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没4千万别晒银行户头/萧伊妗

最近一位身材姣好又有音乐才华的网红因为不小心上载了自己的银行户头的余额,而引发各种的揣测和争议。

我观察到网民的反应两极,有的质疑网红是P图或者用不正常的管道赚钱,但多数的网民还是是感叹和羡慕,这么年轻的女生能在拥有超过8位数的存额,并开完笑地要求被包养。

撇开这些争议不谈,4000万不是个小数目。以理财的角度,我通常建议无需存有太多的现钱,一般民众只需把3-6个月当作为紧急基金就好。

有些从事高风险生意或面临不确定的人士而是会被建议保留12个月的开销为现金,以应付接下来一整年的不确定。

当把紧急基金处理好后,这些存款保留在储蓄户头就属于浪费。因为即使不知道如何投资,放在定期存款也能提供利息。任何银行都会对这笔庞大的现金表示欢迎,在利息方面也会比普通定存利率更高。

假设网红把4000万都存放在定存并拥有年利率5%回酬或者找一个投资的年回酬平均拥有8%。我们来看看这两者所带来的利息分别。

单单存放在定存,每一年就会有200万的利息。在不动到本金的前提下,每一年网红可享有200万的生活费。这是一个无需工作就有几百万收入的概念,想起来真香!

当然,如果网红能善用资金,那她能成为马来西亚首富指日可待!但是,现实中为什么她却保留这么大笔数目在银行户口里,我们无法揣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提出质疑等。

钱财不可露眼

这起“不小心”事件让我联想到一句老话“钱财不可露眼”。古人说财不露白,富不露相,言不露行,因为财富,利益和言语是考量人性善恶的炼金石。

过多的显露财富往往会遭来反噬和反衬出精神空虚。然而,现在很多网红为了博取眼球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在没有其他内容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引起话题的开箱和享乐内容。

而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各种各样的“晒”,如展示自己的房子有多豪华,限量跑车有多少辆,自己的工资有多少万等。大数据也知道如何工作,如果它发现你留驻这种类型的博主的内容思考时,它会一直推送你这种类型的视频和内容。

没营养视频信以为真

当看了越来越多没有营养的视频而认为这些内容都是真的时,最后你会发现你被这些人套入了焦虑的情绪。我也发现很多年轻人会因此会以为自己的工资只有几千而感到无力而产生负面的情绪。

有者拼命想找办法赚快钱,最终被骗。有者无法改变而郁郁寡欢。的确压力是动力,但是焦虑所引发的烦躁情绪导致工作做不好那就是一种病了。

别被贩卖焦虑

我想提醒读者们的是:首先,请不要怀疑自己,你肯定比多数人还要强!月入过万的人的确存在,但是在马来西亚只有20%的T20月收入高于1万960令吉,40%为B40低收入者少于4846令吉,高收入与低收入之间就是中等收入群,他们占了人口40%。

大家与其被贩卖焦虑,倒不如认真思考如何突破收入瓶颈,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发现你也可能成为别人望其项背的对象。

我在一个升学讲座与莘莘学子提过,一开始踏入社会的低收入不代表永远会停留在这个收入。我们必须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充分地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知识和投资。这些都是不变的致富定律。当能吸收新知识并赋予行动,你会发现世界充满机会,而收入增加是迟早的事。

然而,如果我们的认知一直是以自己在网络上相信的大数据设限了,只相信网络推给我们看的不实际内容,而不去挖掘真实的数据,即使网红的生活如何不符合逻辑,我们的大脑也会仿佛失去了思考能力,只会为现在的困境懊恼而做出错的决定。

最后回到主题,钱财外露真的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除了人设上招来大众诟病,可能也将招致税收局的调查等。如果有发现有漏税的嫌疑,罚款接踵而来。

到时,也许就只有有4000万的人士才可以用钱解决所有的问题吧!

