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独家】囤物如堆积烦恼 断舍离赋物品新生命

独家报道:杨淑仪

(怡保21日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国人开始崇尚“无烦恼一身轻”的生活模式,最近全马掀起“断舍离”风潮,民间创设的社交媒体平台供民众分享“断舍离”资讯,包括送出本身要舍弃的家居物品,让有需要的人从中“挖宝”,赋予物品第二次生命。

“断舍离”的概念在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的笔下诞生,“断”意味着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意指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则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群组吸引逾2万成员

今年起,我国社交媒体冒起数个有关推广“断舍离”概念的群组,其中一个于今年2月成立的“断.舍.离(马来西亚)”面簿群组,在短短8个月内就吸引逾2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员加入,一起分享撇步与成果,反应热烈。

该群组创办人谢伟伦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指出,当初是因为阅读了山下英子撰写的《断舍离》一书后,发现许多日本人已将“断舍离”概念在生活中融汇贯通,而我国人民对有关概念缺乏认识,所以就开设群组加以推广,不料竟有越来越多人加入。

“不少人在各种大减价或买一送一等优惠的诱惑下,买了许多不适合自己甚至没用到的物品,以致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物品,不但占据生活空间,而且要花时间与精力去整理。”

他认为,其实在家中囤物等于堆积烦恼,也反映心里所承受的负担及放不下的烦恼,通过实行“断舍离”,把生活中多余的物品转送他人或丢弃,可减少心理负担及变得更快乐之余,生活环境也更干净。

谢伟伦:有需要才拿

他举例,有人买了一双鞋子,后来发现鞋子的尺寸不合脚,可经由转送他人而达致“断舍离”,不至于丢弃或造成浪费;不过有关物品若真的没人要,就只好丢弃。

在谈及网民在群组转送物品的活动,或会引起一些人“为了拿而拿”,反而堆积更多本身没用到的物品,谢伟伦鼓励人们不要盲目拿取别人舍弃的东西,应在有需要才拿。

他也鼓励人们勿因价格便宜或有优惠而乱买一通,反之应买适合自己及有用到的物品,并希望国人能在实行“断舍离”的过程中,真正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印刷店经理许碧丝:杂物变少空间变大

不久前才加入“断舍离”的社交媒体平台,至今已送出两箱物品,如香包、耳机、自拍架、书籍与头发造型品等,基本上很快就能帮物品找到新主人,让物品拥有第二次生命。

通过这个平台分享“断舍离”的资讯和心得,比如数天前刚分享过“内衣断舍离”课题,引起成员热烈回应,也能让大家互相讨论“断舍离”任何东西的实践性。

大约5、6年前因阅读近藤麻理惠的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意识到原来自己整理不好房间,是因为拥有太多让自己不心动的物品,而这本书提倡的是先完成“丢掉”这个动作,再来整理收纳,概念与“断舍离”息息相关。

实行“断舍离”后最大的变化是物品变少了,觉得生活空间变大,打扫变得更容易及快速。

提高生活质量

当不必再为整理物品而花费太多时间与能量后,我有更多时间和能量来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比如阅读。

国人应该响应“断舍离”,因为在物资丰富却又充满压力的年代,反而应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让身心灵得到满足。

教师何美凌:提倡环保减少浪费

“断舍离”是健康概念,可提倡环保,因为可将自己不需要的物品送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减少浪费资源。

“断舍离”群组曾有怡保及其他州属的网民送出洗发水、香水及衣服,而我当时正好需要这些物品,因此通过面交或邮寄方式领取物品,邮费则由我自行承担。

整理物品转送朋友

一旦有时间,就会整理出家中不需要的物品并转送给朋友,若朋友不需要,则发布在有关群组,以送给其他人。

看见网友实践“断舍离”后分享干净生活空间的照片,令我心生向往。

专栏作者及文字工作者林艾萱:极简人生不浪费

自2017年起通过优管视频认识“断舍离”生活方式后,开始整顿家里的杂物。

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好生活是不需要以物质堆彻幸福感,反之拥有的东西越少,会让人及生活环境更为干净及清新,也会改变家庭的磁场。

生活不需要太昂贵

在未开始实践“断舍离”前是购物狂,也是美妆品及包包爱好者,通过购物来疗愈工作压力,但后来了解这种极简人生能让人学会不浪费,减少生活过度的“多”,还有好生活不需要太昂贵。

