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离开了,却留下爱与阳光

法筏渡江:薛振荣

挚友离开了。她的短暂生命,让我想起5年前看过的这一部电影《滚蛋吧!肿瘤君》。我,再次去看这部影片,细细去体会电影所带来的人生启示。

这是一部真实的故事,由漫画改编,而漫画的作者熊顿就是故事的主角,一个顽强且潇洒应对生活如意与不如意的青年漫画家。她离开人世那一年,只有30岁。

白百何以傻大姐的形象,连串故事的情节,游刃有余于每个意境及表情中,也把熊顿的乐观与单纯给演活了。有人说,那是刚刚好的夸张、刚刚好的矫情、刚刚好的笑容、刚刚好的眼泪。吴彦祖一贯说话木纳的方式(也是剧情需要吧),白百何的出现,还有主动追求他的搞笑情节,犹如闷热的午后爱情,洒下那丝丝温暖的及时雨。

熊顿的一生并不是都一直一帆风顺,爱情方面绝对不是人生胜利组。29岁生日那天,被公司辞退,接着发现男友劈腿。就在以为人生还好有两老与挚友陪伴的当儿,突然昏倒入院,被诊断患上肿瘤。

这一切突然的改变,没让熊顿跌入谷底,反而发起花痴,尝试追求主治医师。她也把她在医院的日常,还有与病友的互动,画入漫画中。她,一直都表现“患癌没大不了”的一面,去应对患癌后的每一天。她总是把问题与挑战,化成还不是最糟糕的信念,所以一直积极面对每一步的磨难。

她用自己的生命来鼓励身旁的人,也以欢笑为众人驱赶忧伤。

活得精彩 活得自在

你也许会问,在深夜里,她独自面对自己时,孤独无助吗?有的,电影也交代了这个情节。但,她更清楚知道,这一期生命的磨难,甚至最后是提早结束了,那也只是在昭示着我们,我们需要在仅有的时间,活得精彩、活得自在。

痛苦是不完美人生的一部分、顺遂也是生命进程的一部分,何不让自己以欢笑去迎接每一个当下?

在死后的追思会,挚友播放熊顿生前预录好的视频,向父母、向挚友、向致祭者,现身说法,述说生命的美好、述说珍惜当下的重要,还有述说来生还会再相遇的约定。

熊顿让我想起挚友。

从知道我挚友患癌,到她离开,只有短短两个星期的时间。她的患癌故事,也许不及熊顿般精彩。她的生命看似短暂,看似平凡,也没有什么伟大的人生故事。但,她离开后,认识的、不怎么认识的、熟络的、多年都没联系的,纷至沓来的关心、祝福,那都是她在生时所结下的善缘。

朋友们都问我,对她突然的离开,伤心吗?我说,漫漫轮回长河,我们不是第一次成为朋友。下一期生命,我们还会再相遇。

反应

 

登彼岸

“佛教社区化”的危机 ——探思佛教社区化(5)完结篇/薛振荣

法筏渡江:薛振荣

佛教社区化,是佛教(态度与形式)与生活(形态与模式)的结合。当我们过于着重一般大众的生活形态与喜好,而忽略了佛教本身的元素,这与一般的组织或单位在推广的生活价值无异,而逐渐失去其宗教化的生活态度。

●俗化弘扬佛法的本义

为了让佛教弘法不这么沉闷,我们会以一些较现代且通俗的标题来吸引人,我们甚至要求讲师以“生活化”带出讲题。更多时候,讲师在拿捏不好主办单位的要求,也许弘法课程成了心灵成长课程。

我们也会以读书会来取代佛学班。这是一种小众制,让与会者能有更直接与紧密的互动。可是,为了减少读书会的呆板式学习,我们也许从一些生活散文或大师的语录开始。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以佛教的基本教义来贯通,往往沦落成与会者的个人生活分享。

我们也使用其他信仰或世俗的典籍,成为所谓“佛学班”的课程。也许我们会认为道道相同,借用其他信仰的基本教义与价值观,有助于展现,甚至凸显佛教教义的圆融。当我们需要使用其他信仰的教义当教材,才能更容易吸引学生时,意即佛教的教义是高深难懂,一般平民百姓难以明白的?

类似想要通俗化佛教教义的本意,却本末倒置,最后把佛教教义给俗化了,甚至在有意无意间,把佛教义理给抽出来,以让大众更能接近我们的组织与道场。

这犹如后期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为了与印度教竞争,搞到自己梵化、神秘化。最后,却失去了佛教原有的精神与特色,也在发展的洪流中,被取代了。

●不重视宗教化生活态度

马佛青曾与其他佛教组织联办佛教青年交流计划。也许另一方的参与筹备的委员对佛教也不甚了解,其委员要求不该有早课、晚课的内容,这样会吓走想要报名的青年朋友。这是一个佛教青年的活动,我们不在活动之中,让青年去认识、学习,甚至行持佛教一些基本的行仪,那我们又待何时?

佛教社区化不是去除“带有宗教元素的生活态度与作息”;佛教社区化是如何在贴近社群的当儿,展现佛教的生命力与生活的结合。

当宗教是宗教,生活是生活时,宗教与生活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们行持宗教仪轨时,是远离人群;当我们回到生活时,会把宗教的教诲放在一边。当宗教无法滋养生活,当生活不需要宗教时,任何微小的破坏力,都可以是让宗教自身走向绝灭的一刻。

800年前,回教传入印度,佛教无法幸免被。可是,同时期的印度教,尽管也收到严重破坏,但却在后期复苏得非常快,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信仰。印度教的信仰,不管是在回教传入前后,早已融入在印度人的生活当中,成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的教义无法融入在当代人心中与生活中,唯有在时代的进程中,被淘汰了。

●结语

“佛教社区化”的理念,不是一个噱头,更不是要在现代搞另一个名堂来推动佛教。“佛教社区化”只是对佛教在融入社区方面,如何提供现代性的诠释,如何让佛教更能够顺接地气。从佛陀时代到祖师大德,都不断在其时代,以不同的方式、理念与面貌,走向人群,达致弘法利生的本怀。

佛教的精神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与大环境和谐相处,佛教的特色更是引导我们在自我成长的当儿,利益其他人。所以,就如文中所提及的“佛教社区化”特质,是适应社会、是以人为本、是顺接地气,也是不离法义的。

“佛教社区化”的成功因素,是需要从活动、道场,甚至领导人本身的思维模式开始,让佛教在各阶层与领域,展现佛教融入社群与生活的力度及亲和度。

世间法往往都存在一体两面的现象。“佛教社区化”有其契机的一面,也有我们需要很好拿捏的部分。什么是促进“佛教社区化”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在推动“佛教社区化”时,需不断提醒,时时检讨。绝对不能让方法取代了目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