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专访鲁世巍1】贸易战对马短利长空
改善数领域能造英雄

鲁世巍向本报分析中美贸易战如何对我国造成影响。

(槟城22日讯)尽管中美贸易战让马来西亚成了中资及美资的外资转移地,今年首季批准的外来直接投资也与去年同比剧增73.4%,但中国驻槟城总领事鲁世巍认为,此役对大马其实短利长空,我国需留意一些关键势态,并在数方面做出提升,才能时势造英雄。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鲁世巍向《南洋商报》分析,在中美贸易战中,一些贸易与投资出现转移,其中转到东南亚的不少,而大马是受惠国之一,但深入分析来看,这样得益并不长久。



他指大马在这个百年难得一见的两国角力战中是短利长空的,而这间中更有4点需留意及5点需提升的层面。

“总体而言,(该贸易战)短期确实对大马有些好处,但长远来说,隐忧还是比较多。”

鲁世巍认为大马在中美贸易战中的4大隐忧:

(一)大马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依靠外部经济动力,当中美贸易战导致全球经济放缓,对我国的外需就会减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前估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只有2.6%,国际贸易增长则是2.6%,都属较低,尤其国际贸易增长更是10年来最低,对大马这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来说是一种拖累,短期利好不足以抵消外部需求减弱的冲击。



(二)全球投资风险提高,但也开始出现下滑迹象,这对外资超过内资的大马来说非好事。全球投资放缓下,对外资依赖的大马要在此时指望持续增长的外资可能是不现实的,因为全球投资大环境出现信心不足。

货币汇率受压

(三)从金融风险市场角度来看,由于动荡的风险变大,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这小型经济体来说存在着货币汇率受压的窘境,再者因我国目前的抗风险能力有限,金融市场长期因贸易战而无法稳定,这对我国来说不是件好事。

(四)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由于贸易战中的管制与反制中涉及各行业,因此任何与我国有关的产业链,如半导体产业链都会受波及。

美国对中国的管制涉及到多个领域,中国的反制也涵盖许多产品,两者都涉及不少产业,因此全球产业链受影响,与大马有关的产业也不能避免。

4建议助脱困 中资促改善签证劳工程序

鲁世巍认为,中美贸易战很可能不是一时三刻能解决的国际角力,我国有必要思考如何趋利避害。

他认为我国只要增强大局观念,眼光放长并再提高风险意识,还是能在这场贸易战中脱困。

他给予我国4点建议。首先,我国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包括提升基础设施,如网络、交通等,并改进办事程序及效率。

他指有中资反映,我国在签证及劳工程序都有改善的必要:“大马能否把握住机会,就看(大马)准备得如何?因为大马其实也面对邻国竞争。与我接触的中资其实没把大马当首选,反之越南和菲律宾都排在大马前。”

对马信心不足

他的第二建议是大马需提升打造令投资永续经营的环境。若和东南亚各国比较,来马考察的中资其实数量不多,换言之,一些中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心不足问题,为此大马有必要进一步打造更友善及更高效的环境。

第三建议是大马参与亚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时需加大力度。鲁世巍指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力度和速度相比,大马可加大力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若和缅甸、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尼、菲律宾及新加坡相比,大马要进一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中马两国发展战略上的对接。毕竟,大马处于亚洲的中心地带,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关系密切,命运与共。中国与马来西亚要共同致力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

他最后建议我国制定更明确的发展策略,要有更具体清晰的发展思路来配合愿景:“(大马)可充实宏愿的内容,明确具体的措施和目标,这点还可加强。”

中国6招应对挑战

中国在应对中美贸易战之际,被迫采取了许多举措,然而我国政府乃至企业及民间又可以如何在这些策略中,做出相应的策略部署?

鲁世巍指出,中国在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中采取一些措施,即: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增加内需和新动能;

三)促进贸易多元化、增加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

四)积极引进外资,也扩大对外投资;

五)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六)进一步推进中国国内区域发展战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马可扩大对华出口

鲁世巍说,大马政府、企业乃至民间组织能以5点做出回应策略。

首先,基于目前中国处于“有意增加进口”、“要进出口平衡”、“贸易多元化”及“加强沿线合作”的阶段,因此大马可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出口。

第二,加强和中资企业的对接。鲁世巍指中资企业来大马投资除了接触官方,也需与本地企业对接,具体项目实施往往还是企业之间合作进行,因此双方企业之间需作出更主动积极的对接。大马企业可多参加上海进口博览会,积极参加中国省市举办的经贸洽谈会。

“我最近看到一些组织,如大马中华总商会准备去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拿督斯里许廷忠发起的槟城潮汕友好协会组织去广东考察也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都表明关注新的商机。”

第三,积极关注和参与“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鲁世巍指自己近期发现到目前一些本地企业对“一带一路”的了解似乎不很透彻,因此有待加强。

第四,大马商团需加强与中企的交流。据他发现,两国企业交流不多,因此需积极加强联络:“大马中小企业多,可以集体组团到中国考察。”

第五,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鲁世巍认为,两国都有本身优势产业,其中中国经济规模大,高中及低端产业都有,而大马也有自己的优势产业(电子电器,农业、原产品等),因此可实现优势互补。

相关报道:

