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亚洲周刊专版】深圳特区40周年 创立高新科技首都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报道:江迅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经济总量已超越香港,从南海边陲小渔村发展成总产值全国前三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港深两地深度合作,大量香港科技成果来到深圳转化成为终端产品。 

这是一度唱遍中国大江南北的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指中共前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歌词形象而夸张地讲述深圳经济特区的由来。一条窄窄的深圳河,将香港与深圳两地分隔,成了“一国两制”的界限。走进8月,深圳也走到聚光灯下。 

202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0周年。

仅仅2000字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过一年多讨论和十三次之多的修改,终于在40年前的这一天,由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上批准,在深圳市境内划出328平方公里地域设置经济特区,一部地方法规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批准尚属首次,而8月26日这一天,也就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日。 

2020年8月18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1周年,1年前国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继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 

8月17日,深圳市长陈如桂朗声宣布,深圳实现第5代通信技术(5G)独立组网全覆盖,深圳率先进入5G时代,深圳5G基站已累计建成超过4.6万个,基站密度中国国内第一,由此成为全球5G第一城。

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覆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构建“轨道上的大湾区”,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 

从小渔村到大都市

40年,历史长河短暂瞬间,但对一座城市而言,却足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变。

深圳,从南海边陲小渔村,发展成总产值跃升到全国前三名,成为亚洲第五大城市、全球第十一位金融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超过新加坡及香港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成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有4300多个经济特区,深圳却是举世无双的。

深圳发展速度令人炫目,背后更多的是那些彷徨、纠结、波折与艰难,那些思辨、碰撞、探索与谋划。有人说,想读懂中国改革开放史,要先读懂深圳特区史,理解了深圳,就能掌握认识中国崛起的钥匙。 

风口更迭,世事流转。没有什么地方,比香港更能感受深圳的变迁。

40年前的深圳,一个宝安县农民一年只能挣270元人民币,眼见隔岸的香港,灯火辉煌、高楼林立,是全球传唱的“东方之珠”。多少年来,一股又一股逃港浪潮应势而生。

从此,对标香港,成为深圳的使命。香港深圳总产值之争一向是中国经济的热点话题。

当年深圳市总产值仅为2.7亿元人民币(约3910万美元),只是一个小县城而已,香港却是367亿元人民币,两者经济体量天差地别。

深圳总产值超香港

不过,2018年,深圳总产值总量已超越香港,为2万4221.98亿元人民币,高出香港221亿元,人均总产值则达香港一半。

如今,就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社会和谐、发展前景而言,深圳与香港各具特色,诸多方面可称深圳稍胜一筹。深港同源,原本都是广东省宝安县辖区,实行两种社会制度,香港率先发展,深圳后来居上。 

在1978年初,中国还处于百废待兴和改革开放前夜,中国高层领导人却掀起一股出国考察热,一年内有13位副总理和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出访50个国家。

1978年4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外贸部组织了“港澳经济贸易考察团”去香港和澳门考察,回北京后考察团向国务院提交《港澳经济贸易考察报告》。

报告建议,把靠近香港和澳门的宝安和珠海划为出口基地,力争三五年里建设成为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客人的旅游区。两个月后这一报告获中南海最高层批准。 

深港谋求科创合作

深圳特区40年发生的无数故事,都已凝结为改革开放的国民记忆。

在这里,率先实行聘用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工程招标;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创办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住房商品化迈出第一步……香港与深圳两地合作始于商贸,从资金到人才,从管理模式到发展思维。

在“前店后厂”模式后期,一批从事电子元器件拼装的港企开始探索产品自主研发。

有香港学者指出,深圳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与香港对产业转型的需求一拍即合,两地开始谋求合作。

腾讯代入深圳发展史

历从政府到民间的探索,两地科创合作从大学间打开窗口,先后合作创办深港产学研基地等示范园区;孵化大疆、固高、商汤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大量香港科技成果来到深圳转化成为终端产品。

港科研人士北上,已由最初的开设实验室,延伸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腾讯创办人马化腾刚创业时,校园最流行的词语是“时不我待”,这句话他一直记到现在。他首次接触互联网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他作为深圳市电讯局员工到访香港。

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到区块链,腾讯紧跟时势,甚至将其代入深圳的发展历史。人才、技术、连接,正是腾讯和深圳崛起的三大动力。 

港人对深圳印象改变

成立于香港的傲飞创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主推木制无人机,专注教育和娱乐市场,提供全套无人机教育方案和技术支持服务。

