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李桑许桑相濡以沫

1995至1998年期间,从创建蘋果假期开始,经过出境旅游执照的一波三折,一直到招兵买马大展鸿图,又面对97金融风暴等等,我虽身处吉隆坡部署与落实蘋果的每一环节,可许桑也片刻不得闲,他在东京一样坐实东京事务的安排。当时,他还在半工半读。

虽然如此,我们从大马送到日本的旅行团,全由许桑一条龙操作,以确保万无一失。同时,他还得亲自登上最前线,拿起麦克风担当导览工作。所以说,是许桑奠定了蘋果旅遊在大马的“日本之尊”根基。在服务品质上付诸于行动,他的确任重道远,也立功建树。这也是许桑的性格,要做就必须做得积极! 

更甚的是,公司一开始在吉隆坡东京两地同时操作时,每当吉隆坡需要运营资金,许桑就很积极地东想西筹。同样的,送到东京的旅行团地接开销,许桑会出面与众导游兄弟姐妹们合计,尽量先由一些有能力的导游暂时垫着,度过燃眉之急。

有舍才有得 

此事看在今日,再看回过去的甜酸苦辣点滴,我就一句话,重情重谊。如今,我更会以“饮水思源”来表达自己对导游弟兄们的感激之情。人生的确是要有舍才会有得,而且也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记得在日本念大学时期,大马同窗会的兄弟姐妹,也不时会众筹协助其中一位交不起学费的同乡……有情有爱的互助会。你知道吗?当年许桑也是我在日本语学校的同窗。一年后,他也考上了与我相同的东京国际大学,同读国际经济学科一系,同归一指导教授栗林纯夫门下,同时在丰田桑的料理店打工。事实上,我们的相知相识相熟,还可追源到更早的初中时期。

同活跃童军 

我与许桑是来自永平的同龄少年。他是永平独中的活跃童军,我是永平国中童军的中坚分子。平时不好学的我们,却在童军领域上各自当上童军团长,成为独中与国中课外活动制服团体的一哥。 

我们就在初中开始,从这样的童子军旅活动里,各显神通、互相竞争,可能也有过互相调侃与争论。在小小的永平镇,想必童军们在“日行一善”活动中的洗车打蜡、除草搬家、露营、营火会等等,都会碰着。但是经过一开始的相互比较来到有商有量,渐渐地密切交流合作,也增进两队友谊。

成志同道合朋友 

童子军的旅活,让许桑和我成为志同道合的“麻吉”,更成就了后来的“许桑李桑”。 

1989-1991年期间,我在吉隆坡文华旅运当台湾团入境导游,而在新加坡的许桑已经完成学院学业,他暂时回到永平协助家业。当时我带的台湾旅行团,每周至少会有两趟必须途径家乡永平。 

那时,我会约许桑在永平“白宫茶室”见面喝茶吹吹水。我告诉许桑,我准备去日本实现留学梦想。记得当时的他回答:“好啊,你先去铺路,我随后就来。”果然,一年后的1992年,许桑出现在东京国际大学日本语学校了。

成日本通

1998年,许桑成了日本通。他在吉隆坡蘋果旅遊着手策划并推行更多的定期日本团,从原有的东京富士大阪黄金路线,再另外开拓九州行程等。其中,试行了10天日本长线追樱主题旅游配套,许桑、李桑也在樱花季节专门当上专线导游,反应出乎预料的叫好又叫座! 

接着,许桑开始拜访国内各州城镇的大小旅行社,为当地旅游业销售同仁介绍日本行程的卖点与饮食等范围。这让蘋果旅遊与各地旅行社建立了至今超过24年的友谊,还有策略联盟关系。 

时至今日,蘋果的每年人数业绩之中的20%是来自各地旅行社的B2B支持。这一点,许桑功不可没! !

