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久不闻其臭/章龙炎

其中一个貌似经济事务部部长阿兹敏的男男性爱视频疯传,目的是要打击具有“未来马来西亚首相”潜能的阿兹敏的形象,是不言而喻的。

即便目前还无法知道(可能永远无法知道)谁是幕后主使人,但是很明显的希盟—特别是人民公正党里头的权力斗争,已经是“纸包不住火”。



有人感到“震惊”的问:为什么“新马来西亚”还会出现这种“阴沟政治”(gutter politics)?

此一问,如果出自政客的口,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是在欺骗民众。这些政客,免不了都玩阴沟政治,差别是在“阴”的程度而已;平民百姓有此一问的话,无疑的是自我欺骗。要不是自我欺骗,那就是对政治的无知了!不管是民主或者是专制国家,权力斗争说白了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我感到蛮有兴味的是:有的人在震惊之余,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这是什么时代了,男男性爱有什么大不了?”

他们的意思之一是不是:假设一个男人搞婚外情,即使跟同性搞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我还记得以前的马华总会长蔡细历搞婚外情,搞的对象是异性,我却不见得那些人说“这是什么时代了,男女性爱有什么大不了”(更正确的说是“婚外的男女性爱”)?这又涉及党派立场了。

再来,要是上述视频的主角貌似纳吉或者非希盟的领袖而不是阿兹敏,我想同样“开明”的人士,会有截然相反的反应!

涉及诚信及法律问题

当然,如果涉及者的合法伴侣及家人对其伴侣出外“偷吃”因为要顾及大局接受之,受牵连的对方家人也没意见,我们外人实在没有必要去多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逃出法律的制裁(鸡奸在我国抵触法律,被控罪成可被判坐牢!)

况且,涉及的公众人物,还需要经过舆论这一关。貌似阿兹敏与另一男人搞男男关系的视频,就是要制造一个对阿兹敏极为不利的舆论。

在此脉络下,男男关系本身成为次要的问题,而是民众对此问题的观感才重要。视频出街后,阿兹敏即使否认是视频中的人物之一,但是民众还是会从他对此事的回应(比如有没有说谎)来审视他。

所以,阿兹敏被卷入“男男性事”,已经不再是性取向的问题,而是诚信及法律的问题。理由很简单,钱可以使鬼推磨,性(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在政治上同样可以当作一种交易,而不是单纯的“野性呼唤”。

换句话说,政治人物有没有滥用他们的权力和职位来取得性需求,另一方则从这关系中得到其他的“回馈”,也属于贪腐的范畴,不可不察!

可是,我们当中很多人的思维,自我停留在这样的方程式:只要不是A,他做B到Z都是OK的。的确,政治是龌龊的,我们已经到了“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境地。

反应

 

言论

今有华教默士/章龙炎

混淆视听这一招,搞政治的人士即便不精,也要懂得常常用,用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民众是非常容易被混淆的。

说明白一点,混淆本身是一种说服。先混淆自己,再混淆别人就更有说服力了。

不信的话,让我以行动党霹雳州金宝区国会议员张哲敏最近在国会的讲话来证明。

张哲敏针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与其他党内领袖,屡屡挑起10+6华小建校与迁校课题,声称马华与行动党一同在团结政府之内,应一齐为华教事业作出贡献,不要因为没有官做,在那边扯后腿。

张议员的意思明显(如果不明显那他非常可能自己混淆)是,两党同样在政府里就要保持沉默(默默耕耘乎?),因为沉默象征着两党都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沉默的反面是出声,魏家祥出声,就是扯后腿。

原来静静能够为华教事业做出贡献,追问10+6华小建校与迁校的进展是扯后腿。张哲敏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要不然的话,他应该这么说:你马华那么厉害,就让你做啰(反正都同在团结政府里),我们火箭为了一齐贡献华教,保持沉默。我们绝对不会像魏家祥一样扯后腿(出声)。

马华没代表在政府

还有,马华与行动党都在团结政府,其实只说对了不到一半。马华没有代表在政府,怎能说是与火箭同在一个政府?国会并不等于政府,魏家祥以人民代议士身份发言,名正言顺。张哲敏不是不懂,但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抨击马华,是要把民众当傻瓜——反正混淆视听在这群人中很有说服力。

至于张哲敏引述部分例子(柔佛培才华小与雪州培民华小分别在今明年开课,李莱生华小的土地问题,政府目前正与州政府接洽,郭鹤尧华小,建校委员会9月刚提交新的图册),来指控魏家祥与一众马华领袖勿再误导大众,称10+6计划已消失不见,很可笑。

10+ 6计划有几所学校已经建好启用,马华一众领袖有可能说这计划“消失不见”了吗?

张哲敏不敢悉数列出所有学校的最新进展“以正视听”,封住马华领袖的口,反而采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是欲盖弥彰。例如,他说“我们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短短两年内有了很大的成就”,还说团结政府上台以来,教育部部长法迪娜与两任副教长林慧英及黄家和,一直都在努力完成10+6计划。

如果成就很大,那是华社喜闻乐见的新闻,为何不是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本人甚至是火箭秘书长陆兆福郑重其事地出来宣布,而是个同党的国会议员当“代言人”出来回应?

答案就在:混淆是一种说服手法,在马来西亚华社尤其如此。你看看,国阵时代喊得越大声对华教贡献越大;在希盟时代,只是出声追问就是扯后腿,静静才是为华教作出贡献。后者说服力特强,前者已经落伍。所以昔有华教斗士,今有华教默士(沉默之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