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月亮的故事

文|叶蕙

我家四姐妹当中有3人的名字含“月”,据说是祖母起的名。其中二人更直接挪用那个因偷吃不死药而飞上月宫成仙的女人的名字。因此我断定我阿嬷有月亮崇拜情结。

在华人的传统节日里,中秋节最有诗意。从古至今,歌颂月亮的诗词何其多,信手拈来就有诗仙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世人一代一代地来了又走了,唯有明月依然朗照大地,亘古不变。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

定下不成文家规

印象中老一辈定下了不成文家规,当天无论多忙都要回家吃饭,还要举行拜月仪式,向着月亮方位陈设香案,摆上月饼、柚子、菱角、红枣、糕点、果物等祭品,点燃红烛,边吃家宴边赏月,以祈阖家团圆平安幸福。

小时候我和祖父母住在吉隆坡蕉赖区的华人聚落里。祖母生了六男四女,家父排行第二,大伯父成家后也在附近盖房,加上好几名近亲也住附近,方圆5英里内俨然成了叶家村。因父亲工作关系,60年代初我们这一房举家迁居芙蓉,学校假期才回祖家探望,对传统习俗的儿时记忆也就慢慢淡忘了。

80年代吉隆坡开始高度发展,住了几十年的祖屋地皮被政府征用,改建高层的人民组屋。那时我人在国外,听闻叶家村家家户户都分到一个单位,开始过有水电供应的城市化生活。居住空间缩小,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也有了从简的趋势,形同日历上的一种意符。

1974年我负笈台湾,因某个契机信了主,一年到头和一班虔诚的基督徒在一起,他们从来不过节,我也没机会体验台湾人是怎么过中秋的。80年代后半我们带着一岁多的女儿旅居香港,也不怎么过节,记忆中只上过太平山顶赏月,去过维园看灯饰,买过“荣华饼家”的莲蓉月饼来应景而已。

无法养成过节习惯

旅居他乡多年,无论去到哪个地方,总觉得自己是寄居的客旅,不是永远的家,少了归属感,也就无法养成过节的习惯。

熟识韩国文化的朋友说韩国人把中秋节称作“秋夕”,现在还有中秋吃松饼,秉持祭祀仪式的传统习俗。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有赏月的风俗,然在维新以后就几乎不过中秋了,只有一小部分的地方保留赏月的习惯,吃一种称作月见团子的糯米糰。日人将农历八月十五这天称为“中秋の名月”,亦称“十五夜”或“満月”。

也许你也知道日本文豪夏目漱石和月亮的都市传说(因为出处不明)。据说夏目漱石在担任英文教师期间,他问学生I love you怎么翻译。学生说“我爱你”(われ君を愛す),夏目漱石说不对,应该含蓄一点,回答“今晚的月色真美”(今夜は月が綺麗ですね)。

所以,如果你有机会跟日本人一起赏月的时候,千万不可随意说“月色真美”,否则他/她会以为你在向他示爱呢!   

反应

 

优生活

阅读童话 唤回童心

/儿童文学系列/ 儿童翻译文学发展史. 下

报道|游燕燕   摄影|主办单位提供/网络图 

每个孩子都是听故事长大的,特别是童话故事,一则简单的故事就能够教孩子认识是非善恶,并且扩大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空间。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美人鱼》、《灰姑娘》、《丑小鸭》、《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童话故事,而关于童话故事的发展史,你又了解多少?这就要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说起……

童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就有童话。在18世纪后期,德国浪漫派童话创作的出现,掀开了童话文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中,浪漫派作家们将童话精神与小说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发表了许多具有艺术成就且风格各异的童话小说,形成了大规模的文学童话创作运动。 

意大利诗人、短篇小说家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Giambattista Basile)于1636年发表的《五日谈》被视为欧洲第一部由童话构成的故事集。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英国童话小说异军突起,开创了世界文学童话史上的黄金时代。欧洲及东方经典童话的翻译引进对英国童话小说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催化和推动作用。这时期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玫瑰与戒指》、《水孩子》、《爱丽丝梦游仙境》、《王尔德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 

话说回来,什么是儿童文学?童话故事也算是儿童文学吗?儿童文学泛指切合儿童特点,适合儿童阅读,以儿童为本位,有文学性与知识性及审美价值的作品。儿童文学包括童话、绘本、寓言、诗歌、童谣、儿童剧、民间故事、儿童小说等。 

大马翻译家叶蕙表示,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滋养着读者的眼睛和心灵,在他们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童话地图。在这些书中,读者可以找到童年时代的梦想,重新体会阅读带来的喜悦,在现实生活中唤回童心。 

“童话是一面镜子,反映人生、历史和社会。童话带给孩子幻想,最能满足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引导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创造一个真实又梦幻的理想世界。童话故事总是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场,使读者在充满距离感的叙述基调里找到一种神秘的认同感。”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题材之一,通常带有神话或魔法色彩,跨越魔幻世界单一的时空格局,将幻想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透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编写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讲述,目的是为了增进儿童人格的发展。 

