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中欧协定打破美国布局

报道:江迅

历经7年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落定,揭示中国对外开放新起点。中国在拜登上任前与欧盟达成协议,打破美国的“围中”及“脱钩”计划,更代表拜登外交布局尚未启动就出现破口。

元旦上午10时15分,四川成都、重庆两地同时发出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号第一趟列车。

满载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智能家电的两列中欧班列一路向西驶往欧洲的德国杜伊斯堡和波兰罗兹,将分别到达西欧、东欧的交通枢纽中心。

新年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发车,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批准成渝两地统一品牌。

2020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万4000列,占中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40%以上。

刚过去这一年疫情期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实现全年同比近60%的逆势增长。

全球供应链物流体系时代

四川物流研究院院长王智超说,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进一步强化了成渝双核效应,开启了一个“全球供应链物流体系时代”。

这一“新时代”由成渝国际铁路港枢纽、链接全球大通道、畅通双循环和对外开放大平台为支撑。

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大背景下,中欧班列(成渝号)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新年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发车前两天,即12月30日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与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人举行远程视频会晤,共同宣布《中欧投资协定》经历35轮谈判,历时7年如期达成,为不寻常的2020年画上圆满句号。

协定最终“压哨”签署,7年磨一剑,正是“好事多磨”。这是中国与日本、韩国、澳洲、纽西兰及东盟10国签署RCEP后,在地缘政治竞赛上,两个月内的第二场胜利。

视频会议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笑逐颜开,她将协定称之为欧盟对华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视频会晤中声称,过几个月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同访华。

中欧这一协定的签署,终于在2020年的倒数第二天抓住了“改写”历史的机遇。

中国对外开放新起点

在当前国际关系格局重塑、疫情重创世界经济的背景下,这一协定对中欧贸易、中欧关系、中国企业发展等多方面有重要影响。舆论普遍认为,此举揭示中国对外开放新起点,也是欧盟明智之举,为未来中欧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启示。

中国正按照自己的步伐,与欧洲建立更深层的合作关系。

在漫长而曲折的谈判中,中国与欧洲都逐渐认识到与对方交往的重要性。

2013年11月,中国和欧盟宣布正式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翌年1月,首轮谈判在北京揭开。最初几年双方基于各自利益考虑,谈判进展缓慢,也并未将投资协定作为重要事项推进。

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打乱了中欧谈判,他高调反华和挥舞关税大棒,令欧盟各国不得不靠拢美国,加入对中国“贸易战”。

欧洲为此一度付出惨重代价,经济衰退、产业萎缩、投资低迷、失业飙升。

2019年3月和4月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先后访欧,打破坚冰,双方承诺2019年将在谈判中对投资自由化承诺方面取得进展。

当时中美贸易战甚嚣尘上,后来北京又担心未来拜登“联欧抗中”。于是,中南海需要寻找欧洲作为突破口,急于在拜登上任前与欧盟达成协议,欧洲也趁机对中国讨价还价。

美孤立中国意图失败

2020年冠病疫情下,中国应变能力令全球刮目相看,经济实力稳固而亮眼。

6月,中欧领导人重申致力于在2020年内达成《中欧投资协定》。9月,中德欧领导人视频会晤,确认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被中欧撇到一边的美国可谓五味杂陈,用“恼羞成怒”形容也不为过。

美国副国安顾问博明说,美国两党和美国政府对欧洲在美国新政府上台前夕着手制定新投资协定“感到困惑和震惊”,被博明形容为连“遮羞布”都不要了,所谓“遮羞布”指的是欧盟一向标榜的人权原则。

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拜登也发声,要求与欧洲协调对华立场,实际上是企图阻止中欧签订协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东升认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双双落实,可让美国在经贸领域孤立中国的意图化为泡影。

美国衰退、中国崛起、欧盟独立自主,这是21世纪的新格局。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45周年,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这次欧洲表现出勇气,展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凡事看美国脸色,打破美国的“围中”及“脱钩”计划。

对美国而言,不但是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失败,更代表拜登外交布局尚未启动就出现破口。

对于欧盟而言,选择在拜登上台不到3周前宣布这一协定谈判完成,也有在拜登上台前增加谈判筹码之意。

欧盟忧美国优先政策

诺亚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夏春认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取得快速进展,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欧盟对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担忧。”

