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何必硬生生地去规范/方城

最近,应该是病毒肆虐之故,造成人们疑虑神经发达。网络上总有许多事件可以引发争论,比如最近460令吉的汉堡,一时也闹得沸沸扬扬,各行各业也趁热为自己的产品促销,图攒一些人气!同时间,网络上也出现了一张不知哪个补习中心贴出的规范中文表,说要作文拿高分,必须用规范词之类的。

我大略看了那些所为规范词,除了一些真的必须规范的方言词(如“割车”应该是“超车”)外,其他的就算不用列出的规范词(比如用马铃薯,不用土豆),写作文时都不会扣分。

毕竟像巴刹、沙爹等词汇,一看就知道是大马华语的独有特色,是文化融合的结晶,真的没有必要硬生生地去规范为“菜市”“肉串”的。

这就让我想起最近推出新书的本地网红作家杜韩念的书——《女儿呀》内的一篇文章“做对的事也会惹人厌”。

我个人是十分赞成作者的看法的,因为不管你做什么,网络上、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人反对,有人赞成。这是常态。

就像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总会有人欢喜有人愁一样。

编撰规范词的编辑,也许只是想为语文规范尽绵力,所以参考中国使用的规范词,整理图表;另一边厢又有人认为这是奴性思维的人才会做的事。

因为只有大家一样了,才好管理,所以他们认为必须捍卫本土色彩,以免沦落至“无国籍人类”,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择其中”最好

两派人其实都在做对的事,却也引起了另一些人的不满。赞成的人说,凡事都要有依归,跟中国的词汇没有错;反对的网友则认为,本地中文不应该规范,才能保留特色。

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对错只是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已。

我觉得保持中庸,“择其中”就是最好的方式。

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让各族群可以沟通,就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人抨击他的做法不仁道。

所以,不管你做什么事,总是会有人不满意,总会有人抨击。

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每一个人都有她的支持者,完全被孤立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认为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你做的那件事,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还能造福人群,那就够了!

别人要说些什么,就让他去吧,毕竟我们是管不了别人的嘴的。

很多时候,所谓“专家”——就如专门骗人家,他们说的话也不是永远对的。

对或不对,也不必太在意,凡事适可而止,就好。

反应

 

言论

罚款的可行性/方城

最近,教育界纷纷扰扰,学生教师问题连连,让人不禁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大部分源自惩罚不得当所致。

近年来,为了匡正学生,甚至是老师的不当行为,校方经常会采取罚款的方式。我不晓得这样做的成效会有多好,单在学生的抱怨声中,就听到他们说:这真的是吃人的学校,什么都要钱!我也不知道捐了多少钱买这款昂贵的发夹和袜子了!

无羞愧心难以纠正

由此可见,学生对犯错罚款这一事,并无羞愧心。没有羞愧心,偏差行为就无法获得改善。这样一味的罚款,只会让家庭富裕的学生“意气风发”,更加忽略法纪;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更加忧心,担心自己成为班级的霸凌对象,郁郁寡欢。

同样的,对已成年的教师实施罚款,其实也无法让教师改善行为,反而会心生怨怼!人心不在,还起嗔恨心,工作就会敷衍塞责,这是管理人的大忌。

犯错罚款适得其反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和新晋教师基本上生活环境都有异于从前,他们没有太多忧患意识,对于花钱更是舍得。这样的世代,基本上不会对罚款有什么执念,所以用罚款来纠正行为,恰恰就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更加势利,认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大家喜欢把这责任怪罪于家长,然而,我们也别忘了,家长的观念也是学校“培育”出来进而变得根深蒂固。

据悉,在新加坡,现在违规泊车或乱丢垃圾的惩罚也从原本的罚款转换成社会服务了。在各区执行惩罚之际,各传播媒体还得全程跟随,为被罚者全程录影。这样做,其目的不外乎唤醒受罚者的羞愧心,让他们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始于理解与关心。人心肉做,我始终相信爱与关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也许训导处教师认为“棒下出孝子”,毕竟训导处不是讲爱的地方,它不同于辅导处,然而在纠正偏差行为方面,我们应该依个案而个别处理,一律用同样的在惩罚,反而会起反效果,造成有些学生变本加厉、有些则因恐惧而选择轻生。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

毕竟,羞愧之心,才是让人改变的重要条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