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独家】禁中小学生上街募款
霹9独中:难难难

独中生每年都面对经费不敷问题,必须举办食物义卖活动等,以向社会人士筹款。(档案照)

(怡保4日讯)政府禁止18岁以下的学生上街募款,对民办独中而言犹如睛天霹雳,特别是位于小城镇的独中因资源稀薄,经常必须总动师生向外募捐,甚至为筹足经费,背负社会舆论越州筹款,冷暖自知。

霹雳州有9所独中,虽然经济状况各不同,但皆得靠社会热心华教人士的资助,才能在风雨飘摇中肩负教育使命。



获教育局批准

据《南洋商报》了解,民办的华文独中虽然在希盟执政后,获得中央与州政府的拨款资助,但还是无法解决庞大经费问题,有者一年就不敷百万令吉,一般都需要办活动,筹募介于50万至70万令吉,才才足于应付学校整年的开销。

惟校方进行筹款活动时,都会向州教育局及地方政府呈函批准,因此属于合法的筹款活动。

郭花妹:育青每年经费不敷60万至70万令吉。

郭花妹:细节不明确
质疑是否包括学校

班台育青中学校长郭花妹说,学校开学后将会与董事会开会讨论,商讨筹款事宜,因为学校每年举办食物义卖筹款活动时,都会由教师带领上街向公众人士筹款。



“目前,政府禁18岁以下学生上街募捐,但细节不明确,不知是否包括学校在内,所以有必要先了解,才能就年杪将举行的食物义卖会筹办方式作出决定。”

她说,若禁止中学生上街募捐,肯定会影响筹款成绩。

每年不敷60万

她指出,据往年筹办食物义卖会情况,校方都会遵照程序向州教育局呈报筹款活动事宜,然后才进行筹备工作。

“董事会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董事会与学校教职员每年轮值举办食物义卖会,董事会所办的是大型义卖会,教职员办的是小型义卖会,但都动用师生向公众募捐。”

她指出,育青中学每年的经费不敷介于60万至70万令吉。

胡永铭:通过各管道,减少向外筹款。

胡永铭:若不募捐无法解决经费不足

安顺三民独中校长胡永铭指出,北马一带的独中经济向来薄弱,开销却庞大,董事是经济支柱,但也需向社会募捐,尤其是当学校要扩展,更是动用团队的力量,才能达致。

“独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生存,因此教师带学生出外募捐是司空见惯的事。不过这些年来,董事会也尽量通过各种管道,包括以地养校等,减少向外筹款。”

他指出,该校董事会多年来都在探讨如何不让教师带领学生上街募捐,但始终无法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须了解独中历史背景

他说,虽然中央政府与州政府都有拨款资助独中,但还须扩大力度,才能真正协助民办中学自立,因为校方也不愿意让师生出外,尤其是越区募捐,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副部长禁18岁以下上街募捐是很好的建议,但是必须了解到独中历史背景,尤其是北马一带的小型独中的经济困境,并拟定完善的方法,以解决独中面对的经济问题。”

刘婉冰:政府拨款,无法根治经费问题。

刘婉冰:筹款免不了一半经费来自社会

金宝培元独中校长刘婉冰指出,该校每年筹款2次,即是6月的食物义卖会与年杪的校庆晚宴,前者动用到学生代售食物固本。

“一般上,校方都会发予每名学生50令吉的固本,由学生转售予亲朋戚友,惟当这些固本售不出时,教师就会带着学生前往公共场所,如早市等地向公众兜售。”

她认为,虽然政府有拨款,但仅是减轻民办中学的经费而已,但还是无法完全解决经费问题,因此还是须要靠筹款才能应付。

“其实,政府应当了解独中的一半经费是来自热心华教人士的捐助,所以免不了须筹款。”

梁炳初:必须发动筹款才能让学校运作。

梁炳初:只能向亲友募捐

怡保培南中学校长梁炳初指出,基于治安,以及学生的安全,他自上任约10年来就不允许学生上街向公众募捐,学生只能向亲朋戚友募捐。

他说,学校每年都会举办2场筹款活动,总动员的大型活动是配合学校校庆的食物义卖会,白天是义卖会,晚上则是晚宴,以筹募百万经费。

“一般上,义卖会的食物固本主要是发售予董事、家长、师生等,同时当天会设立固本销售摊位,公众可以到校买固本购物。”

他也说,另一项筹款活动是“培南行”,主要是为各学会团体筹款,属于志愿性参与,需要活动经费的学会就会参与,但学生也是向亲朋友募捐,不能上街筹款。”

他表示,虽然希盟政府执政后,制度化拨款予国内独中,但因为是民办学校,经费庞大,每年都不敷整百万令吉,必须发动筹款才能让学校运作。

顾华国:有向相关单位申请,属于合法筹款。

顾华国:依旧让学生卖固本

太平华联独中校长顾华国指出,独中的一柱一瓦都是华社捐钱所建,同时办学经费庞大,无法不通过举办活动向外筹款。

他说,有关筹款活动都有向相关单位批准,属于合法筹款性质,因此今年还是会照样的由教师带领学生向外售卖食物义卖固本等。

反应

 

言论

独中应朝多元文化共存/朱键鸿

独中在经历了六十载的发展,其特色是什么?华教先贤们努力坚持传承华文教育、积极打造素质教育,在当代还能作为独中的招牌吗?

在华裔出生率日益下降、国际学校林立竞争、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等许多条件的改变下,独中的办学与定位已然受到挑战。许多学校已在课程和招生上寻求不同出路,但仍不时出现乖离独中本质的争议。

借着本年度华教节主题,透过再思林连玉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想提出另一个可能的策略。

发展多元文化教育

林连玉等人当年在主张单语的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下,坚持保留母语教育、力求传承华人文化,可谓为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若说独中本身即是多元文化体现的存在应不为过,然而仅此并不足矣。我们还需继续探问独中如何在这片多元文化的国土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多元文化的核心是“差异”、“冲突”和“共存”。了解差异的本质和形成方式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需要揭露差异背后的矛盾与冲突,再透过理解差异政治的运作模式,开展差异如何共存的机制。

独中存在差异吗?这里的差异不单指族裔,还包括性别、宗教乃至性倾向等。只有肯认了差异的存在,并从主体认知到不同的需求和观点,才能形塑足够包容的环境。

独中的课程教学、行政文化和学校活动中是否有推广对各种差异进行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一般所做的佳节文化推广,对差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表达是否有所了解?

或许很多学校不想了解差异,是因为害怕背后的冲突。我们潜意识中认为冲突耗费成本甚至影响和气、挑战权威,总习惯说“尊重差异”的我们,却以为只要不评断不干涉就好,然而缺乏处理冲突的多元文化可能只会落入相对主义的困境。

差异背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是冲突需处理的要点,其中对主流意识型态、优势文化和各种压迫的检视,省思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学习的内涵与个人的态度,是学校在处多元文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契机。

打造属于全民独中

有了对差异的了解、冲突的处理,才有可能应共存共荣展开对话。文化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没有层级的理解,过程中对话机制的设定与最后的讨论结果,也应是集众人共识所决定,这是公民素养的养成,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础。

主张母语教育、坚持文化传承的独中,有没有可能以自身的经历引领马来西亚的学校教育走向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增多的友族师生、日益革新的社会文化和越见复杂的社会组成都是很好的契机。

在能肯认和欣赏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能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荣即保障每个人,也保障独中的生存。打造属于全民的独中,或许是新的可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