协定签署后,欧洲企业将在中国享有比美国企业更优惠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电信、金融、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机会。

最关键的是,《中欧投资协定》尽快签署可以最大程度对冲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带来的风险。特朗普恐怕完全没想到,在他挑起全面贸易摩擦和欧美应对疫情失败之后,中国会和亚太、欧盟走得越来越近。即将上任的拜登政府需要重新思考美国的政治经贸和投资战略。

靠中国提振疫后经济

据学者分析认为,在后冠病时期,欧盟领导人认识到提振经济重要性。

美国国力衰退,后疫情时代,欧洲百废待兴,要恢复经济,不靠全球大型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中国,难道靠深陷疫情泥沼的美国吗?

据悉,中欧协定核心内容包括4方面:

一是保证相互投资获得保护,尊重智慧财产权,确保补贴透明性;

二是改善双方市场准入条件;

三是确保投资环境和监管程式清晰、公平和透明;

四是改善劳工标准,支持可持续发展。

根据投资协定内容,除了扩大欧盟市场准入外,双方还就长期引发欧美不满的中国国家补贴政策、国营企业及强制技术转让等结构性问题达成共识。

有学者指出,这一回,中国给足欧盟面子,对劳工问题也承诺“有效实施”国际劳工组织规定,争取承认国际劳工组织基本公约,包括有关强迫劳动方面的条款。

市场准入方面,协定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形式给出承诺,实现与《外商投资法》确立的外资负面清单管理体制全面对接。欧方也在协定中对中国承诺其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准。

据悉,公平竞争规则方面,双方立足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就国有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共识。

至于饱受批评的人权问题,欧盟领袖在声明中“重申他们严正关注中国的人权状况,包括香港的发展”,双方显然不愿人权问题阻碍协定签署,各方作出妥协。

与RCEP投资部分相似

至于这一协议何时生效,据中国商务部披露,下一步双方将展开文本审核、翻译等工作,力争推动协定早日签署。此后,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式后生效。

夏春指出,《中欧投资协定》虽然不涉及关税增减问题,但与RCEP投资部分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都是以“负面清单”来处理跨境投资问题。

中国已将限制外国公司的实体列表从2019年的131个领域缩小到123个。

协定消除了欧盟某些行业在中国的投资壁垒,中国还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争端解决4个方面做出了必要的实质性承诺。

中国增强经济话语权

有学者认为,这一协定谈判成功,可视为中国的第二次“入世(加入世贸组织)”前奏。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达成必将使中欧双方从中受益。从中国角度来说,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增强了中国未来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话语权。

不过,也有舆论认为,中国能不能执行这项协议,向外国企业开放市场,取消对外企的持股限制要求,取消对国企的巨额补贴等,这是未来面临的考验。

联合国报告亦显示,2020年全球贸易收缩近15%的情况下,中欧双边贸易总量却逆势增长约2.6%,中国再次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投资协定》将为这种良好的势头带来进一步支持。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资1179.8亿美元,累计设立投资项目数量逾3万8000个。

中欧投资有望迎新局面

中国对欧盟投资从无到有,年投资额已跃升至近100亿美元规模。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对欧盟27国累计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金额尚不算高,2019年仅有73亿美元,相对2018年的104亿美元,同比下降30%。

《中欧投资协定》生效后,双方的直接投资有望迎来新局面。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智库研究中心主任高健认为,中欧合作的意义绝不止于经济贸易的增长,人类两大文明体的合作对世界文化的融合意义非凡。

中欧深度合作,对于要恢复大西洋盟友体系关系的拜登政府恐怕不是好事,美国将欧洲绑在对抗中国战车上的可能性大为降低。希望中欧完成协定谈判能警醒美国政府,唯有合作共赢才是构建中美关系唯一出路。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中国开放动力vs美国关税封闭

报道:笔峰

美国的封闭和孤立主义、高度自恋、一切都是自我中心,和中国的开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形成强烈对照。在全球化旅程上,美国快速倒退,中国加紧前进,见证一个大时代的开始。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第二任,美国即将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孤立主义,高筑关税壁垒,打着“美国再次伟大”的旗号向全球征收关税。但中国却成为世界自由贸易最坚定的支持者,扩大开放,对日本和更多西方国家实施单方免签,让更多国际游客看到中国真貌,冲破西方主流媒体只手遮天的阴霾。