反应

 

名家专栏

【视频】盲盒Labubu风潮来袭,是在割谁的韭菜?/萧伊妗

Labubu是由一位出生在香港,现为比利时籍的艺术家龙家声在2015年所创造。Labubu玩偶有着可爱清纯的大眼,长长的耳朵和顽皮的微笑,它其实是一只是受到北欧神话的启发所创造的精灵。

在这个系列中不只有Labubu,还有Zimomo、Mokoko 和Tycoco,其他的延申家族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在2019年时,龙家声与中国的玩具公司泡泡马特 (Pop Mart) 签订了独家授权合约。 泡泡马特是一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玩具制造商,主要生产盲盒玩具。

在Labubu出名以前,泡泡马特已有很多在双十一时卖到售罄的商品。销售榜一是Molly,接下来才到最近很夯的Labubu。

明星效应

根据最新资料,泡泡马特2023年收入63亿人民币,净利超过10亿人民币,主要消费者来自于90后和00后。

刚开始时,Labubu的价位是100多令吉,随着明星效应,现在在二手市场可以炒高至200多令吉。在泰国更是夸张,自从泰国籍的韩国组合Black Pink成员Lisa在社交帐号展示了她Labubu收集后,Labubu 更是水涨船高。

单日营业额可以突破1000万人民币,创造了泡泡马特海外门店单日销售最高纪录。

如果你与我一样是80后,或更早一代的人,一定对这些流行嗤之以鼻,或许还会觉得莫名其妙。然而泡泡马特的创办人王宁同样出生在80后,他却有不一样的商业触觉。

盲盒的原身为80年代就风靡日本传到东南亚的扭蛋机。再早期一点,这些商品就像是是60-80年代的Tikam。本来是小众情怀,花小钱可以买惊喜。然而,在影视动漫周边的带动下,收藏者的强烈喜好已淡化扭蛋机与盲盒是投机的韭菜盒子的事实。

贫穷本质

更有人称,生活经济压力大,买一个盲盒,带给自己一些小确幸,何乐不为?这与撰写《贫穷的本质》的诺贝尔经济学家的作者所提出的,穷人即使再穷,也会买花钱买一些看似不重要但可以让自己感到开心的物品一致。

打开盲盒前,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那种款式,在拆封后才“揭开谜底”,商家还会推出具有收藏价值的“隐藏款”。像赌博一样让人们上瘾,人们会因为第一次开箱的经历,而再次购买盲盒来试试自己的运气。商家发现了“盲盒”的套路,现在已延申至文具和饮食业。

很多受访的大人们都坚称自己不买名牌,买几百块的盲盒算是“降级消费”,其实对理财没有冲突。我想,只要是你能理性消费,不至于买手办或者盲盒而欠债当投机,其实都还行。

但是,如果你身为家长,你就要非常小心了。因为小孩的思想还未成熟,朋友之间会有比较,抽到热门款的盲盒会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由于盲盒是随机的,拆盲盒的结果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会反复激活多巴胺,小朋友很容易因此上瘾,这些盲盒已被证实助长孩子们有投机的心理,会养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方式。

破解盲盒成瘾

作为家长,我个人认为有几种破解方式:

1)不要让孩子有收集的心态

为了防止年幼的孩子对这些商品上瘾,我们可以先理解扭蛋和盲盒商家在利用消费者要收集一整套的心理。这比普通买东西本身更对荷包有杀伤力,因为谁也不知道会扭到什么,好奇心拽着人一步步上了扭蛋机的瘾。

2)让孩子明白这些手办的原价与真实价值

在日本旅行时,商场其实有卖一些与扭蛋和盲盒里同样玩具,然而经过盲盒包装后的价格几乎与无包装的玩具贵约20-30%。让孩子明白商家的套路有利与孩子理性消费。

3)减低物质攀比的心态

有时候孩子为了社交,会不自觉地跟随朋友圈买一些其实自己没有很喜欢的物品。

再大一点的孩子也喜欢立人设,展现自己新潮的一面。这尤其发生于不善于沟通的孩子身上。

我们可以帮孩子找出他们的优点,并让孩子建立自信,降低孩子依赖物质来社交。孩子们可以利用手工品,笑话输出等成为孩子们的话题以达到同样的社交的目的。

总得来说,对于没兴趣收集潮品的人来说,盲盒割都是韭菜。潮品达人则认为小庆幸买开心和关注理智消费还是值得的,最重要是不要让自己上瘾影响自己的理财计划就可以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