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最后的赢家是爱/林煌达

挪威极右派国会议员泰布林吉加德近日以“在以色列与阿联酋的和平协议中扮演关键角色”为由,提名美国总统特朗普角逐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在国际间引起了一番争议。

对此,坊间乃至国际社会有不少人认为,向来以流氓作风著称的特朗普,除了擅长制造两极化的分歧之外,在使美国人真正团结、强大起来等重大议题上,可谓毫无建树。

事实上,这已是特朗普第二次受到挪威议员的“青睐”;在2018年的首次提名,特朗普同样获得泰布林加德及另一名挪威右翼国会议员的举荐,只是当时并没得奖。

有趣的是,二战头号战犯希特勒,也曾于1939年被某位瑞典国会议员提名诺贝尔和平奖;据悉,该提名是为了讽刺希特勒而提交,可却在不久后被提名人撤回了。

然而,这一闹剧也足以再度激起人们对“和平”一词的思考与关注。

和平非懦弱消极表现

尽管在人类社会中冲突事件从未间断,可几乎所有文化都一致认同,作为某种普世价值的“和平”,是大部分人理想的共同愿景,故也被视为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一环。

可惜的是,通过宣扬爱与包容,让人类成为和平推动者的做法,也难免令大众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误以为和平是一种对强权的妥协,且与绥靖主义、姑息主义或投降主义等挂上等号。

其实,和平是一种积极、勇敢的选择,而不是一种消极、懦弱的表现。

通过教育传播和平的理念,以及如何实践和平的方式,能让人们在解析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经济制度本质的同时,亦可了解冲突、暴力、社会公义与和平的意义。

而促成和平的目的,则是为了消除涉及个人、家庭、社区、族群、国家、国际体系等层级的结构性暴力,并在肯定生命价值与尊严的情景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构建一个更完善的社会,建立我们所期望的繁荣未来。

换言之,和平也是种多面貌、多层次及多场域的概念。除了国际体系、社区、族群、阶层及各国之间的和平之外,家庭和谐与个人心灵上的平和,如今也成了促进和平的关键因素。

今年的9·21国际和平日以“共塑和平”为题,寓意通过和平停止所有纷争与对立;无奈现今世界各地仍充斥着战争、恐怖袭击、地方冲突等暴力活动,距离达到真正的和平仍很遥远。

顺带一提,国际和平日由联合国于1981年设立,旨在终止各国之间的敌对、仇视与恶意攻击,并通过与和平相关的主题教育,以更具包容的心态聆听不同的声音。

疫情才是真正敌人

今年,我们比以往的任何一年,都更清楚地知道,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及日常作息的2019冠状病毒病,才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疫情面前,我们固然无法逃避迫切的对话与交流,各国领袖更应学会倾听及学习,并在抗疫期间传递友爱及善意,播撒希望、纪念和平。

眼下,中印边境局势紧张,交战的两国在疫情肆虐期间,理应先放下手上的武器,集中精力对抗这场空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须知道,目前印度是全球冠病感染人数最快的国家,单日新增确诊人数逼近10万,未来数周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确诊病例最高之国。

印度圣雄甘地曾说:所有的历史都告诉我们,最后的赢家是爱,而不是战争。和平不应只沦为一种理想的口号,它应是当今维系人类生存刻不容缓的需求。

因此,不论人种、肤色和信仰,每个生命个体皆应有一颗爱与关怀的心,并通过行动实践对家庭、社会、国家,甚或地球生态的义务与责任。

反应

 

言论

“躺平”未必是正义/林煌达

最近有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文在中国社交媒体疯传,文中的“躺平主义”引起了一众网民的极大共鸣,获得大批网民的认同,纷纷响应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所谓的“躺平”,就是新生代拒绝成为被反复压榨且无力抵抗的工作奴隶,更不愿成为被他人任意收割的“韭菜”。他们一心想要贯彻“不奋斗、不消费、不结婚、不生育”的生活方式,以向现实的无奈作出无声的抗议。

作为反抗系统性剥削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城市里新贫困阶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类风气在世界各地也早有耳闻,譬如日本的“低欲望一族”、韩国长期居于地下室的“寄生族”、英国的“尼特族”、美国的“嬉皮士”等。

对他们而言,即便自己怎样力争上游也看不见希望,最终得益的仍是幕后的寡头商家。此外,长时间在苛刻工作环境下被压得喘不过气的他们,也觉得本身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遂索性选择了放弃奋斗,不再勉强自己迎合这套不适合自己的社会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低欲望”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新国富论——胸无大志的时代》一书,并揭示了日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疲软的背后成因。

在日本这个崇尚劳动的国度里,日本人民长期被当作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最佳协作者”。这些日本青年,亲眼目睹上一代如何受巨额房贷压迫、怎样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辛酸,故不愿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背负房贷度日,甚至结婚生子。

乍看之下,选择努力与否,似乎仅是一道涉及个人自由的议题;然而年轻一辈是否积极进取,其实亦决定了某个国家与社会的兴衰起落。

价值观沦丧日益严重

按理来说,年轻人理应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的一群,他们亦是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希望与驱动力。不过,如今他们却抱着“不快乐生活,但也不拼命生存”的佛系思想过活,得过且过。

然而矛盾的是,这群年轻人在盲目崇拜“躺平主义”的同时,却不愿放弃对他们“精致穷”的追求。换言之,他们在生活中所向往的“热情”,更多的还是建立在对奢侈品、虚荣感的渴望之上。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人类社会的根本隐疾是价值的沦丧,而当今这种危险的情况,可谓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来得更为严重。

如此看来,这群身为消费行为中“逆行者”的新生代,实际上并没有丧失奋斗的意志,只是那种以汗水作为代价的生活方式,恰好不是他们想要的罢了。 

躺下更易任人鱼肉

无可否认,现实确实如镰刀般残酷无情,但它也不是一片绿意盎然、任你仰躺的美好田园。它的本质,更像是一块冷冰冰的砧板;所以,不假思索地躺下并不会让你逃过被人收割的命运,反而会让你更容易被人肆意践踏和鱼肉。

套用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的一句话:“别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先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也许怨气满满的我们准备“献身”躺下之前,是不是该先抚心自问,究竟自己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做了多少足以流芳百世的伟大贡献? 

因此,奋斗不一定是幸福,“躺平”自然也没法代表正义。要知道,一味消极地逃避,不过是某种对霸权无可奈何的表现方式,毕竟这种做法既不能改善现状,亦无法为这些对未来感到绝望的年轻人带来任何正面的意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