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温国强:疫情无阻青年置产 虚拟看房首选PropTech

(吉隆坡29日讯)虚拟看房接受度高,房地产科技(PropTech)成为国内22至29岁年轻寻房族的首选工具。

房产教育与投资公司SkyBridge International创办人兼总执行长温国强指出,冠状病毒病疫情并未削弱国人购买房产的意愿,尽管实施行动管控令,但是22岁至29岁的年轻人依然对置业有浓烈兴趣,而虚拟看房技术更是他们购房的首选工具。

他在文告中说,根据Property Guru最新调查数据,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76%寻房者是通过房地产网站、64%通过社交媒体平台、42%通过在线文章和部落客,这些管道成为寻房者喜爱的信息来源,这些指数甚至也超越了通过经纪和朋友和家人获取资讯,其中通过房产经纪的寻房者有40%,透过朋友和家人的有29%。

“过去,我国采用房地产科技的速度较慢,例如建筑信息模式(BIM)在2016年本地企业中的采用率仅17%。”

提及疫情期间,国内的远程在线作业方式,他说,数字化和房地产科技为房地产研究、现场看房、融资、信用评估等提供便利,购屋者也可透过视讯方式及虚拟平台,与发展商保持联系。

他说,无可否认,房产的买卖总会涉及人情的交流,但是随着房地产业追赶数字化作业,相信房地产科技将不断扩大范围,以全新的方式简化和促进房地产交易。 

他举例,FastKey的集成销售平台也正在简化房地产交易,减少纸张和物流成本,并为不同机构提供数据及见解,消除诸如重复预订之类问题。

购房不可缺人情交流

温国强透露,人情交流仍是购房的重要基础,房地产科技可用于看房和房地产研究,但许多寻房者仍希望实地参观房屋单位,评估房屋的质量如建造进度、建材质量、建筑地点及周围地段的优势等。

“业内专家认为,房屋项目的视觉表现手法,最多只能提供买家80%的购买体验。”

他说,即便集成销售平台和虚拟看房具有优势,但也无法复制专业的房地产经纪,或是需要面对面的与客户会谈,但是,往往一个的交易能够成交,也取决于能够回答潜在买家的问题,以及能够解读和回应买家的肢体语言。

此外,他强调,银行评估房贷申请者评估难被取代,大部分房贷申请需银行总行呈报,成败皆由房贷经理决定。

“数字化房产科技在购房过程中起到互补作用,提高效率和缩短每个阶段的操作时间,弥合现有房市产业链的痛点,不是完全取代房地产的人情交流。”

反应

 

职场

科技助力 简易“房”事

报道·郑美励   摄影·姚春显、受访者提供

买房可不像买菜随便抓一把!一间房屋的价格动轧六位数至八位数,在没有看到实物之前,有谁愿意掏腰包?

你会这么想是人之常情,所以行动管控令期间,房地产发展商只能坐等寒冬过去?并不。

如今在科技的助力下,房地产交易得以突破行动限制的封锁令,继续进行。

疫情的爆发和行管令的落实,让房地产界深刻感受到科技的重要性。

相比起数字化程度较低甚至依然传统的发展商在疫情期间几乎是动弹不得,早己运用科技(或在这期间内火速采用科技)的房地产发展商至少还可以借助科技的运用,继续推进发展项目的程序,包括寻找新买家、远距离参观示范单位、游说买家预先订购。

省时简易效率提升

例如,6月初即便仍在行管令期间内,IJM置地就举办了一场号称全马第一场直播抽签选单位的活动,不仅突破了保持社交距离所带来的行动限制之外,而且整个过程只花了不到两小时,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可得花上好几天的时间。

在幕后为上述活动提供支持的正是一站式房地产交易平台MHub。这个由大马人创办的房地产科技(Proptech)新创企业/平台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予房地产相关各造如房地产发展商、买家、仲介、律师、银行使用,让买卖房地产的交易更透明化、简单和提升效率。

数字化转型是必须

MHub联合创办人郭威雄直言,疫情带来新常态,房地产发展商在思想上必须改变才能适应全新环境。他把房地产发展商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因为疫情而清楚知道自己必须数字化转型;第二类缺乏了解不知从何下手;第三类明确知道数字化的重要性但对于是否应花钱投资感到犹豫不决。

他希望犹豫不决者能尽快下定决心进行数字化转型,因为数字化可以减少对人员的依赖、提升效率和节省成本,届时即使行管令2.0出现,也不致于受创太深。更何况,随着科技新世代陆续进入职场,未来购屋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这群人自小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陪伴下成长,如果发展商不数字化转型,势必难以应付这类买家的需求。

在行管令期间,他们增加了20多个客户,至今已有逾70个房地产发展商使用MHub的解决方案,在行管令首2周为发展商处理了222个销售个案。他表示房地产发展商是否有积极的去推销是关键,再加上应用科技,令发展商至少不会因为行管令而完全没有业务,“如果完全没有业务是因为没有数字化。”

善用科技转型契机

他指出,房地产领域数十年不变,也尚未真正感受到科技崛起所带来的冲击,但如今出现转型的契机,大型发展商开始意识到有必要改变以便继续生存(中小型尚未意识到),他预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房地产科技的前景大好,将会涌现更多App帮助房地产领域的相关各造。

“不只是买卖、住客、出租,而且房地产科技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停车甚至是物联网都算在房地产科技领域,所以前景大好。”

