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蘋果旅游,铿锵面世

初创的第一个阶段,在准备播种时,必须再三确定要的“树苗”是否选对了,只怕万一扎根之后,才发现树种与土壤不对劲,那可是劳心劳力劳师动众又折兵的举措! 

蘋果假期的旅行社执照,只能从事国内与入境团业务,这事我巳提过。

2016年1月,美国特朗普总统组织新政。但他在用人与对事方面,经常错,又改,改了又错,后续造成更加乱七八糟。当然这与他个性有关系。结果他在2021年1月离任的场面,众叛亲离,孤单走下了台阶,很可惜!这对于创业路上的我们来说是,是很好的借鉴。一开始,就要走对!

创业的一开始没人提醒,没得借鉴,都要边做边观望边学,也很正常。特别是入门资金微薄,边走边敲,不耻下问,而一些产业需要特别的营业执照,更该对症下药。

旅行社执照分3类 

大马旅行社执照分成3大类:票务、国内与入境和票务+国内+入境+出境(我称为A牌)。所以,执照是什么类别,就只能从事该范围业务。当然,每一张牌照的申请资格与费用都不菲,而且旅游局为了控制A牌的数量,会定期冻结A牌的申请。 

最方便的还是在市场上买卖A牌,但价格是10至30万令吉不等! 

总而言之,我一开始的资金只能是先领第一类牌执照。但我梦想的是A牌一站式(one-stop)旅行专卖店。客人来到蘋果,可以一次购买他们所需的旅行旅品,包括周边产品,如:旅行保险、旅行箱、漫游WIFI等等。现在,你理解我为何如此在意执照问题了吧?我执意给自己一份完整的“报生纸”,那是我第一大责任,然,我在等待机会。

遇见两位贵人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这话真管用。之后在另一个转角处,我先后遇见事业上挺重要的两位人物,先是邱老板,后是肯特周,同样是在1997年初。 

这里有段前缘。八、九十年代,大马华人群涌到海外“跳飞机”。一开始,先是男女老少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淘金,接着大家一窝蜂地响应“向东学习”。据了解在九十年代,日本全国遍地有3万多的大马客工。夸张的说,这仿佛是整个村庄的年轻人都出国去了,然后在东京大久保这条街通通都是大马人。 

邱老板就是这些想出国去日美英“揾食”人们的大恩人,他也是我在全日空假期的9个月时期,相识的支持者之一。邱老板从不占我便宜,也不趁我之危,他交过来(B2B)“旅客”都有合法的日本签证。可是,最终这些“旅客”会选择逾期滞留当地……这令我挺难堪。对此,我多次向邱老板声明立场,他理解我与全日空的难处。此后再也不把客人交给我了。妙的是,我们不但默契萌生,也成了好朋友。

凡事都是好事

不久后,邱老板知道蘋果假期正在面对执照困扰。一天,他主动与我联系,在一杯茶的时间,我们便拍板敲定,他把自己旅行社的A牌执照割卖转让给我,价格只要10万令吉,还可以分期付款!这令我太惊讶了,我说过:凡事都是好事。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自初创期我就深信“弯腰哲学”待人处事,看来也因此得到邱老板的赏识。 

1997年4月15日,邱老板编号KKKP-2253的旅行社执照(连带“有限公司”名号)在我接手后正式更名为蘋果旅游有限公司。我自1995年中旬从日本回国后,20个月几经折腾,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的A牌旅行社执照与公司,圆了梦想。 

反应

 

名人专栏

需求有限,渴望无尽/李桑

曾经,我也处在“需要的不多,但总是什么都想要”的状态。那阵子的我,老是觉得“欲望”是我与生俱来的权益,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欲望。

在不断的膨胀与想要增长的驱使之下,我承认,内心更是装满了想去追求更多的权力、地位、金钱与物质的“动力”。“幸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先后都能得心应手;然而过不多久,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又出现了。

看来,对物质的追求与虚荣之心是没有尽头的,这种循环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什么不缺仍不快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写过:为何什么都不缺,但还是不快乐,而且充满焦虑、不满和失落感?难道是无尽的欲望,已经导致了哪一方面的失衡?