【独家专访鲁世巍2】自发挺华扣紧商机 大马华社正义敏锐

报道:黎添华;摄影:庄其远

报道:黎添华;摄影:庄其远

报道:黎添华;摄影:庄其远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商界:勿忧中资涌入抢市场 马中企业可互利共赢

独家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9日讯)与其担心大量财雄势厚的中国企业进入大马,“卷走”本地人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倒不如思考如何与中资合作,扩大经济蛋糕和分一杯羹,互利共赢。

近期,有关大量中资入驻大马或将带来弊端的说法此起彼落,而副首相拿督斯里法迪拉日前指中国今年在大马的直接投资增长28.8%,投资领域覆盖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等重要领域,更加深了一些本地人的顾虑,担心这股发展态势若蔓延下去,迟早会卷走本地专才和人才,甚至也引发了本地工作岗位被抢走的担忧。

抱持这类悲观论调的市场人士认为,中国企业长期积累的规模优势,在进入大马市场时具备明显成本优势,以工业界的中型企业为例,在中国本土可能达到数亿元的规模,而进入我国后是大规模企业,对本地企业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商界领袖向《南洋商报》指出,我国其实有自身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与其一味悲观和负面的看待中资进驻,倒不如探讨中资带来的各种好处,以及如何与中资合作,共同增长。

政府密切监督市场

他们指出,在任何商业活动中,可能会存在个别不良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但这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企业群体,也不能将其夸大为普遍现象。而且,大马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逐步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融入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通过官联机构推动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帮助本地企业扩大规模与影响力。

自我增值应对外资挑战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表示,与其担心外资包括中国企业的进驻会威胁本地企业,不如思考如何与它们合作。

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他说,作为“地头蛇”,本土企业对本地市场更为了解,而外资企业可能在技术上占优势。这种情况下,合作而非对抗,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对市场的洞察力,与外资企业共同规划和发展市场。”

然而,如果本地企业固守过去20年的产品和模式,不思改变,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孔令龙坦言,我国企业普遍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足,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甚至不到1.5%。许多企业宁愿成为代理商,而不愿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资源,这是一种危险的趋势。

因此,本地企业须加强自我提升,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和价值增值方面。只有通过不断增值,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就只能成为竞争的失败者。

他说,我国是一个自由经济体,但本地消费市场规模有限,加上人口数量不多,因此必须依赖外国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和创造机会。

他说,然而,外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进入,可能会对本地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如果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外国企业的进入确实会带来冲击。但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中资企业,其他外资企业也会有类似的影响。”

他提醒,如果只是被动地担心被取代,而不寻求进步,那问题只会加剧。

“过去也有成功案例表明,与外国企业资源互补、协同合作,可以实现双赢,这是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开放心态,与外资形成友善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提高技能应对人才战争

马来西亚职业培训官协会主席温斯钦提到,随着免签证政策的推行,预计将有更多外国投资者到来。

对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提高自身竞争力,专注于创新和技术升级,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和咨询服务,克服资金、营销和资讯通讯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他说,在人才方面,应持续提高技能,特别是在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劳动力素质

对于在中国企业入驻是否会加剧本地市场竞争?他认为,确实可能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引发竞争。

“但我国政府对外资企业有明确的股权政策和本地参与要求,鼓励本地公民和外国投资者合资,以此确保本地利益。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通常会伴随着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转移,这有助于提高本地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温斯钦指出,政府在提高本地企业和人才竞争力方面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如,通过国家工业 4.0 政策发展由人才、流程和科技驱动的更智能、更强大的制造业。

此外,政府也提供财政援助、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挑战,提高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专注于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旨在缩小技能供求差距,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他也强调,全球化的趋势和无国界经济确实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核心逻辑,未来企业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人才的战争。

“政府需要在教育、签证、税收等方面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发展的环境,确保本地企业和劳动力从中受益。”

“通过加强本地企业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可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鼓励马企拓展海外市场

对于中资大举进驻,优大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博士则抱持较为谨慎的看法。

他形容中国和本地企业的实力对比,如同重量级和轻量级选手在同一擂台竞争,作为“轻量级选手”的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会被“打得体无完肤”,被迫退出市场。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因为它们自身竞争力不足,是‘理所应当’的结果。但事实上,本地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了不平等的影响。”

他说,如果本地企业因此失去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可能导致本地企业完全丧失发展空间,转而只能为外资企业打工。

因此,关于本地企业应保持乐观心态,并积极主动出击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建议,黄锦荣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但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  

“确实可能会有一些本地企业尝试与中国企业合作,尤其是那些并非单纯以马来西亚市场为目标的中国企业。然而,这种合作更多会发生在本地的大型企业与中国的大型企业或央企之间。

“我国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源,能与中国企业展开对等合作。而对于本地的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与大型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较为有限。

差距大易受制于人

“实际上,中小企业在与规模更大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时,往往处于劣势。例如,有些中小企业原本是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但由于双方体量差距较大,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制于人。”

黄锦荣认为,更有效的做法是,政府相关政策应支持企业“走出去”,因为只有拓展海外市场,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才能够真正扩大。

“在更广阔的市场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这对于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尤为关键。”

“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中小企业加大出口力度,逐步融入国际市场。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先从出口入手,通过建立海外市场的标志性节点,逐步提高品牌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接下来,可以通过官联机构的支持,推动企业与不同国家的跨国企业开展合作。通过这种跨国合作的形式,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和资源共享平台,这也是政府长远的方向。”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