在创办傲飞创新之前,文放曾是香港一家外企的技术工程师,在香港理工大学读研期间,他接触的无人机令他产生浓厚兴趣。

文放将目光转向深圳,经常到深圳采购电子元器件,2016年最终果断将自己的公司搬到深圳宝安区。

专注无人机Steam教育的文放对深圳的开放、包容表示赞叹,更对深圳的科普教育、创新基因从娃娃抓起感到惊叹。这两年,他已走出深圳,发力大湾区市场。 

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已与华为、腾讯、大疆等深圳知名企业形成从科研实验、人才培育到产业转化的全方位合作链条。

有学者认为,深圳,吸引投资创业的热土,离不开相容并包的宽广胸怀。

深圳,是一个没有外地人的地方,也是一个没有本地人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在过去40年建立,因为新,没有过去的沉重。香港近年所谓“本土”走向极端,歧视而排斥外地人。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港人接触最多的内地城市,但当年香港人对深圳的评价不高,认为深圳治安差,文明程度低。不过,近年来深圳在港人眼中的印象却越来越好。

深圳处于新阶段转型

从两地经济支柱产业看,深圳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创业、物流业为主。香港则是一座金融城市,以旅游业和贸易为辅,其经济模式尚较传统。

不过,深圳的发展前景与香港的未来息息相关。深圳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之际,香港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陈文鸿再度被舆论聚焦。

35年前的1985年,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工作的他发表《深圳的问题在哪里》一文,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有观点称他是“向深圳发展提出质疑的第一人”。35年后的今天,他再谈深圳发展中的问题。 

陈文鸿认为,当时的主要问题是走私和房地产,现在大部分是解决了。他称,过去40年,深圳的发展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科技发展和开放性的体制,但也有因财富积累过于“自满”的地方。

他说,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李灏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时候是一个关键时刻,之后深圳整个转型以科技为主,今天深圳的科技发展基础来自于他带动的科技转型。那以后至今,没有看到深圳结构性的大转变,没有质的变化,只是逐步发展、规模上的增长。

他指出深圳有个问题是,改革比较缓慢,有时停滞。

他说,“现在深圳最大的问题是处于一个新阶段的转型”,“深圳可以利用市场机会快速扩张,但是基础不稳固。现在出现的新的问题就是中美矛盾,美国会封锁技术。这就意味着深圳如果是依赖美国的技术和发展方式,在今后未必可以继续。”

应增设科研机构

深圳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新阶段的转型?

陈文鸿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深圳以前是靠人家的技术来发展,本身的技术开发能力不强,要改变这件事,一方面是深圳政府应该增设科研机构,通过与国内外的大学分校建立本地的科研基础。

“以国际的例子来讲,技术发展不是靠企业,是靠政府,国防科技发展的转移。

“另一方面,深圳国际化的程度是不够的,看重去美国和香港上市赚钱。今后的发展靠美国、英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去开拓其他跟外面合作的机会。

“我提议,以色列是可以重点合作的国家,跟中国、跟深圳合作,另外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所以深圳的国际化要转变。”

改革开放是立城之本

深圳特区进入40不惑之年,人们不只是在纪念一座城市的生日,是祝福,更是希冀。

北京政圈透露,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南下参加深圳庆祝大会。

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离京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

2018年10月,习近平再次来到深圳,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改革开放与创新,是深圳的立城之本。

深圳40周年纪念活动上,面对中美关系的大变局,习近平会对深圳、对中国发展的开放与创新作出什么新宣示,正引世人关注。

反应

 

文教

赖贞瑝赴北大深圳研院座谈 推进高质量文教交流合作

(吉隆坡13日讯)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赖贞瑝于本月6日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座谈交流,持续推进北大与马来西亚的高质量文教的交流合作,希望促进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助力马来西亚培养更多高科技创新人才。

初步成效,提供更多奖学金给大马学子到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学习。

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助理、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娇娇,教务处处长林宏海,信息工程学院、国际法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相关领导和教务招生工作人员也参加会议。

会上,陈娇娇介绍了深研院以“问题导向、南北联动、AI牵引、创新融合”为发展理念,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她指出,深研院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探索新型国际化办学模,已累计培养800余名优秀的留学生。

陈娇娇强调,深研院高度重视校友工作,积极推进与全球北大校友组织的交流合作,致力于构建北大人在深圳的家园。

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倩、国际法学院副院长陈柯如、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刘启旸及环境与能源学院外事办兼国际招生老师胡宜华依次介绍了各学院在学院发展、学生教育、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成果,并特别强调了面向国际学生的硕士项目。

赖贞瑝详细阐述了自2013年马来西亚北大校友会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涵盖了助力母校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马中友好交流等核心任务。

他指出,校友会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多元包容的领袖,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活动,以期为增进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更大贡献。

在自由交流环节,林宏海介绍了深研院国际招生和在校留学生的培养情况。赖贞瑝针对深研院的国际招生提出了宝贵建议,并表达了与深研院携手合作、整合资源以构建创新合作桥梁的意愿。

赖贞瑝一行参观了国际法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