房地产科技5助攻

郭威雄透露,房地产交易的事前事后有许多复杂琐碎的过程,包括寻找潜在客户到屋主拿了锁匙后的“房”事问题、访客上门等,今时今日,有许多程序都可以透过科技的应用来提升效率、简化过程,让涉及买卖过程的多造受惠,基本上只要一机(智能手机/电脑)在手即可。

以MHub为例,至今已开发多个App(或使用网页登录)解决相关各造的痛点。例如:

●针对发展商、房地产仲介提供的各项数字化服务,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产业资讯的发布、虚拟实境参观示范单位、寻找潜在客户(并掌握客户从哪个平台过来)、自动分配客户予销售人员、获取买家的信贷评级报告、了解银行和律师楼在处理客户申请贷款、签署买卖合约的进展、针对不同发展项目配置不同优惠配套、获取实时销售图表、用App就可以向银行申请建筑工程进度的拨款……等。

●针对买家:用一个App让买家掌握各种详情,包括查看发展项目、订购单位、查询自己的信贷等级(包括国内几个信贷评级机构如信贷情报服务私人公司(CTOS)及中央信贷资讯系统(CCRIS)、用App申请贷款并掌握申请进度……以前这些资讯/进度都要依靠房地产仲介、律师、发展商来处理和告知,如今有很大部份用App就可获得。

例如,买家在App内就可查询自己的信贷评级,从而决定自己是否有能力购买某个定价的房产,“如果一个买家只能借到60万令吉的贷款,发展商就不向他们推荐100万令吉的房地产。”

比较利息减化程序

了解信贷评级后,买家也可以从App中选择多家银行比较贷款利息,“这个银行给我3.5%,另外一个给我3.25%,这样我就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可以拿到什么样的配套,无需联络银行职员代查。”当然,提交文件仍需与银行职员会面,但此App减化了一些程序,也让买家在提出贷款申请时已对成功机率心中有数。

●针对律师:从发展商/房地产经纪处获得买家的数字资料,安排时间签买卖合同/房贷,由于合同内容(都一样)可自动填充生成,减少了双重输入资料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更快的获取报告。此外,律师只需扫二维码便可了解案件的进展。反过来说,发展商也可以用来追踪了解每宗交易的进度。

值得一提的是,签署买卖合依然需要面对面进行,但郭威雄表示这并非科技无法提供线上签署,而是受限于法律的规定。但买家、律师都可以透过App事先翻阅下载,甚至事前与律师进行视讯会议了解情况再安排时间签合约。

●针对银行贷款:供银行职员接收和管理房贷申请,提供实时更新申请贷款进度,发展商亦可从中掌握到各银行贷款人员的表现,以便日后把贷款申请交给表现佳的银行贷款职员。

●针对公寓屋主/住户与管理层:提供快速沟通,轻松解决各种琐碎却重要的“房”事如房屋缺陷管理、租借场地、缴付管理费用、访客管理、电子公告等。

 

贷款不顺成了创业动力

MHub是由郭威雄与3名友人在约6年前成立。他直言自己向来都有创业梦,而买房申请贷款时不顺遂让他联想到普罗大众可能也面临相同的困境。

“整个买房子的程序我觉得很复杂,如果不熟悉的人就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我们就想到用科技来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他没有写程式的背景但这并不是妨碍他要用房地产科技创业的借口,找来认识多年的友人人合作,一趟创业的征途就此展开。

初期他们先切入房贷申请领域,协助房地产发展商简化过程并与相关单位互相连接以方便交换资讯,随后功能不断增加和完整,把买卖房屋的过程如了解房地产的资讯、虚拟实境参观、选择单位、付订金……等都数字化,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房地产生态系统,未来的18至24个月将进一步提升系统并进军二手房产市场,未来也许划进入越、泰、新和印尼。

启动融资为未来铺路

成立至今,MHub已进行过3次融资活动,包括获得房地产背景天使投资者的注资、来自房地产背景的联合创办人以及透过群众募资平台PitchIn募得300万令吉,如今正计划启动第四轮融资以便为未来成长铺路。

对于有创业念头者如何获取资金,他直言不同阶段有不同方式,有创业念头者可查询政府机关的拨款、奖掖,或寻找个人投资者,亦可考虑风险创投(VC)、群众募资平台。

他坦言MHub也曾考虑过向风险创投募资,但大马风险创投公司本来不多,其次大多数风险创投公司偏爱投资面向消费人的产品,房地产科技相对较新颖,比较少有风险创投专注,但他深信接下来几年会更好。

“之前是金融科技很受欢迎,很多资金都流向金融科技,现在开始看到在新、港等地开始有风险创投开始专注在房地产科技。”

拿捏错误影响权益

他指出,找投资者并不只是要找资金,更重要的是对方的人脉与经验。想要找到天使投资者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但必须要有运气且勤奋的寻找和认识人。值得注意的是,应拿捏好尺度,勿因为太渴望获得资金而对一些不理想的条件做出让步,以免影响未来的规划和利益。

“如果一下子让出太多,下一轮你还要融资时,投资者可能会觉得你的发展空间不大了……这些要去多了解,与新创企业社区多了解参与,因为越早做规划越好,到底要出售多少股份?通常,第一轮融资不会出售超过30%股份,超过30%股份时,当你融资到第三、第四轮时,你已经沦为公司的小股东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