了民众被骗的风险。

要民众正确戴口罩没有错,但是大前提是人潮拥挤的地方就必须,如果是空旷的地方,就应该给人一点“呼吸”或“喘气”的机会,不然真的会缺氧。试想,你走在大商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也必须戴着口罩,那真的是很要命的。笔者就曾因此觉得缺氧而晕眩。如果是老年人,不是更甚吗?所以,正确的教育群众,防疫及防患未然是必须的,但是绝对不是如此过火。

总而言之,凡事适可而止,就会有其效果;矫枉过正,不只会有反效果,也许还会带来其他后遗症,不得不慎行啊!

反应

 

言论

罚款的可行性/方城

最近,教育界纷纷扰扰,学生教师问题连连,让人不禁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大部分源自惩罚不得当所致。

近年来,为了匡正学生,甚至是老师的不当行为,校方经常会采取罚款的方式。我不晓得这样做的成效会有多好,单在学生的抱怨声中,就听到他们说:这真的是吃人的学校,什么都要钱!我也不知道捐了多少钱买这款昂贵的发夹和袜子了!

无羞愧心难以纠正

由此可见,学生对犯错罚款这一事,并无羞愧心。没有羞愧心,偏差行为就无法获得改善。这样一味的罚款,只会让家庭富裕的学生“意气风发”,更加忽略法纪;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更加忧心,担心自己成为班级的霸凌对象,郁郁寡欢。

同样的,对已成年的教师实施罚款,其实也无法让教师改善行为,反而会心生怨怼!人心不在,还起嗔恨心,工作就会敷衍塞责,这是管理人的大忌。

犯错罚款适得其反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和新晋教师基本上生活环境都有异于从前,他们没有太多忧患意识,对于花钱更是舍得。这样的世代,基本上不会对罚款有什么执念,所以用罚款来纠正行为,恰恰就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势利,认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大家喜欢把这责任怪罪于家长,然而,我们也别忘了,家长的观念也是学校“培育”出来进而变得根深蒂固。

据悉,在新加坡,现在违规泊车或乱丢垃圾的惩罚也从原本的罚款转换成社会服务了。在各区执行惩罚之际,各传播媒体还得全程跟随,为被罚者全程录影。这样做,其目的不外乎唤醒受罚者的羞愧心,让他们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始于理解与关心。人心肉做,我始终相信爱与关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也许训导处教师认为“棒下出孝子”,毕竟训导处不是讲爱的地方,它不同于辅导处,然而在纠正偏差行为方面,我们应该依个案而个别处理,一律用同样的在惩罚,反而会起反效果,造成有些学生变本加厉、有些则因恐惧而选择轻生。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

毕竟,羞愧之心,才是让人改变的重要条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