民间童话与艺术童话

德文“Marchen”(英文为“Fairy Tales”)讲述关于仙女、魔法和奇异事件的神奇故事,从而界定了童话的两种形态:民间童话和艺术童话(现代童话/文学童话)。 

民间童话与艺术童话的区别在于,前者包括神话、魔法故事、传奇故事,散见中外古典小说如《西游记》、《山海经》、《聊斋志异》、《镜花缘》、《格林童话》、《小红帽》、《灰姑娘》等经整理而成的口传民间故事;后者则是由作家本身创作的童话,如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神奇的富贵岛》、日本小川未明《红船》童话集、岩谷小波《桃太郎》童话集等等。叶蕙说,童话在表述上具有幻想和童真认知的特点。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易遭误解,常被看作是关于仙女、魔法等内容的儿童故事,或被理解为民间童话。

人们之所以将民间故事或民间童话与文学童话等同起来,主要在于忽略了民间故事(民间童话)与文学童话(艺术童话)的区别,忽略其起源、演进及转变过程,从而混淆了它们各自的历史和文学范畴。 

推动本土儿童文学创作

有没有发现,我们所熟知的童话多数是外国作品?像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等等都是西方童话故事;再加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流行文化之一是迪士尼出版的英语教材和动画电影,当中涵盖了原创作品以及改编自经典童话的作品,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小飞象》、《美女与野兽》、《狮子王》、《阿拉丁》、《冰雪奇缘》等。迪士尼动画就是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根据研究,迪士尼有关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课题可加强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发展,能让孩子了解并接受种族、宗教和其他文化差异。

早期,汉字圈流行的童话读物几乎都是译作。根据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考证,“童话”一词是由日本引进的。中国到了民国时期才出现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稻草人》(1922年,叶圣陶著)。

提到中国儿童文学,叶蕙指出中国古代也有童话,但与神话、传说等混杂在一起,未成完整的体系。古典文学中含有不少童话因素,也有不少针对儿童教育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但都称不上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儿童文学。

“晚清是儿童文学翻译的萌芽期,开始引进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五四是中国翻译史上西学翻译的高峰期,儿童文学在新文学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儿童教育上,冰心、叶圣陶、茅盾、郑振铎等都是杰出的儿童文学研究者。” 

谈及马华儿童文学,最早的儿童文学期刊是1924年创刊的《儿童世界》,专刊寓言、童话、歌谣。此外,一些中文报章的副刊也设有与儿童文学有关的篇幅。

成立南马文艺研究会 

“1960年代开始本土化意识提高,出版商除了翻印中国儿童文学读物,也进行编印东南亚民间故事和本地寓言,以译作居多。1969年成立的‘南马文艺研究会’积极推动本土儿童文学创作。成员有马汉、梁志庆、梦平(马崙)、高秀、爱薇、艾斯、碧澄等等。” 

“目前,大马的儿童文学体系建设尚未完善,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及研究的人也是少数。有关马华儿童文学发展的史料文献极为有限,评论文章零丁,缺少系统性分析。不过,近年的儿童文学发展标志着马华童话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翻译标准:信、达、雅

叶蕙曾翻译日本童话和文学小说,包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及《寻羊的冒险》等名著。

说到翻译这回事,并不是语言的转换那么简单。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与文学接受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而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文化以及语言的结构进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把不同的文化意识翻译出来。

“在翻译技巧上,常见的有加译、减译、合译、变译、倒译、分译等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因某些词汇在中文没有对等词,需采用加注或释义来弥补词义上的空缺。很多时候无法直接表达,必须随机应变,灵活使用加译、减译、变译甚至省略不译的翻译技巧,才能恰当地表达原文词义。” 

常见的翻译技巧: 

●加译/增译:补充原文没有的语言,没增加信息量,加字不加义。 

●减译/省译: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 

●合译:将不同的句子成分组合在一起,使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法。 

●变译:词性转换,改变原文的某些品词或语句成分,包括将动词变名词,副词变动词。 

●倒译:颠倒原文顺序,可分为部分倒译和完全倒译。如将被动句倒译成主动句,状语成主语。 

●分译:改变原文结构,把原文的某个成分从原来结构分离出来,译成一个独立成分、从句或并列分句。 

另外,她也提到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下的文学翻译。归化翻译是以译入语(译文所用的语言)文化为中心,由于两种语言及其文化内涵所存在的差异,致使原文无法直译,只能从意义出发,把忠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将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异国文化转换为本土化的表达方式。 

而异化翻译是以源语(原文所用的语言)文化为中心,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异国情调,使读者了解源语及其文化特点,使译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更为接近原文。 

“最基本的翻译标准是信(准确/忠实)、达(文字通顺/达意)、雅(修辞优美)。在翻译过程中,难以将翻译方法分类。有水准的译者,通常会灵活运用各种译法,以期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使作品的真实内涵得到体现。” 

最后,她补充:“儿童翻译文学必须做到语言风格的可读性,通过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灵活使用修辞手法译出童趣,将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推介给儿童读者。我们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童年看什么,但可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他们的读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