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南洋文艺】马华黎姓写作人

书堆里 走出来:碧澄

    在中国,源自山西黎侯国后裔的黎氏,属于小姓,以前曾列在百家姓以外。近年来虽提升至第八九十位,但与李、王、张、陈等大姓相比,总人数差别甚大。在海外,尤其是马来西亚,那就更不必说了。幸好在各领域,例如艺术界、工商界、政治界等都有黎姓者或多或少作出贡献,足以自慰。

          近日编就《新编马华文学史》,忽然有所感触,引发我去调查我国像我碧澄(原名黎煜才)一样姓黎的写作人到底有多少。最容易入手的方法,莫过于翻查1991年马仑编著书辉出版社出版的《新马文坛人物扫描 1825 ~ 1990》和2000年马仑编著彩虹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新马华文作者风采 1875 ~2000》。结果轻易在上述两书找到了十多位黎姓写作者,不过现在看起来,那都是一些“老”作者了,大多已经不再进行笔耕或参与马华文学活动了,其中更有几位已不在人世。年纪较轻的黎姓作者,恕我没有印象。

近年崛起以写小说(近著为长篇小说《俗流地》)成名于国内外的黎紫书,生于1971年,并不姓黎,其原名是林宝玲。

黎京融,原名李劲,新华诗人,著有《风雨、黑夜、树》(1978年风云出版社出版),《近代马华诗歌选集(1965~1975)》一书有收入其诗作。

黎航,原名叶荣华,又署叶桃等, 20世纪50年代末新华写作人。曾在柔佛州任教,1957年与吐虹和莫河创办沙漠出版社。60年代,从吐虹手中接编《宇宙报》文艺副刊。作品收入丛刊《太阳在勿洛新村里》(1957年出版)、《山村》和《星加坡之歌》等。         

姓黎而另取笔名发表作品的作者大约有3位:

1.秃橡(生于1938年,原名黎国颖),森美兰淡边人,20世纪50年代末诗人,也写散文、随笔、杂感等。至90年代仍有作品发表。著有诗集《荒野的群星》(1985年长河书局出版)。另有作品收录于《双福诗歌精选》和《童园牧歌》(莎琳编),其诗作〈十二条石〉曾被选为中学课本教材。

2.东海客(生于1951年,原名黎大平),另署黎平、江浪萍等。 柔佛新港人。写诗、散文和杂文。其〈乡居感怀〉系列约20篇,于1979年至1980在《南洋商报·商余》刊登,引人注目。

3.晨砚(原名黎美容),吉隆坡人,1979年开始创作,作品偏重于宗教信仰,

报章常有其专栏文章。著有《且酿彩虹》(散文小说集,1995年出版)、《我们不知道》(散文集,1997年出版)以及《熔情铸理》(散文集,2000年出版)。对美术颇有心得,1982年创设慕泥陶舍。

黎姓作者有十多人

至于以原名在报刊与读者见面的黎姓作者则有下列十多人:

黎国昌,生于1892年。为理学家、词人,曾任新加坡南洋大学理学院 院长。作品收录于《云南园吟唱集》(1960年出版)。

黎澜荪,20世纪20年代末北马写作人兼编辑,擅长写散文和小说。曾与李相机编《南洋时报》“喇叭”副刊。

黎陞,20世纪30年代北马写作人,另署庄力生。擅写杂文和评论,也写散文。作品多发表于《槟城新报》和《光华日报》等副刊。其散文<冲出恶环境的重围>曾被选为马新中学的华文课本教材。

           黎田,20世纪40年代末马华写作人,另署夏阳等,擅写短篇小说。作品被选入《南洋散文集》(1950年出版)、《为儿女求婚》和《新马华文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黎达材,1937年生于海南岛,南大毕业,为新华学者、写作人兼政治工作者。曾当选国会议员,主编《新加坡月刊》等。著有《杏影作品的启示》,另有作品收录于《新加坡散文选》(1994年出版)。

黎东方,文史家,约于1954年下半年南来新加坡,任南大先修班主任,后离去,往美国任教。

黎德源,生于1940年,又署黎岩、李锋、马铁丁等,新华报人兼编辑。擅写小说、诗歌、评论,也从事翻译。曾任新加坡文艺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为新加坡《星洲日报》总编辑,《联合早报》总编辑(另一位总编辑为莫理光)。

黎渭銮,20世纪60年代马华女写作人,也署雅然。霹雳江沙人,中学教师。1977年病逝,年仅29岁,1978年其夫出版其遗著《黎渭銮选集》(收录其小说和随笔作品)。

黎国华,新华写作人,1960年创办《民报》,从3日刊、2日刊至日刊(1966年),直到1984年停刊,共出版了约18年。1966 年《民报》曾在吉隆坡出版,因触犯法令,不得不于1968年停刊。

