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赵磊 :大马直播乱世

 1.KOL:
 

Key Opinion Leader定义:拥有大量、精准的产品信息,且被受众群体所接受和信任;同时对购买行为有较大甚至是绝对大影响力的人,或是产品。

产品信息:所谓的产品信息在中国通常我们称之为SKU,也就是说KOL的前提是你能提供大量单品集成,而这个集成往往是商城或线下店。

若仅有产品信息但产品不全,既不能给用户足够的选择以满足体验,也不能在同类中起到任何亮点甚至是局限用户的消费心理,这种KOL我界定为:销售员;就是说你在用户从接收产品信息到消费完成的流程中,只起到了一张说明书的作用,甚至有些KOL连说明书都比不上,只是在周而复始的用着拙劣的演技和夸张的机械语言,让只有一小撮的用户冲动购买,我把这种KOL称为:骗子!

影响力、甚至是绝对影响:这一点我们回到同类产品上,中国直播发展迅速,前提是过去30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绝对地位,有充足的SKU才出现了对比,有对比才会有影响用户消费行为的人。

产品分类: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品。作为眼球时代和信息时代下的互联网产业,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为物品,也包括人,包括内容充值和知识付费等多种形式。

以往GDP以等价交换的数量和规模来衡量,但现在却往往是不对等、或者是暂时无法衡量是否是等价交换的消费形式,比如:你在看李子柒的视频这个过程中,你明明消费了她的内容,却无法来衡量你的消费到底如何来定价,事实上MCN机构却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2.MCN:

MCN(Multi-Channel Network):实质就是多频网络,将不同类型和内容的PGC(专业生产内容)混合在一起,通过团队包装,或是资本加持来保证内容的持续输出来实现商业变现。

多频网络:其实就是多频道媒体,比如抖音+百度+小红书三个平台互通,构成内容一次性制作,却能三平台互通展现。说的再直白一点,MCN必须要有自己的系统,以及该系统已打通与其他多平台的API,以形成内容A在B平台发布、在C平台可搜索,同时又能在D平台播放,甚至是在E、F、G......等其他平台全部都能点赞、评论、打赏和下载等多个功能。

UGC+PGC:有系统所以有用户,进而产生内容创造价值的一套体系。不管是用户生成价值,还是专业生成价值,前提都是系统加用户的方式,否则你做的MCN只能叫内容搬运工。

商业变现:商业的最终目的是订单,团队包装的叫PGC,资本协助的你可以随便叫,最终目的就是订单。商城也好线下也好,你做MCN其实就是为了打造品牌,在品牌的影响下刺激用户消费。合格的MCN还要考虑用户心理距离和购买屏障等因素,这个我们交给系统去完成。

3.所谓网红:

所谓网红,就是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事或者某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也或是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它的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关注和输出。

关注:网民对于网红的关注无非是眼球定位,上一代网红往往是不经意间就火了,他们并非主动红而是被动红。而这里我们说的网红,通常是指你的受众群体想看什么于是你去做什么,这个我们称之为KOL,真正用自己创造的内容去影响或者感染你的用户。

至于输出,我强调一下是持续输出;用户的消费行为会随着购买欲望的下降被无限弱化,甚至消失;所以持续性甚至是连续性,才是网红创造内容的关键,当然也可以没有规律很随性,但前提是你的内容足够优秀。

4.大马乱世:

用户向左:我称之为左倾盲目主义,所有的人都知道TICTOK,也有太多人玩IG,却好像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有一次完美的用户体验,跟风潮反方向形成短暂的“优昙花现象。

网红向右:表面上谁都知道直播经济,却又像是谁都不懂。其实MCN也好带货直播也罢,这些产业的门槛本来很高,要么依赖高质量内容,要么就是资本助推形成超级IP。但在大马外来人很容易有种错觉:面簿马来站现在就是一个广告站,一夜之间仿佛全部大马人甚至连做“金钱游戏”的,都跑去搞直播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左倾盲目主义,当然这也和近几年马来西亚年轻人和整体经济都很“浮萍化”有关,什么火就搞什么,结果搞的一塌糊涂。

直播亦卖货、卖货还直播:我想指出的是网红的初心应该是造IP,而不是卖货。

订单能够形成决定权在用户手里,而不是在网红或者MCN手里,马来西亚就3千万的规模,又要直播又要卖货?还是先做超级IP再说吧!

 

反应

 

名人专栏

信息系统建设6步骤/赵磊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需求管理/(下篇)

众所周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设是企业基础的需求,正常情况下信息系统建设有6个步骤:

1. 业务部门提出数字化项目建设需求;

2. 信息部门初步收集整理相关业务需求;

3. 论证业务需求实现的技术可行性、实现方式,然后决定到底是自行开发还是购买第三方软件来实现;

4. 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如信息部门自行开发,会有产品经理和业务部门详细了解需求;

5. 组织业务部门进行详细的业务调研,并出具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情况设计实施方案;

6. 系统实施上线测试并开始运营培训。

“需求”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需求又恰恰是大部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面临的最艰难的、最典型的场景:数字化建设一旦以技术为核心,完全脱离业务,结果多半都是以烂尾结束。需求是什么?需中求解,而非需中就要!需求就是寻求方案、方法中的最优解。需求是系统性的,而非单一的满足。

需求3问题

但是在实际的数字化建设中,在需求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 业务部门需求不清、含糊、片段性; 

2. 需求不稳定、多变、朝令夕改; 

3. 内部需求意见不一致,反复推翻。

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信息部门明知需求有问题提出质疑却无法反对、错误的需求照常推进、明知路错了必须一直错下去……因为这是业务部门的需求!

以上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乱象,一方面业务部门对自身的业务需求不明晰、混乱,另一方面作为专业技术部门的信息部门只能对需求被动接受,难以要业务部门接受专业、合理的建议,这就是企业内部缺乏协同、融合力的表现。

由此可见,需求二字虽简单,但要真正的做好需求管理却很难,尤其是对信息部门的要求更高,我认为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信息部门在需求管理上要做到:引、控、定。

引,即引导;控,即控制;定,即定标准、定流程、定制度。

需求3考虑

同时信息部门应学会制定需求管理策略,不能在需求管理上打乱仗,在任何数字化项目开工建设前一定要与业务部门达成共识,同时信息部门也要学会对业务需求进行清洗、筛选,具体可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

1. 需求实现的难易及复杂程度;

2. 需求实现的时间周期;

3. 需求实现的成本;

4. 需求的轻重缓急。

综上所述,资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保障,而需求则是基础,是路径。需求清,则建设准;需求乱,则建设难。需求需要技术与业务共同来完成,需要的是融合思维,而非业务部门无限的发散。同时信息部门也要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合理的控制需求范围,分步推进,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建设要贯穿整个数字化过程,科学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很重要。

同时成本意识也非常重要,要知道数字化建设“时间即成本”、“反复即成本”、“延期即成本”、“质量即成本”;如果企业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既无成本意识,又舍不得投入,同时业务部门又没提出需求的能力,那信息部门只能干瞪眼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