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南洋文艺】《江湖丛谈》连阔如/ 《江湖中国》于阳

迷读志:黄国雄 

一般人对“江湖”的理解多来自武侠小说与电影的描述,或者在现实社会,第一手还是二手对“社团”,地下社会的传闻。

“江湖” 除了以上的含义,早期中国的行旅商人的生意圈与人际网络也会用这个词汇表示。

“江湖”一词所指涉的不同的场域,所能共享的深层意含,也许就是“流动”,处于稳固正规体制之外的关系。

两本谈论“江湖”的书

这两本谈论“江湖”的书,各自的切入点不同。

在《江湖丛谈》里,连阔如因为个人生活历练之故(江湖在此是指行走大江南北的卖艺如变戏法、说书之类,卖点小货品如刀创药,壮药之类的“行旅”行业,这里头不乏各类“拐骗”之道),把当时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这些江湖人的黑幕、规矩、变迁、组织……一一解说,连阔如的文笔具有当时北京韵味与书写风格,再加上真实的江湖场景,这本书有如那个时代的镜像。

而《江湖中国》一书, 于阳则是从历史追寻源流“江湖”——正式国家体制外的秘密社会的兴起演变,还有“江湖规则”,大概可以说成一种“意识形态”——处世之道是如何渗入,覆盖现代中国社会,对此现象他进行强力的批判。

在他笔下,狭义化的江湖是帮派之类的组织,而他这本书的重点是焦距在整个行使了江湖陋习的社会人群。(更广义的江湖含义)

这本书提出的说法挺有意思的,但是他所谓的历史源流,也因没有配上文献而显得说服力不足,然而本书却真的道出中国社会,允许我个人再加诸, 全世界的华人社会也包含在内的陋习。

这些陋习,也即是人情制度下建立关系网络,然后行使如寻租手段、贿赂……虽然造成很多的不公恶迹,却也让许多人存活。

这是在一个资源短缺,人口繁多和专制政体的环境,演化出来的文化对策,一个可悲的历史积淀,会不会已经成为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

反应

 

商余

【南洋文艺】《印加结绳符号》加里乌尔/黄国雄

迷读志:黄国雄 

首先要澄清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成功解读出整套的印加结绳,虽然结绳里关于数目的符号和它数学的操作法已经辨识成功,但是非数字性的符号还无法鉴定出其意义,所以说还没有人真的懂这套文字系统。

研究印加结绳的语言学家第一个要务,如果根据此书,其实是要辨明结绳究竟是一种记忆术工具或装置,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系统。

简单的说,记忆术是种协助记忆力的技艺,通过某种特定规则,还有工具/装置来紧记并且回忆起某些信息片段。

现在常见的记忆术装置就是“绕指缠绳”与“念珠”。

从文字的主要功能来看,即是把事件实体的记录下来,是和记忆术的企图有所重迭,之所以要辨别印加结绳是属于何者?是否能被解读出来?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两个主要的差异

记忆术装置与文字系统有两个主要的差异:

1.记忆术装置不是由“约定俗成”价值的符号所组成,这意味着能明白的人就只有该使用者与他已告知规则的人。

2.信息并不是记录在记忆术装置里而是已在使用者的脑海,装置只是作为种提示。

如果印加结绳是种记忆术装置,那么显而易见的,那些从印加文明遗迹发掘出来的结绳就不可能解读出来,因为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就禁止了结绳的使用,下令焚毁这些装置,印加结绳作为记录系统应在那时候开始消匿而不久后灭绝了。

早期研究印加结绳的人倾向于把它当作记忆术装置,尤其是殖民时代对残存印加文化作观察与记录的人。

不过在现代,即二十世纪初,就开始有学者把结绳当作类似于文字的系统来研究, 不过至今都没有对于其编码与解码信息方法特别实质的结论,有的话也是片断的提议,比如说有研究者指出结绳可能类似“数字标签”(如国际标准图书编号的概念)来指示身分、住所地名、头衔等信息,但这都是相有限,过于简约的信息代表。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新的理论,即是借用现代电脑的基础“语言”,二进制编码的概念来研究印加结绳,试图解析其物理与语言构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