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丁克族点滴心头

久居澳洲东部布里斯本的四妹近日家里再添新成员,四妹二度当祖母喜不自胜。家族群组里一时热闹腾腾,大家纷纷贴图撰文送上祝福。母亲当曾外婆不是第一次啦,兴奋度丝毫没减。其他舅公姨婆表兄弟姐妹纷纷升级不亦乐乎,喧哗闲扯贺词满天飞。然后,群组里有家长放声了:你们其他人要加油啊!此语一出,除了姑奶奶老姨婆等还在瞎起哄之外,突然间众马衔枚 、六军俱静了。

人们对繁殖后代的企盼,老调新弹古今一辙。华族家庭伦理原则不变,可是时代变了啊!为人父母实不易。首先盼到孩子长大,然后盼孩子完成学业;终于就业了就盼他成家,成家之后也还继续有得盼。家里有适婚适育子女的家长们尽管面上镇定但眼见抱孙的机会一日比一日渺茫,不免心急如焚。都说如今的孩子要嘛不结婚,结了婚的不养孩子。当然也有开明的家长认为婚姻应自主好坏都让孩子自己决定。于是呢,男女朋友走了好几年,一时说分就分了。牵手数年关系稳定早过起二人生活的,也为了人生第一或第二桶金把婚事无限期押后。



孩子不要当家长

老一辈的偶尔感叹:好像很久没喝喜酒了。如今喜酒也不是你想喝就有的,年轻人脑子里想的什么,上一代的家长还琢磨不出来呢。单身未婚的憨萌状态也很酷,只要身边时时有个伴就可以了。也有谈着朋友八字都还没一撇呢就宣布不养孩子的,当家长的你不退一步海阔天空又奈何?孩子们要不要当家长也是个人的权利啊。你没看最近印度男子状告父母,说父母未征得他同意就把他生下来。此事沸沸扬扬全球轰动,主角拉斐尔受访说他只不过想把“不生孩子完全没问题”的想法广为宣扬出去。佛说父母养育之恩一个人穷一辈子也无法回报,拉斐尔却是反其道而行,不惜面对舆论提倡“反出生主义”并且要发扬光大。

话说回来,为人子女也有两难。结了婚适育而未育,自己生理钟敲得死紧自己知道,周遭的催生大军盯得更紧有目共睹,点滴心头。双重压力下,你说他怎敢加入丁克族的阵容?

享受自由选择不育

何谓丁克族?即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双收入、无孩子”的家庭。最早丁克模式是美国雅痞士(Yuppie/young urban professional)所追求的家庭生活。雅痞士一词指在城市就职的年轻专业人士,80年代与丁克一词出现的时间相符,想必是丁克之始作俑者。这一概念当时受高学历高收入群热捧而成为潮流,为享受个人自由雅痞士纷纷选择不育。今天DINK 泛指选择不生孩子的双薪家庭,与雅痞无关。中国二胎开放之后,据知城市里很多年轻夫妻连一胎都不想生,遑论生二胎。连“多子多孙多福气”的传统意识都能动摇,丁克族数目上升指日可待。



我80年代中赴美国深造,刚好就是雅痞文化开始流行的时候。80年代末结婚的时候跟老伴说好不养娃,他也同意。当时我们还在念研究院,面对学业和工作的压力,生活不安定不生孩子是很自然也是较理智的选择,并非想学人家雅痞作风。实在至今不后悔,偶尔看到一些不堪的亲子关系,不免庆幸。早年还得频频跟人解释不养孩子的原因,没想如今竟走在时代前端了。其实把一个生命带到人间是很美丽的一件事,可是生了还得养啊,总是一辈子的牵挂。养儿育女固然有其乐趣,但如今社会环境与我们父辈时代不同 ,只要经济持续放缓,年轻人的待遇持续下滑,工作时间持续延长人们持续过劳,选择丁克在所难免。

多年来全球面对人口缩减的问题,恐怕丁克族要负一点责任。这也是时代与社会变化造成的后果。未来20年的家庭结构如何改变,我们这一代人有生之年应该还能看到。

此时此刻大家知道养孩子是昂贵作业,除了经济的考量,还有个人自由主义之抬头。这意识形态的改变我想比起80年代的什么雅痞有过而无不及,要阻止丁克族发扬光大,各方面还得加把劲。

反应

 

商余

《生活在此城》后记/文戈

本书主题是“生活”。在考虑书名的时候,我最先想到的是《生活在他乡》。可是,这是米兰昆德拉一部小说的题目,我不敢冒用。

昆德拉用了一个最能阐释现代生活的书名,后来者都只能望洋兴叹了。想想,如今谁在人生某个阶段不是生活在他乡?多少书写不是人在他乡心在家乡的折射?