黎宽裕,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马华文坛,1980年曾出版《浮生追记》一书。

黎星,砂拉越写作人。1987年“元旦征文比赛”,他以短篇小说〈战乱〉,荣获小说组冠军奖。

黎维,据说是马大毕业生,20世纪80年代写作短篇小说和时评文章,其短 篇小说曾被译为马来文,收入Koleksi Cerpen-cerpen Malaysia(《马来西亚短篇小说选》)一书中。

黎晓燕,1961年生于雪兰莪八打灵再也,台大外文系文学士,在教育界服务。曾获1990年花踪文学奖散文佳作奖。1992年与刘慧华和傅承得三人合著散文集《玻璃赋》,内收其18篇散文。

以上的资料,全取自马仑的两部巨编,容或有失实或遗漏之处,还望高明不吝指出并补正,是所企盼。

反应

 

商余

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碧澄

书堆里 走出来:碧澄

早几期在本专栏介绍了《历尽沧桑一美人》(Garoline Cherie)之后,忽然想起《包法利夫人》(Madame de Bovary)这部书。

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略读过《包法利夫人》,如今印象已很模糊,很想找来再读一遍。目前一般书店都没卖这书。后来通过网购的方式,获得“硕果仅存”的一本,当然先读为快。

《包法利夫人》华文译本,于2001年由台湾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列为“世界文化系列”之一。原著者为法国写实主义作家福楼拜。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毕业,英美文学讲师于冬梅翻译。

该书根据原著分为3部,封面指出内容要点,封底叙述书的特点。封面内页对作者作了简介,顺带介绍译者的资历。书的开头部分有2篇短文,分别是〈序——永恒的回音〉、〈写实主义文学的泰斗〉和〈关于本书〉,可惜不知何故,都没署名。书末所附作者的生平年谱,让读者对作者有更好的的认识。

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1827~1880),又译作福禄贝尔、弗罗贝尔,法国小说家。文学家或学者一致推崇他为写实主义的先锋,也有人把他归类为自然主义的开创者。他以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一书闻名于世,与同时期的左拉(Emile Zola, 1840~1902)、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 ~1893)等齐名。

他于1827年12月12日生于法国北部卢昂(Rouon)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当地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19岁时,赴巴黎学法律,由于经常接触到一些诗人和作家,加上性格使然,他于23岁那年因癫痫发作决定放弃法律进入的门径,而向文学的道路进发。25岁那年,父亲和妹妹去世,他与母亲和外甥女迁到卢昂的郊区克鲁瓦塞(Croisset)小镇,居住了三十多年。他不喜欢大都市的喧嚣,一生热爱乡村生活。曾到南欧、非洲以及近东各地游历,这对他的写作大有裨益。

他的著作不算多,人们把他的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纯粹的写实主义,另一类为浪漫的写实主义。他写作态度十分认真,强调用字遣词恰如其分,不可得其近似词就心满意足,更不可利用语言的技巧去掩饰不当的词语。他对创作推行三大主张――详尽的描写、客观的态度、优美的文辞。这都是他的经验之谈。

晚年生活孤单寂寞

福楼拜终身不娶。不过,据说他在15岁度暑假时爱上一个26岁的女子艾丽莎。艾丽莎的形象出现在他好些作品中,《情感教育》中的阿奴亚夫人更为明显。1846至1854的8年期间,他与在巴黎结识的女诗人路易丝柯蕾关系密切,书信来往甚密,但后来他认为艾丽莎为人过于傲慢而主动与她断绝关系。其晚年生活孤单寂寞,不在话下。1880年5月8日因脑溢血而辞世,年仅59岁。

其主要著作除了《包法利夫人》,还有《莎兰玻》(Salommbo, 1862)、《情感教育》(L'Education  Sentimentale, 1870)、《圣安东尼的诱惑》(La Tentationde Saint Antoine, 1874)、《淳朴的人》或《天真地心灵》(Un Coeur  Simple, 1875)等,还有些作品未完成。大家公认他写作态度严谨,十分注重文辞的修饰以及故事的完美结构。一部作品每每经过多番修改才出版。他以古代腓尼基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莎兰玻》,就因务求所写一切皆有所本,前后经历10年才完成。他于1843年开始写《情感教育》(1845年写完初稿),到1869年才定稿出版。1851年,他30岁时开始写《包法利夫人》,过了6年才脱稿。同年10月1日《包法利夫人》在《巴黎时论》(La Revue de Paris)连载发表。次年,福楼拜与《巴黎时论》被当局指控《包法利夫人》内容伤风败俗。结果法庭宣判两者无罪。于是该书引起广大社会的关注,受到舆论界广泛的地讨论。1886年英译本出版,反应热烈。时至今日,其魅力依然不减,被世界各国翻译成不同的语文流传开去,并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写实小说。

