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我就是喜欢大乘

难信之法:谭文信

我一直都喜欢读大乘经典,喜欢经典里面的平等精神,让众生都有了成佛的希望。

但是大乘众生平等的理想主义,只是反映出现实中真有不平等的现象,无论是僧俗男女,还是男男女女,都是地位有尊卑,有的还经常被歧视的。

正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的背景中,大乘思想提出了空性,认为一切法都是空无自性,打破了精英阶层坚持的各种的自性执着。

然后一些大乘经拈花微笑的提出了佛性,让芸芸众生都有了自信去修行。

所以大乘佛教的作品,将一直会是众生跨世代的阅听记忆,可以一再的重新诠释,赋予新的生命动力!

大乘经典给予鼓励勇气

我在自己面簿的文字总是隐晦的质疑这个压抑个人自由的社会体制,我不敢直接批判现实的丑恶,但内在精神总会和这个世界对干。这方面,大乘经典就给了我许多鼓励与勇气。虽然我依然不敢轻易冒险,但对那些有个人创见,又关心弱势的人都会欣赏,认为他们真有无畏的菩萨精神,比如张吉安与黄明志。

但有时在这个世界活得太久,就会对人类的社会累积许多无力感,甚至还会让人萌生厌世隐遁的念头。

这个时候,大乘经里面的佛菩萨就会带来信心,因为佛菩萨都有神通,他们化身自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就像夏莲居的《净修捷要》称赞观世音菩萨是:

“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

总之,大乘佛教的世界就是充满了这样的神奇与魔幻,让人在残酷无情的现实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期望与奇迹。信的人觉得不可思议,不信的人就大骂荒诞。

但就像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The Life of Pi》的剧情,你是认为不可思议还是荒诞呢?

电影充满了虚构性和故事性,大乘佛经好像也有这个味道。

产生回应的知识抗体

许多人都喜欢根据文献学研究,认为大乘经典并非产生于一时一地,而是在长期的不断扩张的过程所形成。对现在的我来说,我会说,哦!我也常听到这个说法,而且还非常流行,但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样,在信仰大乘者的身上,始终还是会消失的,并且还会产生回应的知识抗体。

一般人对于大乘经只作学术研究,是可以理解的。而一些不同情大乘的佛教徒就延续派系斗争,对于大乘佛教极尽所能的挖苦与否定。

但《法华经·譬喻品》提醒我们: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因此不管汉传还是上座部,只要还没有解脱烦恼,其实大家都在上演着《铁达尼号》的生死剧情。恳请大家放下千古恩怨,好好的观呼吸,照顾自己的脚下吧,毕竟人生路滑,生命苦短呢!

反应

 

登彼岸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谭文信

难信之法:谭文信

从前在寺院做早课时,每次念到《普贤十大愿王》时,就觉得莫名其妙,不知念来干嘛。

其实普贤十大愿是一套把大乘精神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法,也是一个以佛为中心的修持法门 。

所谓的普贤十大愿就是:

一:礼敬诸佛

二: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

四:忏悔业障

五:随喜功德

六:请转法轮

七: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

九: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

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广修供养”,我们可以知道是在进行礼佛、赞佛与供养佛的修行内容。

因为深信诸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虔诚一拜接一拜的礼敬;也赞叹诸佛的无量功德。

比如以偈赞叹: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念佛人念的“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也都属于赞佛。

易行道的修行

“广修供养”就是以香花灯果等恭敬供佛。以上都是易行道的修行,可以积聚福报。

“忏悔业障”就是《普贤行愿品》提到的: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都会有许多过失,通过向佛求忏悔,让内心清凉,去除修行的障碍,避免了“悔箭入心,恶念反复”。

第五个普贤大愿是“随喜功德”,不妒忌别人的好,也不去和人比较,随喜对方的成就!

“忏悔业障”与“随喜功德”都是针对内心深处的执念,不让无明的潜意识干扰修行人的前进道路。

第六“请转法轮”与第七“请佛住世”,都是恳请佛或善知识长久住世,开示佛法,利益众生。

这真是累积智慧的易行道!

以上6个大愿,如果加上第十的“普皆回向”,就是可以迅速积累福德和智慧的七支修法。

所谓的“普皆回向”就是以上述礼佛赞佛等6种愿行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普贤行愿品》

这就是所谓的易行道,我们通过早晚功课修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然后把上述六项的修法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早成佛道。

翻转我们的人生

当礼佛赞佛等的功课做久了,虽然每天做的时间不长,但累积久了便能翻转我们的人生!

我们修七支就是第八“常随佛学”(跟随佛法学习),而七支修法是佛菩萨为了“恒顺众生”而设施的方便法门!

“普贤行愿品”最后还有“导归极乐”的主张: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剎

我觉得这并不是宗教神话,也不是文学性的乌托邦,是人生最后的归宿与重新启动的新篇章;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终极关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