每月会设定财务规划,一家四口在挣钱不易的年代实行极简的消费模式,可在生活中获得更多,以素质取代数量,追求高性价比、注重功能性及耐用性。

目前我主要是通过“断舍离”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本身在“断舍离”所领悟到的人生观,并积极鼓励大家能朝向极简人生。

若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响应断舍离,不崇尚物质,反之更加环保及惜物,这将保障下一代的生活环境。

反应

 

商余

囤积岁月/文戈

这几年来,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书系大卖。此书于2009年出版,主要教人如何整理家用品,腾出生活与心灵上的空间。“断”是教导人们不买也不收藏没用到的东西;“舍”是把家里没用的东西丢弃;“离”是劝人们远离对物质的欲望。这种“少即美”的极简观念很有吸引力,一时让人趋之若鹜。

人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会对身边囤积起来的物件感到厌倦。

拿我自己来说,看到家里的杂物积多了,就有不可名状的焦虑,深怕来不及丢弃将来给人添麻烦。

疫下3年居家日子漫长,开始无止境地整理杂物,丢弃了曾经无法割舍而今不屑一顾的东西。

然而,极简主义阻挡不了消费主义情境下人们对物质的追逐,加法的生活常常战胜减法。购物癖和囤积症都与此相关。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囤积是因为失去某些东西,以囤积的行为来填补内心空洞。但有囤积癖的人也并非都患了心理病,有时是因为思念的人不在身边,看到与此人相关的物品,就心安的移情作用。

令妈妈弟弟都焦虑

话说,难得回家的二妹请长假在娘家小住,当了一个多月卫生部长。

她细细揩抹妈妈房间所有的台面和墙角旮旯,整理杂物是重头戏。她把妈妈一百零一个箱子里的物件倒出来,分门别类重新装箱,用红色马克笔标识:小块布碎、单色布碎、环保袋、药书、佛经、书信、书法和女红等,还有无法归类的“杂类”。

二妹一开工,小弟就开声了:你不要乱丢妈妈的东西!她说,只是整理没有丢,都让妈妈过目后才移动的。妈妈全程盯着,看的人比动手的人焦灼。

后来,二妹一回国,妈妈就把每一个箱子打开来看一遍。她有她自己的系统,乱就是她的系统。一个箱子里什么类都有,分门别类她就找不到东西了。

囤积是妈妈的娱乐。举个例子,她喜欢收集盒子,任何盒子她都无法丢弃。不管是纸盒、铁盒、塑料盒或木制礼品盒,都珍藏起来。

尽管家人常买收纳抽屉让她用,她依旧喜欢把东西收入盒子里,常常收到忘了哪个盒子里头装了什么。

她还收着内外孙小时候手工编制给她的小玩意,听好,她的内外孙都30多岁了!她囤积的是岁月流沙,砂砾中闪耀着珍贵的珠子。

收集与囤积是两码事

基于情感因素,很多人都无法丢弃自己的收藏品。这些物品对别人来说,除了占地方,毫无保存价值。但“保存价值”是什么?是谁的价值?别人看起来无用的物件对当事人来说可能是无价之宝。

上一代的人经历过艰辛的岁月,体会过物质匮乏的生活,很多器具虽然不再用,却总觉丢了可惜。物资丰富的下一代人与上一代心态不同,不明白老人家为什么不愿意丢弃无用的东西。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常与童年的生活有关。

我成长的年代家境拮据,本能地节制物资欲望。后来有购买力可以挥霍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小时候对某些东西渴望而终于得到的幸福感。估计得不到总是最好的。

成长的岁月最容易对伴随自己长大的物件产生感情。我侄儿还收着他们少年时期阅读过的漫画和亲手装配的乐高钢铁人呢!我自己也还保存着很多各国明信片和音乐卡带,总有一日也得丢。当然,收集与囤积是两码事,从收集变成囤积的过程很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

人生在世一场,一路走来不过也就是年岁的囤积,末了不管是精华或糟粕,都将被抛弃。“断舍离”其实不仅是整理或摒弃物质的方法,也是一种出世的美学。括而言之,箍制个性自由的规定和价值观都是可以丢弃的。

把自己从负面的情绪解放出来,摒弃心中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的境地,那才是“断舍离”的精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