无可讳言,《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杰作,书中人物不多(除了几个主角,较重要的是夏尔的母亲、药店老板侯迈、律师古乐明、经纪洛勒、音乐老师朗培蕾小姐等),却都有作者家属和认识的人的影子,非常真实。评论者觉得,此书不但因是划时代的文学著作而奠定其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也由于其写作技巧的成熟,艺术方面完美无瑕而成为法国小说的佼佼者。福楼拜对小城生活、人物个性、日常琐事都写得异常精细,但不流于夸张。对于女主角由一名良家妇女不自觉的堕落到最后自杀收场,作者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不流露个人的任何情感或见地。同时,他对描写人或事的功夫十分到家,是个散文高手。评论家对此说法都不表异议。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而且是直线式发展。令读者穷追不舍,主因是对女主角艾玛细腻、栩栩如生的刻画,包括外在的描绘以及内在的反映。作者几乎把集点全放在艾玛的身上。她可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安于平庸无趣的生活内容,对木讷、无主见但诚实的医生丈夫深感不满,以浪漫的行径去换取浪漫的爱情。她背着丈夫,沉浸予浪荡不羁的情爱当中。为了获取物质和肉欲的满足,她学会了说谎并大量举债、变卖丈夫的财物。最后她发现,她推心置腹热爱的两个男子与她所要的东西有一大段距离,终于以自尽的方式了却一生。她爱过的男子对于她的死并无特殊的感觉,只有那个耿直、懵懂的丈夫依然对她一往情深,伤痛欲绝。

不可归入色情小说

无可讳言,《包法利夫人》不可归入色情小说一类。“在这部充满情欲渴望的小说中,福楼拜并未对性爱场面作耸动的描述,只是以欲言又止、含蓄蕴藉的叙述方式,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中译本封底文字)

《包法利夫人》一书的结构是简单的。全书分为3部。第一部共9章,写农家女艾玛的出身,与比她年长许多的夏尔结婚,到她怀孕。第二部共15章,写艾玛如何与入世未深的年轻人律师事务所书记雷昂以及粗俗而城府很深的花心男子罗多夫的交往过程,庆幸自己竟然能在狂喜与激情当中过日子。但雷昂因对她的热情不了解而离她而去,罗多夫也借故离开她。艾玛因而大病一场。雷昂再次出现。第三部共11章,写艾玛再次与雷昂在一起,直到她觉得一切爱情并不如她所想象的真实而自杀。与她有过关系的男子以及丈夫在她离世后的表现各异。对于艾玛的内心矛盾以及走上不归路,上述书中〈关于本书〉(第8页)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新婚后即对婚姻生活彻底失望的艾玛,在经历了两段婚外情之后,感受到的不是幸福,也不是热情,在那荒诞的情欲中,和情夫的幽会也变得索然无味,艾玛最终只感受到和婚姻一样的平凡无趣。”

下面从书中摘录一些段落以见福楼拜文字功力的一斑:

“夏尔生性木讷,算不上是个风趣的人。在婚礼中,自然也没什么出众的表现。汤品端上之后,客人照例一一对他说些俏皮话、双关语、绕口令、恭维话,又或是粗俗的笑话,结果他连一点精彩的回应都没有。”(第45页)

“在结婚之前,艾玛总以为自己沉浸在爱情里,整天胡思乱想。但是,爱情不是应该带来幸福吗?而此刻她却感觉不到幸福的降临。她想,一定是自己误解了。从前她曾在书里读到的‘幸福’、‘热情’、‘陶醉’,曾是那么的动人,但她现在不得不重新思索,在现实人生中,这一切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第50页)

“但是,火焰终究还是渐渐熄了,也许是她的柴火加得太慢、也许是因为她的柴火加得太猛太多,反而盖住了火苗。日复一日,他的离去终使得她的爱情慢慢褪去,习惯了这一切,内心便不再渴望。”(第160页)

“一番云雨过后,她开始仔细地审视他的房间,打开抽屉,用他的梳子梳理头发,然后从他刮胡子用的镜子里望着自己。他的床头柜上总是凌乱地放了些柠檬、方糖,以及一罐水瓶。她经常拿起放在水瓶旁边的一只大烟斗,甚至将它叼在嘴里。”(第209页)

“她这么说,事实上是想让他打消继续追问下去的念头,同时又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让他深信她是一个极具诱惑的女人,以至连一个历经风浪、备受敬仰的人都无法抗拒她浑身散发出来的魅力。”(第348页)

“她一动也不动地躺在那儿,目光呆滞像傻了一般。虽然她很努力想让自己将这个屋子看清楚,可是她的精神却始终恍恍惚惚,周围所有的东西看起来全是一片混沌。”(第400 页)

“接着,她蓦然发出一阵狂笑。笑得恐怖、狂野而绝望。她觉得似乎又看见乞丐那张丑陋的脸孔,就站在永不止息的黑暗当中,源源传递着无尽的恐怖。”(第426页)

“就在这时,夏尔生平唯一一次――居然说出了一句深奥伟大的话语:‘要怪,就怪命运吧!’要说命运,罗多夫不正是这个命运的主宰吗?他看见这个男人,人生都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了,居然还说得出这种话,虽然宽厚有余,但也未免太窝囊、太可耻了。”( 第457 页)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