进入新世纪,人们移动频繁,常常在某一个地方生活,却时时想着另一个地方的人与事。本书收录了2007年至今横跨十六年的作品,虽然都是写生活,但是情境、时间点和背景不同,如何把这些文章串起来?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书名:《生活在此城》。

2007年,新加坡青年书局为我出版了散文集《在云南园的日子》,记录我在校园寄居十年的生活点滴。这本书早已绝版,而青年书局的实体书店也已于2014年休业,改为网上书店了。

时代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在眼前掠过,我的书有幸攀著书局的彩带末端,落实一个凄美而偶然的休止符。

融入邻里生活轨迹

搬出校园后,我们开始在邻里小区生活。本书第一辑<日常烟火>就收录了我们在裕廊西的生活点滴和蛰居民间的心情。我非常珍惜这些作品,每一个情境都是我用心融入邻里的生活轨迹。我们细心感受新生活所带来的惊喜,我心安处就是我的福地,余生不必再寻觅了。

第二辑<流光掠影>收录了职场上一些刻骨铭心的片段。其中有我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对某些具体事件的描述与感触。人在江湖,个人心情上的变化时时随着环境转换,用心融入工作之际,也对工作的形态与内容诸多思索与设问。

本辑也有些文章是往事的回望,在书写记忆之时也同时梳理过往。早已遗忘的事突然以新的情貌重现,似乎记忆突然有了自己的生命继续抽芽茁长。我想,重构记忆也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他人和解,然后释放自己。

第三辑<终极叩问>主要是关于人生与社会现象的思虑。这个部分很多文章写于冠病疫情封锁期间,当时万事受阻,人处于困境之中,对生死及个体自由的思索特别敏锐。几年的纷纷扰扰也让我看清楚了很多事。

我在编选此书的时候重看旧作,回望经历过的烦恼与困惑,对自己又有多些了解。

我觉得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虚实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也更需要了解自己的心性,更需要敏锐的思觉。在最迷惑的日子里,依旧要寻求生活的况味,继续感受生活的乐趣。

离开职场后,我的生活本质改变了,生活节奏缓慢了,但是我并没有闲着。我没有停止书写,对周遭的变化甚至更敏锐。本书收录的作品,皆是我在狮城的生活观察与心情。

不管是好日子或坏日子,都有我们俩细密的心思和努力。我们的日常凝成文字,也算是生活的沉淀。此刻出版新书,有一种回望的心情,也有某种圆满的感觉。生命中或有无奈和缺憾,到最后原来都是完美结局的铺垫。

本书由城市书房出版,对我来说意味深长。2018年我曾经在城市书房发布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游走与淹留》。当时城市书房还在桥北路,发布会的美好的感受历久弥新。当时心里就希望能请城市书房出版一本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谢谢婉菁。

这本书献给另一半

我也要感谢三十多年来一直陪在身边的老伴。我俩还在职场那些年,他几乎包办了所有的家务。我离开职场后投入疯狂的书写作息,他也从未有微词,放任我自由写作。近年来他开始阅读我的书,以他念过三年中文并受过严格古文语法的训练,竟把我近年出版的书都看了。

这是他首次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有时他会说:哇,我都差点忘记那件事了!看到一个古怪的句子时,他会说,这个句子翻成英文可不容易。他会细细问我,某一句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这个意思还是那个意思。知道我将出版这一部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本散文集的时候,他非常雀跃,等不及要读。我想,不管此书能抵达多少读者手中,我已经有了一个最贴心也最细心的读者了。

这本书献给他,我的另一半。

作者简介:郭淑云(笔名文戈)

1986至1996年游学美国,获爱荷华大学东亚系文学士、亚洲文化研究硕士和夏威夷大学东亚系语言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敦煌学、中国讲唱文学传统和口头诗学理论。

1996至2018年就职于南洋理工大学,今为人文学院中文系退休副教授。

作者于七十年代初开始写作,早年嗜写长篇连载小说,并长期为报章书写专栏。教余笔耕不辍,着有长篇小说《豪门》;散文集《童言童心》、《轨迹》、《异乡心情》、《在云南园的日子》、《日子河流》、《家乡叙事》、《游走与淹留》和《却顾所来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