为了摆脱欲望的陷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免得落入反被它控制的陷阱。我们需要真切意识到欲望和需求之间的区别,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哪些只是虚荣的追求。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满足于简单生活的心态与能力,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因为不断追求更多而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贪婪贪污。

我到底是谁?

某天凌晨,我站在富士山背上,高处不胜寒,只好到处找寻温度取暖。在阴暗转角处,突然遇见了3人正围绕着一个木炭炉,我急忙靠了过去;一人明显是挑夫,另一是旅人,还有一位是附近店家吧?但大家都默默无言,各取所需。霎那之间,我竟然在猜想着这些人会有着怎么样的欲望?每一个人一定会有他想要的,只不过所求不同,一些人的基本要求一旦被满足之后,他们就能开心一世人了,反之,我却似乎是误踩入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感里,得到越多,也越像是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漩涡?偶尔想啊想的,不免会自问:我到底是谁?

想起了《道德经》这么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我,真的认识我自己?对,纵然我能排除万难攀登上3776公尺的顶峰,难道我就此能满足于现状吗?还是,准备越过另一座山峰;是毅力,也是“怕输”的心理?!

又有句话说: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他对世界认知的高度。人一旦把自己彻底搞懂了,就把世界彻底看懂了。换句话说,当我们找到了“真我”,一切埋藏在欲望背后的真相才能一一解开!

寻找真我的归宿感

什么是“真我”?每个人都由3个身份组成:本我,自我,真我。 “真我”是人的精神属性,遵循道德原则,受理想驱使,追求精神、认同感,爱情、灵魂。

那我的“真我”究竟在哪儿呢?!

西藏的拉萨大昭寺八角街上有家叫达娃桌玛的民歌餐厅,这是相传第六任喇嘛仓央嘉措夜晚溜达的秘密场所,也是与他亲爱的达娃桌玛吟诗作乐的幸福巢所。仓央嘉措留有不少名言,其中一句值得咱们慎思:“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看来,在位时期的仓央嘉措不要江山只爱美人?非也,仓央嘉措不渴望王权势力,只在乎内心的需求丰盛饱足。正是因为仓央嘉措找到的是真我的归宿感,所以他活得自在。

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在大昭寺,藏教信徒千里迢迢从四方八面跪拜而来,他们都是虔诚有信仰的人,奉献今生、祈求来世!由我来解读的话,他们全身都是“无”,无钱无房、无忧无虑,可能也无病无痛;但是,因为这些“无”,他们“有”了幸福的身心灵!反观,我的幸福却被解读为“能被人看见的欲望的‘有’”,有很多房、有很多车、有很多钱、有权有势……有人甚至还有兵马佣。然而,深思细想,我的内心世界却也许是个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你看,让藏教信徒们真正满足的是那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包括信仰、食物、饮水、住所、人际关系、安全感等等?与欲望不同,需求是有限的,基本需求一旦被满足了,人们就可以体验到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就像在大山里猩猩,海洋里鲸鱼等等,他们的需求依赖于周遭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他们才会不得不去寻找另一个居所,寻求安心处。总而言之,他们没啥奢望!

不得不同意,只要我们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欲望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推动力。

实践感恩和慷慨

我有很多朋友是慈济人,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优秀的成功专业人士。他们也曾经身陷无限欲望,却在人生措不及防之处遇到一个大转弯,于是有了实践感恩和慷慨的动力,他们不仅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感恩和慷慨的心态能够带来满足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我再说一次,虽然我们渴望拥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一点点;那,才是知足快乐人生观!

(注:文章参考网络与ChatGPT文献,再综合了我个人经验与观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