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时间才是最厉害的神功/黄春梅

在资讯爆炸无国界的这个年代,我们会看到许多国外投资者或部落客宣传ETF的好处,让投资新手长知识了。

他们接下来最常问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ETF和信托基金,哪个比较好?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ETF。

ETF全名是Exchange Traded Fund,较常被译为指数股票型基金。

顾名思义,一档ETF追踪的,就是某个股市的某个指数,比如S&P500指数,就会根据这个指数个股的比重,来布置分配。

这就来到ETF和信托基金的最大不同了。

ETF被动信托基金主动

因为追随指数,ETF也被称为被动式管理,信托基金则是聘请基金经理主动式管理,希望有超越大市的表现。

所谓的大市,其实就是指数,因为组成一个股市的指数,都是里头最好的公司,比如KLCI指数,里面的30家公司都大有来头,而经济好坏,它们都会预先反应,所以盯着它们就对了。

所以信托基金的目的,就是要超越指数,这也是为何每支基金的走势图都会有两条线,一条代表基金,另一条就是和它有关联的指标(benchmark),借此衡量其表现。

有鉴于被动式管理,ETF的费用比较低廉,信托基金则因为聘请基金经理代劳,费用肯定比较昂贵。

但费用肯定不是投资的唯一考量,我们也需要注意被动或主动,对我们的投资会有什么影响。

因为ETF就是被动地跟随指数的权重,所以对于市场反应肯定会比较慢。

比如去年因为疫情大起的手套股,投资在马来西亚大型公司的主动式信托基金,在年初注意到病毒开始肆虐时,心水清的基金经理就可以马上大笔布局手套股,但ETF还是只可以被动地跟着指数来布局,结果手套股的比重在几个月后才调整,所以投资ETF会失去先机。

那当某些股票大势已去,ETF也没有办法提早行动把它们剔除,但主动型信托基金就可以。

那主动型基金因为主动式管理,成绩就一定比ETF好吗?那也不一定,还是要回到基金经理的能力。

巴菲特曾经在 2008 年跟华尔街的投资专家对赌50 万美元,打赌十年后ETF绩效将会胜过主动型基金。

结果巴菲特只购买 S&P index funds, 十年下来总报酬高达 125.8 %(年化报酬率 8.5 %);而华尔街的投资专家购买5种他认为的优质基金组合,总报酬却只有 36.3 %(年化报酬率 3 %)。

因为基金经理人会有主观人为判断,绩效好坏掌握在基金公司和经理人手上。

所以主动和被动,除了费用以外,也需要注意绩效。

此外,ETF在股市直接交易,信托基金则不是。

这也意味着,以流动性来说,信托基金会更胜一筹。

为什么呢?

因为股市是一个供需市场,你要买的股票,必须有人要卖,你才可以心想事成,同样的,你要卖的股票,也必须有人愿意接手,你才可以放手。

ETF难在大马脱手

所以在ETF尚不成熟的马来西亚市场,如果你想脱手,可能因流通性问题而面对困难,不然就要把价钱做低,看看有没有有缘人接货。

所以要投资ETF,还是到比较成熟的美国市场比较适当。

信托基金则不同,不管你投资什么国家的基金,只要你要卖,基金公司一定要照单全收,所以这也是为何基金是流通性最好的理财工具。

现在回到问题的原地,ETF和信托基金,哪个比较好?

其实这就是投资人的盲点,为何一定要二选一,不能左拥右抱呢?

因为所有的投资,都要回到投资的目的,你为什么要投资?

投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保住钱的价值,帮助我们达到财务目标,比如有稳定的被动收入供退休。

厘清目的了,才来选择工具。

每种工具都有利弊,没有独步天下最厉害的武功,只要它可以帮助你在敌人(通货膨胀)攻击时,还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就好,何必要求做天下第一?

更何况天下第一,真的存在吗?

所以好好思考自己要的是什么,再怎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天下第一的武功,只有适合你的武功。

最重要是开始练功,不然十年后,即使找到神功,你也是徒劳无功,因为时间才是我们最厉害的护体神功。

反应

 

言论

你还嫌弃马币吗?/黄春梅

最近马币超级长进,节节攀升,但可以看到市场上有人欢喜有人愁。

即使同一个人,也是喜忧参半。

比如我,正计划给一笔以美金计价的捐款,年尾也准备去美国,自然因为可以剩下不少的汇率转换而开心。

但我投资的美股和美国基金,也因此而赚幅缩水。可我后悔投资美国吗?

一点也不会,因为我们必须明白,汇率的起伏就是常态,也只是投资获利的红利,而不是主菜。

但对于那些本末倒置的朋友,看到新币对马币很强势,就把钱存在新加坡银行,他们就肯定后悔莫及。

货币双面刃效应

这就是货币的双面刃效应。

所以我常常说,想要钱生钱,一定要回归基本面,货币本来就不是投资获利的核心,若你执着于它,换来又换去,肯定疲于奔命,那不是投资应该出现的心态。

所以我常常教育顾客,你认为新币长远利好,那就到新加坡投资,而不是存在新加坡银行里,赚取那短期看起来很多,其实长期算起来才那一点点的汇率优势。

半年多前有一位曾经是新加坡PR的朋友,把新加坡公积金提领出来后,就一直闲置在新加坡银行。

理由就是新币比较“硬”。

我说1元新币对3.5马币只是暂时性的,因为新加坡不靠利率来调控通货膨胀,而是靠汇率。

所以在过去2年通货膨胀肆虐的情况下,新币肯定强势,但这只是暂时性的。

一旦通胀回落,美国开始降息潮,马币会回弹,兑新币也会跟着回来。

当时我不敢把话说太满,预测1新币兑3.3才是合理状况,但我觉得3.2其实也有可能,现在看来3.0指日可待。

所以我给他的建议是,应该趁这么好的兑换率,把钱拿回来投资,反正他也没有想要到国外退休,那还不趁可以换多些钱的时候行动?

但他还是没怎么行动。

有一句话说,你只可以赚到你认知内的钱。

就好像我的朋友,意识里紧抓着“新币比较硬”的认知,而迟迟没有行动,抑或是他其实认同我,但就是懒得行动,总之就是概念里没有看到这笔钱的可能性,所以这笔财富对他而言,就是过眼云烟。

那现在看着这么长进的马币,我们又该如何部署,以取得汇率的红利赚幅?

投资美股换更多美金

我会趁现在马币坚挺,更大胆地投资美国股市,因为现在可以换取更多美金,来投资这些超级好公司,无形中为我降低了许多成本。

虽然短期也许无法得到美金坚挺的汇率优势,但投资不争一日之长短,找出可以乘风破浪不断成长的出色企业,才是重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