特朗普还没正式就任,就已经发出声明,要对中国加征关税10%,也同时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25%的关税。

特朗普的思路就是要推动全球的产业链回到美国,要美国“再工业化”、要重整全球经济秩序,让美国的蓝领工人回复50年前的荣光,要振兴底特律,让美国的“铁锈带”不再生锈,而是要成为浴火重生的汽车之都。

加剧美国通胀

美国进入一个关税帝国时代,颠覆了全球化的基本价值观,也摧毁了自由市场经济机制。它带来的立竿见影效果,就是美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会更加的万马奔腾,尤其民生用品。

最近美国的网购和百货公司都出现抢购现象,主要是消费者的强烈预期心理,忧虑特朗普上台后会百物腾贵,特别是中产阶级和底层的必需品,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若征高关税,美国市场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替代品,如当前网商Temu和Shein的几万种商品,都是美国消费者的刚需,最后关税只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特朗普推动再工业化也只是春梦一场,因为美国目前没有足够的人才,没有强大的工程师队伍,而企业文化早就被强势的工会势力所破坏,生产力奇低。

美国制造的汽车普遍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福特、通用等品牌只有在中国生产,仰赖中国市场,才能找到自己的第二春。但离开了中国,要在美国建立全产业链制造有竞争力的汽车,可说是椽木求鱼,不切实际。

即使当前在全球流行的美国特斯拉电动车,也是靠加州政府的大幅补贴,以及在上海的超级工厂支撑,才能够称霸一时。

中国致力兼善天下

但如今加州民主党州长纽瑟姆不满特斯拉总执行长马斯克支持特朗普,并且成为特朗普的亲密顾问,决定要将加州政府提供给特斯拉的巨额津贴取消,也将对美国电动车发展带来冲击。

相对地,中国正在加快开放的步伐,加强与全球供应链连结。苹果总执行长库克最近访问北京,就强调苹果今天的成就全是靠中国,中国对外企在华的投资给予更多的开放,包括金融业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各种投资机构,加强中国和国际金融的融合,并且在医疗事业、医院经营,都开放给台港澳和外资企业,让中国的医疗事业更国际化。

事实上,恰恰在美国越来越封闭和独善其身之际,中国却是越来越开放和兼善天下,要扩大和深化供应链,来提升中国变革的动力,借助国际的创意,来焕发中国的创意,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新质生产力。

美国要扩大小院高墙,搞逆全球化,中国却是要拆走各种藩篱,推动更高水平的全球化。

香港、澳门和大湾区的关系也进一步深化,推动一签多行,大湾区居民可以一次,一年内就可以无限次来香港,每次可以逗留7天。

中国体制内也在酝酿推动更多开放的措施,来激活中国与全球的联系。近几年中国对体制内人员出国或到港澳地区,都有严格限制,每次出境都要层层上报,公务员和国企人员的护照都存在单位内,如今在新的开放大潮下,若能进一步松绑,会见证中国开放新版本的变貌。

激活中国与全球联系

中国也争取美国以外国家的连结,如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壁垒,中国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要对欧盟的农产品征收保证金施压,最终彼此妥协,避免双方撕破脸的双输,而是要争取双赢。由于欧盟正面对特朗普祭出的高关税政策,亟需中国的市场和地缘政治上的支援。

乌战超过一千天,也到了要解决时刻。特朗普已任命老将军凯洛格当特使,扬言要停止美国对乌军援,冻结战线。欧盟内部越来越多的声音,渴望和平,避免战火外溢、警惕爆发三战的危机。中国在这节骨眼是否可以担任调停人,不偏不倚,成为和平的天使,各方企盼。

美国的封闭和孤立主义、高度自恋、一切都自我中心和中国的开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形成强烈的对照,也是世界史的里程碑。

这是中国发展的新机遇,在全球化旅程上,美国快速倒退,中国加紧前进,见证一个大时代的开始。因而坏事变好事,特朗普的关税战、贸易战和科技战的步步进逼,讽刺地,成为倒逼中国新一波改革开放的推手。

美国在全球的形象逆转,成为自私自大的代名词,失去道德的制高点,无法再以自由开放自诩。中国则以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者和实践者,发扬人工智能和绿色科技,让全球惊艳。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