反应

 

名人专栏

需求有限,渴望无尽/李桑

曾经,我也处在“需要的不多,但总是什么都想要”的状态。那阵子的我,老是觉得“欲望”是我与生俱来的权益,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欲望。

在不断的膨胀与想要增长的驱使之下,我承认,内心更是装满了想去追求更多的权力、地位、金钱与物质的“动力”。“幸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先后都能得心应手;然而过不多久,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又出现了。

看来,对物质的追求与虚荣之心是没有尽头的,这种循环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什么不缺仍不快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写过:为何什么都不缺,但还是不快乐,而且充满焦虑、不满和失落感?难道是无尽的欲望,已经导致了哪一方面的失衡?

为了摆脱欲望的陷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免得落入反被它控制的陷阱。我们需要真切意识到欲望和需求之间的区别,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哪些只是虚荣的追求。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满足于简单生活的心态与能力,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因为不断追求更多而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贪婪贪污。

我到底是谁?

某天凌晨,我站在富士山背上,高处不胜寒,只好到处找寻温度取暖。在阴暗转角处,突然遇见了3人正围绕着一个木炭炉,我急忙靠了过去;一人明显是挑夫,另一是旅人,还有一位是附近店家吧?但大家都默默无言,各取所需。霎那之间,我竟然在猜想着这些人会有着怎么样的欲望?每一个人一定会有他想要的,只不过所求不同,一些人的基本要求一旦被满足之后,他们就能开心一世人了,反之,我却似乎是误踩入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感里,得到越多,也越像是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漩涡?偶尔想啊想的,不免会自问:我到底是谁?

想起了《道德经》这么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我,真的认识我自己?对,纵然我能排除万难攀登上3776公尺的顶峰,难道我就此能满足于现状吗?还是,准备越过另一座山峰;是毅力,也是“怕输”的心理?!

又有句话说: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他对世界认知的高度。人一旦把自己彻底搞懂了,就把世界彻底看懂了。换句话说,当我们找到了“真我”,一切埋藏在欲望背后的真相才能一一解开!

寻找真我的归宿感

什么是“真我”?每个人都由3个身份组成:本我,自我,真我。 “真我”是人的精神属性,遵循道德原则,受理想驱使,追求精神、认同感,爱情、灵魂。

那我的“真我”究竟在哪儿呢?!

西藏的拉萨大昭寺八角街上有家叫达娃桌玛的民歌餐厅,这是相传第六任喇嘛仓央嘉措夜晚溜达的秘密场所,也是与他亲爱的达娃桌玛吟诗作乐的幸福巢所。仓央嘉措留有不少名言,其中一句值得咱们慎思:“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看来,在位时期的仓央嘉措不要江山只爱美人?非也,仓央嘉措不渴望王权势力,只在乎内心的需求丰盛饱足。正是因为仓央嘉措找到的是真我的归宿感,所以他活得自在。

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在大昭寺,藏教信徒千里迢迢从四方八面跪拜而来,他们都是虔诚有信仰的人,奉献今生、祈求来世!由我来解读的话,他们全身都是“无”,无钱无房、无忧无虑,可能也无病无痛;但是,因为这些“无”,他们“有”了幸福的身心灵!反观,我的幸福却被解读为“能被人看见的欲望的‘有’”,有很多房、有很多车、有很多钱、有权有势……有人甚至还有兵马佣。然而,深思细想,我的内心世界却也许是个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你看,让藏教信徒们真正满足的是那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包括信仰、食物、饮水、住所、人际关系、安全感等等?与欲望不同,需求是有限的,基本需求一旦被满足了,人们就可以体验到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就像在大山里猩猩,海洋里鲸鱼等等,他们的需求依赖于周遭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他们才会不得不去寻找另一个居所,寻求安心处。总而言之,他们没啥奢望!

不得不同意,只要我们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欲望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推动力。

实践感恩和慷慨

我有很多朋友是慈济人,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优秀的成功专业人士。他们也曾经身陷无限欲望,却在人生措不及防之处遇到一个大转弯,于是有了实践感恩和慷慨的动力,他们不仅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感恩和慷慨的心态能够带来满足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我再说一次,虽然我们渴望拥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一点点;那,才是知足快乐人生观!

(注:文章参考网络与ChatGPT文献,再综合了我个人经验与观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